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普照、风清气爽的早晨,来到了台北市滨江街附近的林安泰古厝。
林安泰古厝原始的大厝正身完工于清乾隆末年,左右护龙等完工于道光初年,是台北市现存古宅中历史最悠久的闽式四合院建筑典型。林家始祖林钦明(林尧公)自福建安溪来台后从农,刻苦勤俭,后来他的四子林志能(林回公)在艋舺开设了商行,名为「荣泰行」,积累财富后盖了大厝,取故乡安溪之「安」与商行的「泰」字,定名为「安泰厝」。
林安泰古厝门口对联旁上方的垂花吊筒。
榫头接着左右边的斗拱。
古宅藏细工 渊远流长
一踏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广阔的明堂与半月型的月眉池,展现了富人的大气与庄严。往下一看池水非常深,还好周围有草林围着。在许多古宅中,都会有这么一个大池子,它是财富的象征,同时具有防敌、防火、降温等功效。
走到古厝外埕,只见防青苔、防滑的红普石,整齐地铺满整个地板。红普石当年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清代渡海来台的船只需要把吃水的水线压深,因而利用红普石来稳定航行,所以当时又被称为「压船石」
接着再往门口上一望,青斗石柱上有副对联,写着:「安宅惟仁知其所止,泰阶有道奠厥攸居。」更吸引人的是,对联旁的凹寿三川门雕饰,采内凹三门式结构,刻有各式雕塑品及垂花吊筒、飞凤雀替等,每一刀、每一划皆透着工艺师的精湛技艺,彷佛可以感受到其伴随着汗水下的严肃神情,令人深深赞叹。
步向正厅仰头一望,门厅上的斗拱左右两边以榫头接着,坚韧稳固。不仅外观优美,更可减缓外力的冲击。
古时候经常聚会的正厅。
建筑与摆设 古色古香
往正厅内走去,这里是供奉祖先牌位,也是整个安泰厝中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地方。左右两边可以看见些微透光的一道道小拱门做成的过水回廊,数间房间环绕着中庭,阳光洒在中央,让人感受到古人平时闲暇的心情。
家族辈分最高者住在大房,其下依照辈分渐次住至四房,里面有木床、梳妆台、洗脸台等。一些书房至今仍然保留完好,外边还有左耳房及右耳房,放有族谱、香炉几座等。古色古香的生活,原来是如此简单而朴实。
走出房间,有四处连接护龙的空间,名为龙池、虎池、日井与月井。这一个个透光的开阔空间可没有水呢!所谓的龙井与虎井,才是真正可以取水的井口,各自位于古厝的东侧及西侧,是后来建成的小井。
位在老宅的西方有一连串的回廊,说明牌上注明:「云墙、步廊曲折回环,廊、墙尽头常开人行穿越孔洞,俗称『洞门』。」由此框向外看,所产生的景致叫做「对景」,就像我们拍照的观景窗一般神奇。了解之余,我也随手拍下了所谓的「对景」。
屋顶翘起的燕尾脊。
充满荷花的闽式庭园。
重建与传承 道法自然
林安泰古厝由于早年未被列入古迹,1978年在都市计划下遭到拆除。所幸在李重耀建筑师的努力下,将古厝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详细编号记录,以确保重建时的正确。1986年,古迹迁移工程终于顺利完成,古厝的美丽风貌方得以重见天日。
林安泰古厝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屋脊的设计为中间较为平直的「马背脊」与两处末端向上翘起的「燕尾脊」,刚硬中带着柔美。
除了1986年重建的安泰厝外,为配合2009年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扩建有花茶殿闽式庭园。该庭园以道家师法自然的概念设计,其中的映月大池布满大量的荷花,尤以白荷居多,吸引了众多民众前来拍摄游玩。
一般人所了解的莲藕,其实是荷花(莲花)在水面下的地下茎,在水面上的叫做莲蓬。荷花在莲蓬干枯后所产生的种子会下垂落到水中以新生荷花。一般人不易分辨的荷花与睡莲,其最大的不同处,在于荷花的叶片较大、边缘较为圆弧,叶子和花朵都会挺出水面;而睡莲叶片较小、有非常明显的三角缺口、会漂浮在水面,花则挺出水面。
驻足醉茶居,欣赏荷花之美,微风轻拂脸颊,恍如古人拂袖而去般的潇洒坦然,不禁发思古之幽情。
再向前行,随月阁与紧邻的雨前楼与映月大池相衬,益显宁静。沿路越过玉带桥向左走,攀上假山可以一眺古厝大景。
如果还有兴致,不妨造访靠近门口以水墨匠艺方式建构而成的顾渚茗山。假山中穿插着小洞门,走到顶处,可以望见安泰厝矗立于蓝天白云之中。古人的纯粹与智慧,此时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