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中国医疗问题的真实写照

中国大陆新片《我不是药神》6月底上映后一炮而红。图为一家北京戏院的电影海报。Getty Images
第192期
邦宁

中国大陆新片《我不是药神》6月底上映就一炮而红,四天收入2亿美元,堪称是大陆2018年票房最好的一部电影,也是极少数通过中共审查机制核准的社会问题题材。

《我不是药神》改编自2015年发生的「陆勇案」,讲述一名印度神油店的老板从印度走私代购一种用于治疗慢性白血病药物「格列宁」仿制药的经历。电影上映没几天,中共中宣部就冷处理,下令不能采访、报导、评论,惧怕药价过高、假药等医疗问题会刮起舆论旋风。但《我不是药神》叫好又叫座,是15年来难得获豆瓣影评8.9颗星的华语片,迫使官方不得不正视中国医药乱象。


 

纯粹、直接、有力

民间对本片反应如此之大,不是因为有甚么巨星主演或扑朔迷离的剧情,《我不是药神》讲述的是平常就能触及到、观察到的现象,真实写照深入人心。也许有人会批评电影拍得很直接浅白,没有夸张的场面或特效,只有最裸露的现实却也最能触及人心。因为对于中国积弊已久的药物、医疗问题,每个人都深有体会。

片中经典台词:「你敢保证你一辈子不得病?」「最大的病是穷病!」深深烙印在观众心中。大陆电影网站上有评论表示:「纯粹、直接、有力!常常感叹:电影只能是电影。但每看到这样的佳作,又感慨:电影不只是电影!」。网友远世组说:「药物在中国绝对是个『不可说』,但这个电影说了它能说的,也不显山、不漏水的说了它所不能说的,讲的是现实,但看过电影之后才会明白其实是超现实。」


 

看病难、看病贵

中国药价过高,被认为是「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之一。举例而言,一家药厂生产的治疗妇科病的常用药,出厂价是7元人民币,中标价就升到56元,有高达8倍的差价。再者,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某种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出厂价为每支0.52元,中标价为16元,医院零售价为18.4元,中间利润超过34倍。这些价差被医药代表、医药公司、医院、医生,以及政府各种收费环节分食殆尽。

造成药价虚高的药品回扣,可以说是业界的潜规则。据天则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中国政府行政部门配置资源的效率与公正研究》,「按医药行业的潜规则,回扣是药品零售价的20%至25%,高的回扣率能达到40%以上……若保守一点按15%计,2011年全国中西药零售总额为3,718亿元,据此估算全国一年的药品回扣额可达560亿元之巨。」

除了药品回扣之外,政府的各种名目收费也导致药价虚高。据《自由亚洲电台》报导,有医疗业者表示,在医院收取回扣的同时,政府也在各环节中收取费用。于是,由几千家制药企业打造的庞大医药利益链,以及政府各种收费环节,决定了最终的医药价格。其中的金钱利益和政治勾结,使得药价改革难上加难。

而且,中国医疗问题不仅止于药价过高,还有「暴力伤医」问题。据陆媒报导,过去几年来,中国医疗纠纷发生率年均上升22.9%,每所医院年均暴力伤医事件高达27次。对此,卫计委与公安部联合发出医院安全指引,要求每家医院每20张病床至少配备一名保安。


 

问题根源何在?

中共近几年大动作推动新医改,想利用与外商的药价谈判来降低价格,也很明显故意核准上映《我不是药神》,企图藉民意来胁迫中国制药商。据中共《人民日报》报导,北京政府希望加速降低癌症治疗药物的价格,在2017年谈判价格后,官方加快了对创新药物的审批,将36种外国药品纳入医保。与2016年平均零售价相比,该次谈判药品的平均降幅达到44%,最高达到70%。

另一方面,对于政府定义的「假药」和电影中或现实生活中民众纷纷「代购」海外「假药」的现象,则尚未看到官方有任何积极作为。「假药」并非假的药,而是未经政府审批的药品。正如《我不是药神》里主角代购的印度药品,是真正有疗效的药品,药效不差于经审批的药品。但因价差极高,才使得主角冒险去帮病友代购。

然而,对于此次中共推出的医改,有民众反映不相信中国政府有心想真正解决医疗问题。有网友留言:「人民日报也好,官员也好,他们的话不必当真。」「凡是对人民好的东西他们会一拖再拖。」

北京律师兰志学分析,大陆当前的医疗体制、社会制度,文化、信仰背景以及一些风俗习惯,导致现在的医患纠纷和其他国家的医患纠纷不同,「归根到底就是一个缺乏信任的问题,所有的问题最后都归结于这种社会的体制、社会道德的伦丧、信仰的严重缺失。」

兰志学说:「一个没有正常信仰的国家、一个没有信仰的社会,一切都没有可靠性,没有可以信任的。尤其是在无神论这样的社会里面,人可以为所欲为,甚么都可能发生。所以无论是患者还是弱势群体,对于强势的社会层面他是不信任的。一旦出现问题了,又没有其他的证据相左证,就会导致各种猜测都出现。」

「另外,医疗部门又是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忽视,在矛盾和纠纷出现之后不能真正的以人为本,考虑患者一方的关切,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医患纠纷的矛盾。」兰志学的评论道出了中国医疗纠纷的根本问题。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美國女性對「膽固醇」一知半解
現代女性講究養生,吃東西時往往擔心「熱量」或「膽固醇」過高。但「膽固醇」是甚麼?怎樣才叫「過高」?多數人恐怕就一知半解了。…
將按摩業「化暗為明」的幕後推手
近年來,台灣興起一股SPA、按摩旋風。「你按摩了沒?」成為上流人士見面寒暄的話題。 是誰帶動起這個風潮?…
新品營銷單月破千萬 KOL助農純鄉攻占母嬰市場
「農純鄉」在母嬰市場頗為知名,明星產品滴雞精、媽媽茶團購時常爆量,2019年單支產品寶寶粥,單月營業額就突破千萬。農純鄉的品牌代言人昆凌,…
全球化之下政府主導的「資料戰爭」(一)
隨著全球化不斷地發展,加深了不同貿易體之間的競爭程度,國家間的競爭型態也不斷地在演變。近年來,「大數據」(Big Data,又稱大資料)…
小型電商如何因應LINE@漲價?
全台擁有20家實體店面的蔬食早午餐連鎖餐飲「得來素」,不僅透過網路幫實體店導流量,成功整合線上、線下,共同創辦人關登元更重視CRM(…
與王丹父母台北城再續前緣
1989年北京六四天安門學生領袖王丹的父母今年終於首度抵台探親,王丹向中央社記者透露了他們「將到老朋友林保華家作客」的預告,…
林克孝談為何《找路》
被泰雅族少女沙韻的故事吸引,踏上宜蘭南澳山區探尋古道的林克孝,2010年初出版了《找路:月光.沙韻.Klesan》,記錄他走完「沙韻之路…
美企業吹東風 風水師取代建築師
全球經濟不景氣,未來充滿變數,面對將來可能的重大危機或是前所未有的機遇,許多人開始重視和求助於源遠流長的東方風水學。 Sas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