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的观察,许多台湾的年轻人一直要到20岁以后,才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职涯发展方向。不少年轻人,即使已经到了升大学、填志愿的关头,如果问他们将来要做甚么,得到的大概都是当工程师、当老师、当记者、考公务员、继续念研究所这样的「标准答案」;而如果我们问100个年轻人毕业后要做甚么,大概会发现他们所给的答案加起来不超过十个,其中还包括一个:「我现在还不知道!」
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这些年轻人两组问题。第一组问题是:「你为甚么会选择这个职业做为志向?是不是因为这个职业会让你的哪些擅长能力得以发挥?如果是,是哪些能力?是不是因为这个职业符合你的兴趣?如果是,这个职业会带给你怎样的满足感?是不是因为这个职业符合你的价值观?如果是,在你的价值观当中,你最重视哪些价值?为甚么从事这个职业会符合这些价值?」
第二组问题则是:「这个职业的主要内容是甚么?在典型的一个工作天当中,你通常需要做些甚么?你要跟怎样特质的人共事?你为甚么喜欢跟这些特质的人共事?你会在怎样的工作环境中工作?你确定你喜欢这样的工作环境吗?在这个职业中,你的生活方式会是怎样?你真的希望这样的生活方式吗?」
我的经验是,一般而言,很少有校园中的年轻人能够针对上面两组问题,自信而详细地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
我自己把这种情形叫做台湾年轻人的「职涯晚熟」现象。这种晚熟现象其实相当吊诡,因为我们的制度要求一个年轻人,在18岁的时候就要选系填志愿,但是年轻人一方面知道自己选填的科系志愿对于自己将来的职涯发展方向可能影响甚巨,一方面却对于「自己将来想做甚么」只有相当模糊或人云亦云的想象。也难怪到了毕业的时候,会有高达四成的学生会感叹自己「选错了系」。甚至有不少人可能直到大学毕业的时候,还是处于「职涯未熟」的情形,而把同样的问题继续带进研究所去。
这种情形对于年轻人的将来发展可能产生很不利的影响。最明显的不利影响是因为缺乏目标,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学,而可能使得大学四年就此浑浑噩噩的过去。另一个不利的影响则是在毕业求职的时候,一个不清楚自己想做甚么工作,也说不出来自己为甚么想做某个工作的年轻人,就可能在找工作时比较辛苦。
为甚么?首先,许多雇主非常重视年轻人的工作热情与成就动机,而一个说不出「我为甚么想做这个工作?我为甚么能做这个工作?」的年轻人,显然在这两者上面都显得薄弱。其次,因为不知道自己职涯发展的长期目标,这样的年轻人就可能难以看到一个工作的经验学习与自己长期发展之间的关连,从而过度重视起薪或休假福利等短期利益。这不只可能让自己「眼高手低」,难以找到可接受的工作,也可能因而陷入「一年换12个工作」的「滚石不长苔」困境。(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