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底以来,在连串的经济危机和动荡中,许多欧元区国家,包括希腊、爱尔兰、西班牙和葡萄牙、意大利(所谓欧猪5国,PIIGS),以及部分不属于欧元区的欧盟成员国,由于政府赤字和负债水平不断上升,加上欧洲多国公债先后被降低评级,致使金融市场响起警讯,引发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欧债危机 全球惊耸
2010年的债务危机源于希腊急于巨额融资,以免到期公债违约。为了避免事态波及欧盟,2010年5月,欧盟已通过总值7,500亿欧元(1兆美元)的全面救助计划,成立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确保欧洲的金融稳定。欧元区国家与国际货币基金会(IMF)同意贷款予希腊1,100亿欧元,但是希腊必须厉行一系列紧缩开支措施。除希腊外,葡萄牙在2011年5月获得780亿欧元的援助,其后爱尔兰也在11月获得850亿欧元的救助方案。
尽管只有少数欧元区国家的主权债务显著增加,但是问题却困扰着整个欧元区。因为主权债务的债主包含欧元区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和政府,若不解决,可能演变成为全球金融危机。
泡沫式经济 主权债务主因
美国和欧洲的巨额负债,其实都因为已开发国家的许多产业和就业机会被开发中国家取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降低,导致经济低迷、失业增加、工资下跌、所得分配恶化的问题。而各国往往透过政府举债、增加支出来刺激需求,勉强维持经济成长。
如果已开发国家没有透过产业升级来改善竞争力,只是增加政府赤字和民间贷款来刺激经济成长,一再使用就将使国债持续攀升。美国因为拥有国际通货美元,可以印发更多钞票和提高公债上限来化解,但是欧元区各国没有自己的货币,不能用货币政策代替财政支出,也无法印更多钞票或让货币贬值,财务危机更难解决。
如果各国愿意降低工资、物价和所得,有机会解决竞争力问题,但是在政治和经济上很难办到。另一方法就是选择倒债,但是会引起更广泛的金融危机,各国不可能放手不管。因此,让较富有国家依照特定方式去承担较大损失,成本反而最低。只是各国多想维护自身利益,没人愿意先淌浑水,欧债问题就一直拖延而难以解决。
短期救急 根本问题难解
为了解燃眉之急,欧盟峰会在2011年10月通过一项重大协议,同意希腊债务减计50%,为希腊「减债」或「注资」一千亿欧元(约1,390亿美元),由银行等私营机构投资者承担一半损失。
法国银行业是意大利和希腊的最大债主,因此法国将承担276亿美元的损失,后续挹注法国银行业与援助其他欧元区的成本将过度膨胀,让法国面临信评被调降的威胁。
虽然减计债务可以暂时缓和希腊危机,但是面对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天文数字般的债务恐怕更加棘手,而且根本性的财政纪律、欧元体制、产业和就业外流等问题还是无法解决。欧盟12月的峰会又推出更严格的赤字和债务管制措施,让欧盟向「财政联盟」迈进了一步,其中包括新债限额每年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0.5%;永久性欧洲稳定机制(ESM)提前到2012年7月启动;欧盟也打算注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0亿欧元,以提高放贷能力。
谁来买单
但是由于缺乏保障成员国金融业的计划,英国首先拒绝加入新约,匈牙利、捷克随后也表示不愿意放弃税务主权,让签署新条约困难重重。预估到2012年3月欧盟领导人再次会面前,仍需要一番周折。
在纾困、减计债务背后,最后还是由欧元区,甚至是地球村村民们一起买单。在经历几次金融危机之后,为了避免危害扩大以致影响全球的经济、民生,这种有难同当的作法似乎是不得不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