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艺人,我是音乐工作者,一辈子从事音乐。」不畏唱片界近年来的寒冬,陈明章站稳脚跟、明确自己的定位,把他对土地最深的感情唱进乐曲里。
「有缘、无缘,大家来作伙,烧酒喝一杯,乎干啦!乎干啦……」
这首〈流浪到淡水〉在台湾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人朗朗上口,演唱者李炳辉、金门王也因为这首歌迅速走红,成为台湾那卡西的代表;再谈到新科金曲奖最佳台语女歌手奖黄妃出道早期歌曲〈追追追〉,长踞KTV热门点播歌曲多年,传唱不已;另一曲〈伊是咱的宝贝〉,2004年因「228手牵手护台湾」活动而声名大噪……
以上几首大家耳熟能详、充满台湾本土味的歌曲,除了都「非常红」以外,一般人可能不知道,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特性,那就是作词、作曲都出自台湾「民谣大师」陈明章之手。
陈明章的音乐,为何能如此撼动人心?
启蒙》
传统戏曲、吉他引领创作路
出生于那卡西发源地台北市「北投」的陈明章,自小便和乐曲结下不解之缘。原因是他有一个「布袋戏迷」阿公,时不时便会骑着脚踏车载他到处去看布袋戏、歌仔戏,听南管、北管。「在北投,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当中,大概有三百六十天在演戏。」这些充满乡土风情的台湾传统戏曲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可说是陈明章音乐生涯的启蒙。
国二那年,陈明章有了第一把吉他,「其实是哥哥的礼物,但哥哥几乎没摸过几次。」随着之后台湾校园民歌蔚为风潮,陈明章的创作想法也随之发酵,开始尝试音乐创作,深深影响台湾流行乐坛的「木吉他合唱团」、「金韵奖」,陈明章都曾插上一脚。然而虽然写过几首歌、参加过几次比赛,一路走来却跌跌撞撞;为了生活,陈明章退伍后也只好四处奔波,成衣、手表、钢琴……几乎甚么都卖过。
26岁时陈明章为了照顾中风的父亲,回到家乡北投协助母亲照顾银楼生意。两年后他决心重新走回音乐创作之路,于自家四楼成立「青青音乐教室」教授吉他,继续从事创作,重新思考「甚么是台湾音乐」。
成名》
为侯孝贤电影配乐,扬名国际
1987年,陈明章替侯孝贤导演的《恋恋风尘》配乐,在法国南特影展获得「最佳电影配乐」,不仅是台湾第一部在国际影展获得配乐奖的电影,也是陈明章的音乐创作生涯的转折点。
说到替侯孝贤导演的《恋恋风尘》做配乐这段过程,穿着简单上衣、戴着有颜色的眼镜,留着出道二十多年依然那么引人注目的招牌大胡子,一副随兴打扮的「音乐大师」陈明章,说起话来带着些许腼腆。
「侯导找我的时候我吓一跳,高兴死了,跳起来!」能够受到知名大导演的青睐,一般人开心之余必定也承受巨大压力,就怕砸了导演招牌;但一向乐天的陈明章并没有受到影响。为了符合电影的轻柔风格,陈明章邀请了当红美声歌手许景淳,骑着伟士牌机车沿着北投、淡水、野柳一路往基隆河前去,来回穿梭于九份小巷、庙口间,边旅行边寻找创作灵感。
这样「边玩边写」的模式,成为后来陈明章创作配乐时最重要的「撇步」,他说:「后来创作音乐我也都是这样,实际去那个景,像配日本《幻之光》的时候,故事是讲海港生活,那我一天到晚就往小渔港跑。」这首曲子随后不仅获得「日本每日映画最佳配乐奖」,陈明章还曾经在威尼斯的商店街听到自己的创作被播放。对他而言,比起奖项,「那个成就感才重要啊!」
「配乐过程当然很辛苦,但压力不会很大啦!因为我觉得尽力就好,没灵感就没灵感,那时候也没想说会得奖,我不会想那么多。」
沉淀》
我不是艺人,我是音乐工作者
纵使陈明章已有「大师」头衔,失败对他而言仍是家常便饭。从电影配乐、唱片制作人、舞台配乐到广告歌曲,几乎甚么类型都摸过的陈明章说:「作品当然有成功有失败,广告歌曲失败率比较高,因为要三十秒讲完一件事,太难了。而且不可能每首歌都受到这么大重视,可是做的时候还是要平常心,我哪知道那首歌会红!当然,创作也会有瓶颈,这个时候就很郁卒,只好先放弃,做别的东西再说。」
在音乐创作上横跨数个领域的陈明章,说到最喜欢的领域当然还是「写自己的歌」,但是他认为透过跟不同的人合作、沟通,才是激起创作灵感最重要的元素。「写自己的歌也会有瓶颈,这时候我就做做广告或其他的,就又有新的灵感了,灵感不断就是因为这样。人家会给我新的元素新的故事,和别人就会有很多碰撞,每个作者、导演、编剧,他们的想法都不一样,那你的丰富度就会高,你会成熟,你会快乐,所以我是不排斥任何东西。」陈明章搔搔头,镜片后面那双弯弯的笑眼显得真挚又率性。
适时抓住灵感,潇洒地自由创作,全力完成后便放下一切,坦然面对结局──因为如此乐天的态度,陈明章多年来持续创作出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且一次比一次进步、成熟。
「我不是艺人,我是音乐工作者,一辈子从事音乐。」陈明章不畏唱片界近年来的寒冬,站稳脚跟、明确自己的定位,把他对土地最深的感情唱进乐曲里。陈明章的创作,写的是温婉典雅的词,唱的是古朴的台湾曲调,没有华丽铺张。这些元素的结合使得他的歌曲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台语歌曲充满爱恨情仇的局限,走出一条清新的道路。
丰收》
台湾土地孕育的海洋音乐
如今,继2006年推出《海尪‧油桐花新娘》,沉寂六年之后,陈明章再度推出睽违已久的新专辑《青春》,正式替这二十年来的音乐路做了一个小小的「丰收」。整张专辑融合了传统台语歌、原住民古调,加上替舞台剧精心创作的配乐,陈明章透过手中的吉他与月琴,将传统民谣的变奏和弦运用,融会贯通在现代的曲式中,唱出只属于那么台湾的他、那么独特的台湾诗歌。
「我的音乐理论就是自由,海纳百川,海洋文化本来就要这样走。」陈明章认为台湾身为一个海岛,应该要学会宽容地接纳各种文化,互相接受、尊重,才是多元文化的开始,才是创作的泉源。
「台湾留给地球的真的是文化宝库,你说南岛语系九成的语言在台湾。如果你把母语当作你的岛屿的母系文化,你会很宽容、很海洋。而且每个语言的美学不一样,就连唱歌转音都不一样,因为语言来自母语,母语太重要了!她是一个文化的根。」
说到激动处,陈明章不时搥打桌子:「台湾的未来一定要向海洋文化走。」字字句句,皆透露着他对台湾这块大地母亲的无限热爱。所以他崇尚自然、他关心社会、他投入环保运动、他唱台湾的歌。
为了能够将台湾传统美好的文化传承下去,陈明章视已故传奇说唱艺人──陈达为偶像。为了解读陈达的弹法,2003年他下恒春向陈达的弟子朱丁顺学习月琴,无意中也接下了传承月琴的使命。2007年,他开班授课,努力向一般民众推广月琴,因此,曾经身为台湾国民乐器的月琴也逐渐受到世人重视,重新走向舞台。陈明章的努力终于被看见。
另外,陈明章融合了原住民的「自然五声」与他解碼陈达月琴弹法而发现的「两音和弦」,创造出全新的、不同于中西方乐理的「海洋吉他」。
「很多人问我说为甚么不去申请专利,我说这是地球的公共财,不用申请。」陈明章选择将所有的功劳归功给他敬爱的土地。
坚持》
发掘台湾人本质的美好
坚信人性本「善」的陈明章,不担心被贴上所谓的「异议人士」标签。他说:「我的音乐和环保本来就是在一起的,会环保的人就是因为他爱这个土地才会环保,那是必然的,跟我做音乐是一样的,你好的歌听了以后就会有爱心,有慈悲心的话就会去做很好的东西嘛,人类本来就是会往善的这一面走。」陈明章相信,只要每个人都愿意去聆听自己善良的本质,社会才有可能改变,而这也是他多年来创作音乐的宗旨──发掘台湾人本质的美好。
曾有人形容他是「把台语歌曲推向精致化的功臣」。陈明章听闻只是笑笑说:「其实我只是用台湾元素,把它变成世界化。」他认为,若是没有生根在自己的土地上,又要如何去谈走出国际?因此他也认为乡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台湾任何一种母语都是一个文化的根,如果不好好珍惜、学习,即便有再丰富的国际视野也枉然。
「人人都应该学习慢活,你没有艺术不会死,但没有艺术你会生不如死!」这位台湾欧吉桑,将继续背着一把吉他,用他最真挚的情感,唱出他的率性、他的自由、他的风华,以及台湾充满包容性的青春!
陈明章小档案
出生:1956年7月4日。
专长:作词、作曲、歌手、制作人、演奏家。
擅长乐器:吉他、月琴。
参与乐团:木吉他合唱团(已解散)、黑名单工作室(已解散)、淡水走唱团
代表作品:《恋恋风尘》电影配乐(1985年)、《戏梦人生》电影配乐(1993年)、〈伊是咱的宝贝〉(1993年)、〈流浪到淡水〉(1995年)、〈追追追〉(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