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一位素未谋面的朋友告诉我,他看了一篇〈卖香肠的阿嬷〉的故事,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与香肠阿嬷之间的互动,和作者被认真生活的小人物打动的过程,仿如身历其境,也同时深受感动。
我替作者感到开心,因为他的预设读者真的读出了感情,读到了细琐的个中滋味;因为正好透过散文这个文类,能向读者传递如实的情感,让读者感此情绪、感此感动,这也是散文的书写真实的条件。对于这样一篇文章的作者而言,备受鼓舞。
于是我想起一段单纯的相处经验。曾经有段时间在安亲班打工,那是每周绞尽脑汁吸引孩子们注意的过程。他们知道时间到了要上作文课,知道要带课本、要写回家作业,但不会知道为甚么要写作文。才在下课时间玩捉迷藏的他们皱起眉抬头一声声地问:「为甚么要写作文!」我突然语塞。
我抓起最调皮的那一个到窗前,要他向窗外对街卖烧饼油条的老爷爷说午安。「很远耶!」小朋友们开始感到趣味。「那个老爷爷那么早就出来卖早点,都还没有人跟他说早耶,现在中午了,你就跟他说!」「午──安──午──安──」远处传来童稚的招呼,让老爷爷挥着手笑了。孩子们都开怀得不得了,挤到窗前又跳又叫。
你们有发现老爷爷每天从未间断推着摊车吗,就好像天未亮就下田的我的房东夫妻,以农忙为乐,踏实垦地。稍微留意身边万事万物,自然就能咀嚼得出一点兴味,即使是伤痛的或让我们无能为力的,至少我们必须有能够感觉到这些滋味的能力。这些并不重要,只是,年幼的他们如果能够开始用自己的方式看世界,比学会写作文更有趣。
记得看电影《儿子的大玩偶》时,小朋友们窸窸窣窣挤在屏幕前,看着那种他们从来不曾经历,我也同样只有听闻的生活。在电影娱乐业初发展的年代,为了家计扮成浓妆小丑,穿着电影广告牌成为活动广告的父亲,就像是儿子的巨型大玩偶;然而卸下装扮后的模样,儿子却反而不认识嚎啕大哭。
看完这个故事这篇小说,孩子们或许只会说出「爸爸养家很辛苦」的心得,却可以看到一个不同的生活方式、一段过往的岁月,还有和自己不一样的可供想象的时空。比起阅读写作文的开头方法二十种(当然技术也很重要,只是不一定是全部。)或许对多数人而言比较有滋味。
终究他们还是得提笔写作文,依然从日记和散文开始,总是有那么一部分的单纯和细腻逐渐被看见、被听见。文字在这个时候就只是传递和记录的过程,传递情感与言说,记录不愿或未曾遗忘的经验。
课后,安亲班的老师说我们朝对街大叫的时候实在太大声,然而,熙来攘往的街道却任谁也没有注意到那一场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