在此维持操守和争逐利益越来越失衡的现代社会,秉持良心经营的商人显得弥足珍贵。中国从商朝就开始有以物易物的商业行为,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富甲天下的商人。而古代不少著名商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信用至上、利人为先。
商圣范蠡
弃政从商 聚财是为了散财
说起古代著名的商人,你会想起谁?
代表人物之一是春秋末期的范蠡,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陶朱公。「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四句话,就足以概括他的一生。范蠡和西施在湖上泛起一叶扁舟而去的浪漫传说,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不仅如此,范蠡可说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从政坛退下之后,「二度创业」成功的奇人。
范蠡被称作「商圣」,是中国商人的鼻祖,也是最早的慈善家,还曾被视为「财神」供奉。他成功献出计策,助越王勾践复国之后,因为太了解勾践鸟尽弓藏,可以共患难、不能同安乐的性格,于是不顾勾践威胁利诱,留下辞别信,带上简单的盘缠离开,一去不复返。
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变更姓名为鸱夷子皮,带着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以垦荒耕作为主,兼营经商,没过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的家产。《史记》中记载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聚财功力惊人。
范蠡不仅会赚钱,更是仗义疏财,赚的钱多拿去从事各种公益活动,从不将钱财聚集在身边。他的贤德之名甚至传进齐王耳里,齐王将范蠡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此时他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范蠡又决定离去。他认为对一个白手起家的平民百姓而言,为官到卿相而久受尊名,不是吉祥的征兆。他说:「居家则至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范蠡再度急流勇退,归还相印,把钱财分给朋友和乡邻后,孑然而去。
现代人看到范蠡的作为,大概会感到不可思议,为甚么他对钱财和权位毫不留恋?答案是范蠡明白「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的道理。诚如他多次告诉后辈「物聚必散」是天道一般,范蠡看透大局离开越国,又从宰相位置退下,散尽家财而去。
商祖白圭
良商须兼备智、勇、仁、强
另一位不以争取私利为先的,是人称「商人祖师爷」的白圭。为甚么战国时期的白圭被誉为「商祖」呢?因为他经商致富,名满天下,更是最早对市场营销有自己一套的商人。
白圭曾经把「经商」比喻成筹划谋略的伊尹、吕尚,和用兵打仗的孙子与吴起。白圭可说是古代最早收徒弟传授经商之道的商人,收授门徒的标准非常严格。他曾经说,良商必须具备几个特点:「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也就是说,商人要通权达变,要果断勇敢,要有仁德之心,才能明白取舍之道,还必须有耐心,懂得坚守等待。唯有兼备智、勇、仁、强,才能称作良商,才有资格投入他的门下。
白圭的经商之道是「乐观时变」,他随时都在注意农业的生产状况和市场的行情,主张:「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市场上商品太多时大量买进,等到市场需要的时候就能价高卖出,因而累积致富。
致富后白圭坚持简朴的生活,《史记》形容他:「薄饮之,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因为白圭明白吃穿节省、胼手胝足,才能开创家业。史书对白圭的记载虽然不多,他的经商思想却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时期很多徽商都保有他的遗风。
戏剧里的古代商道
《商道》与《乔家大院》
不少古装戏剧对于「商道」精神多所著墨。韩剧《商道》讲述韩国红顶商人林尚沃从贫无立锥之地到富可敌国的故事。林尚沃生活在相当于中国清朝嘉庆年间的韩国,为商过程不断遭到坑陷,却始终坚持正派经营,在他眼中的「商道」就是「视信用为首」之道。更戏剧化的是,林尚沃临终前身边只留下20块,其它所有财富和土地全数捐出。
清朝末年的乔致庸也是中国著名的红顶商人。去年夺得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的中国演员陈建斌,在《乔家大院》里演活了这个角色。乔致庸原是儒生,跨足商界并不是自愿,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扶济天下的愿望。他的经营理念围绕着「义、信、利」三个字,先是做人以义,以诚信为本,而后从商以信,然后才是以义取利。 当时的晋商乔致庸有胸怀天下的格局,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他用马车和骆驼队伍开辟出一条路,这条盐路和茶路以山西、河北为枢纽,贯穿蒙古的戈壁沙漠,经过西伯利亚直通欧洲,是继古代丝路没落之后,新兴的国际商路。乔致庸可以说完成了「汇通天下」的心愿。
有一次他千里迢迢从武夷山运茶回来,每块一斤重的茶砖,他都准备了一斤一的重量,他只担心在运输过程中减少重量,卖出时会失去诚信。这种宁可自己吃亏的作法,在现代商人中不多见。山西发生大饥荒时,乔致庸更是倾家荡产救济灾民,因为他知道覆巢之下无完卵,就如现代的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一般。
《史记》如此论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这句话千年来曾被多少人误读,以为天下人都是为利益而来。事实上司马迁同时引用了管仲此句:「食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唯有百姓都能衣食无缺,才会讲究礼节、注意荣辱。所以司马迁强调获利,是认为君子富有了,就喜欢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会把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人民富有了,仁义也就归附于他们了。也就是重点应该是提升生活质量后所行的「仁德」。
商人行商道,除了童叟无欺、回馈社会,更像《老子》所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不为自己累积私有财物的人,是因为明白唯有利他、为人,自己才会拥有得更多。
相关文章:
经商之道就是做人之道
经营之圣稻盛和夫 以大义演绎商道
大老板们在盛和塾学到哪些经营秘诀?
BNI 创办人米斯纳博士 打造彼此互信的商务引荐平台
商务人如何汇聚BNI做不一样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