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由总理温家宝主持的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中央财政决算后,6月底前中央98个部门要公开2010年「三公」──「因公出国、公务车、公款招待」的经费支出,并公布2011年三公预算支出。
科技部4月率先响应,成为首个「晒三公」──「公布三公经费支出」的部门,但后续跟进的部门却稀稀落落。7月14日,财政部公布的三公经费显示,2011年财政部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预算为4,752万元,比2010年实际支出增加580万元,增长近14%。交通运输部三公预算超过一亿元,比去年实际支出增加五百四十余万元。截至7月19日,只有37个中央单位公布「三公」经费。
据《京华时报》报导,中国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卫生部、监察部、农业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本部门的三公账单。在公众关注度最高的公务车方面,这些部门仅公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的总额,并未如审计署那样披露公交车数量、每辆车的运行费用等详细信息。其原因不难理解,因为这些部门的公务车数量和养车成本普遍较高,担心招致公众批评,因此对这些信息进行模糊处理。
同时,这些单位选择临近周末的时间,甚至快下班时才公布三公经费,也体现其技巧性。因为周末关注度小了,「挨骂」的可能性也就小了。
有网民指出,这次近三十个部委公布的三公经费太粗略,说明不了甚么问题。还有评论指出,向公众公开这些数据,虽然对「贪腐」有一定威慑力,但作用有限。比如,有的部委公务出国费用约占三公支出总数的90%。如果数据属实,细账不公开,人们也会产生疑问,这些花费是否都合理合规?如果被证实不合理,又有甚么机制能够保证奖惩得当?
据自由亚洲电台报导,美国纽约的自由撰稿人谢选骏说,公开三公支出只是手段,公开的根本目的是要让三公支出降低下来,要实现这个目标,后续工作更为重要,比如对违规滥用公款的官员要追究责任。他表示:「靠共产党自己监督自己根本没有效果。」
谢选骏表示,中央和地方各部门三公经费不断增加的真正原因在于「法不责众」。毕竟以前审计署多次审计出中央多个部门存在资金使用问题时,也并没有多少部门领导受到惩处。
贵州贵阳的时事分析人士曾宁指出,仅仅中央部门公开三公支出,很难使三公支出真正降低下来,相对于庞大的地方机构设置及其工作人员的规模,中央部门的数量比较有限,降低三公支出重在地方。各级地方政府机构和公职人员数量众多,超标、违规支出的情况其实更加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