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李惠仁「睁开左眼」迎接新生

李惠仁「睁开左眼」迎接新生
2008年,李惠仁毅然决然地离开待了15年的电视媒体。40岁后的李惠仁,宛如新生。李唐峰摄影
第110期
郑少凡

高病原禽流感疫情爆发,负面事件的背后,却让台湾社会看见了勇于揭发疫情真相的纪录片导演李惠仁。他的先见之明与锲而不舍的精神令社会大众佩服。

李惠仁之所以能拍出《不能戳的秘密》,在于他长达15年的电视摄影记者与专题企划经历,期间任职非凡、超视、民视、三立、东森等多家电视台。然而,既是资深媒体人,为甚么选择离开主流商业媒体?在离开前有着甚么样的人生体悟与故事?又是怎么从局内人看现今的媒体环境?

选择退学 走上摄影记者之路

李惠仁生长在一个单纯的公务员家庭,父亲是小学老师,母亲是家庭主妇。开明的家教促成他有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勇气。

就读实践大学服装设计科时,毕业前二个月要交毕业作品,李惠仁的设计很特别,里面没有服装的表现。空间设计的老师对他的作品大加赞许,但服装设计的评审老师却觉得展示中没包含服装不符规定,并要求他的作品应该如何如何改进:「你要听我的,我是为你好,不要那么主观!」

李惠仁回答:「老师,你叫我听你的,叫我不要那么主观,那你这样不是更主观?」经过这次事件后,他开始思考自己是否适合服装设计系。

几经思虑,他毅然决定在毕业前两个月退学。

服役期间,他在空军电影队从事影像拍摄与记录,这段时间让他决定走上摄影记者的道路。退役后,他开始半工半读,加入电视台的摄影记者工作,并就读世新大学新闻系在职班。

睁开左眼见证台湾电视媒体的起落

1995年,李惠仁加入电视新闻队伍,那正是台湾有线电视风起云涌的战国时代。

2009年,李惠仁推出了他离开主流媒体后的第一部自制纪录片《睁开左眼》,这是台湾第一部主题为「电视新闻摄影记者」的纪录片。李惠仁试图从从业人员的角度记录摄影记者这一行的辛酸与血泪,同时也见证电视新闻业从蓬勃发展到现今「业配」新闻的堕落。影片中的主角是四位跑社会线的摄影记者,在他们的身影中似乎可以看到李惠仁的自我投射。

1993年,立法院通过《有线电视法》,将原本处于地下的第四台合法化。有线电视的普及率从1990年的16.1%顿时暴增至1997年时的80%,成长率高达394%;频道也从原本的老三台暴增到现在的百余台。媒体生态自此从单一的国营、党营走向商业多元化。

不止如此,当时也是台湾社会从威权转向民主的一个剧烈震动的年代。从1987年前总统蒋经国宣布解严起,台湾开始脱离长达38年的戒严时期;1992年箝制自由的《刑法》一百条也获得修正,许多被列为「黑名单」的异议人士可以自由回台,「政治犯」在台湾成为历史名词。

面对时代的巨变,李惠仁和很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同行一样,抱着见证历史的热情加入电视媒体:「早期电视台只有三台,大家对电视都很畏惧,因为它是一种权威,我们会怀疑那些新闻是不是真的,你很难看到新闻的全貌。我们那时进去的时候,希望做不一样的新闻,提供更多的新闻与角度。」

怀抱着这样的热情,这些媒体新血总是冲到第一线。李惠仁笑着回忆:「我们每天都拿着无线电在听,有任何事件都冲过去,见证那个历史。」

跑社会线的摄影记者,每天看到的都是生死交关的画面,如1997年知名艺人白冰冰女儿「白晓燕命案」,警方为围捕主犯林春生、高天民,在台北市五常街发生大规模驳火枪战;1998年的华航班机大园空难;2000年的九二一大地震灾难现场等。这些重大社会事件,李惠仁都在第一线摄影,捕捉历史镜头。

谈到工作,李惠仁心有所感地表示,摄影记者的心理往往处于分裂的状态,一方面必须用冷静的镜头拍摄新闻事件,站在客观的立场观察新闻事件中的人、事、物;另一方面,在镜头背后则必须隐藏自己对事件的情感。

然而,摄影记者也是有血有泪的人,每天经历许多新闻事件,如果心中的情感无法适度地释放与宣泄,在匆忙与压抑下,许多摄影记者都患有所谓的「创伤症候群」。李惠仁自己在2008年离开电视媒体后,才慢慢地释放那些压抑的情绪。

李惠仁如此描述:「摄影记者用右眼透过镜头记录历史,用左眼省视自己的内心;右眼的世界是电视新闻媒体的兴起与堕落,左眼的世界则是人的情感与从事摄影记者的热情。」

离开电视台后,李惠仁似乎才调和了「左眼世界」与「右眼世界」的冲突。

《睁开左眼》纪录片播出后,很多同业都心有戚戚焉地向李惠仁反应:「我也想睁开左眼,不想干了!」很多学传播的学生也跟他说:「媒体环境那么不好,我不想进媒体了!」但李惠仁还是鼓励他们进到主流媒体壮大自己,藉由丰沛的资源淬炼自己的技能,然后运用这些专业技能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离开电视台 迎接新生

2008年,李惠仁离开电视台,成为一位独立媒体人。他笑着说:「上个月是我的四岁生日!」

当时,李惠仁的父亲生病住院,在医院照顾时,李惠仁突然发现父亲脸上的皱纹变多了。想到自己因为从事新闻工作,受限于作息不固定而牺牲了许多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此时来到人生的四十岁,他开始检视自己的人生是否能过得更有意义。他感性地说:「自己都超过40岁了,好运的话说不定可以活到80岁。我不希望到我行将就木那刻是遗憾的。」

在电视台工作时,90%的时间都是在配合长官的要求,一年中只有10%的时间可以做出有意义的东西;而离开后,人生可以自己掌握,反而有90%的时间可以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李惠仁毅然决然地离开待了15年的电视媒体,全心投入自己想做的事。

40岁后的李惠仁,宛如新生。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對比的美味
很多美食節目介紹餐廳菜,主持人陶醉的表情,加上活靈活現的旁白,看的時候真是會讓人口水直流。但是真的按圖索驥去吃,通常會發生幾個情形,…
2012年台灣面臨劫難?
中國法學家袁紅冰教授遠從澳洲來到台灣發表他的最新力作《台灣大劫難》。由於我在所主持的廣播節目中採訪袁教授,…
端午節後換季好時機 衣櫃「斷捨離」3步驟
端午節過後,才能收冬衣。俚語「未吃五月粽,破裘不敢放」就是這個意思。度過乍暖還寒、溫差起伏大的春季,開始進入梅雨潮溼氣候,…
豐田聽證會 共和黨一石兩鳥
豐田汽車因為問題汽車召回事件,在美國國會的聽證會中遭到連番炮轟。但是美國媒體分析說,其實美國共和黨的政治人物,也趁機在修理執政的民主黨。…
該來的總是會來
人生中的事物沒有偶然,只有必然。許多我們以為偶然間發生的事,實際上卻是因緣際會相互作用下必然發生的結果,只是我們看不到背後的因緣關係…
愛國煎熬香港,醫院屍橫遍野
香港第五波疫情於黃曆年過後的2月大爆發。這時香港環境的最大特點就是中共全部掌控了香港,《香港國安法》無孔不入,敢於發出異議的媒體,例如《…
銀行靠不住 保險箱趁機大賣
你的錢還存在銀行嗎?在全球的金融大海嘯橫掃全球之際,現在有許多人擔心銀行倒閉,已經開始領回存款自己保管。…
香港回憶錄之「左報圍攻」
(續前期)六四以後,中國通過了《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面對九七,我除了不斷以寫稿等方式繼續抗爭,也考慮個人的「退路」,期間兩次被沒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