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12年7月27日登场,伦敦成为世界上首个三度举办奥运会的城市,不但创下会员国全员到齐的纪录,还打破了44项世界纪录、117项奥运会纪录,现场观众达到历届最高的700万人。身为地主国的英国队也取得了一百多年来最好的成绩,名列金牌榜第三名。
在有限的经费下,伦敦奥运以创造绿色经济及永续发展为主轴,开幕仪式搬出了英国传统农村景象,场馆建设与都市更新结合,并趁机重整落后、脏乱与阴郁的东伦敦。14处新场馆有8处可以回收利用,交通建设方面完全着重大众运输、步行及骑自行车。初期规划时还与8月下旬第一次同样在伦敦登场的残障奥运会完全整合,毕其功于一役。
此回奥运是英国誓言打造的「最绿奥运」。
永续再生概念的建筑
在伦敦东区,官方在原先荒废的工业园区打造了奥林匹克公园,其98%的建材是在工业园区中回收再利用的。对挖出的土壤也进行去污和重新利用,省了「垃圾填埋税」外,工程中也节约了6,800万英镑。
London Velodrome单车馆采用森林管理委员会认证过之木材,通风系统亦为百分之百自然,为减少用电量,引入自然光;另外也减少建材用量,使建造时间缩短20星期。此外,屋顶也有可收集雨水之设计,水的用量可望降低70%。
为方便赛事结束后建筑或建材之回收再利用,建造时尽量不使用钢筋水泥,而使用铆钉,可方便场馆的拆卸回收。英国也和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下一届的奥运会举办地)联系,询问是否需要这些拆除材料。
奥林匹克公园内共9个场馆,主建筑为「伦敦碗」,奥运结束后留下田径场和底层的2.5万个座位,其余5.5万个为可拆卸装置,赛后会出售给需要的单位;篮球馆和手球馆一馆两用,篮球馆只需12小时便可改造为手球比赛场地;而由Zaha Hadid设计的游泳馆,奥运后同样拆除两边座位,改成公共泳池。
这次奥运场馆兴建费用花了16亿英镑(约新台币745亿元),与北京奥运的83亿英镑(约新台币3,857亿元)相较,花费仅不到五分之一。为降低成本,奥运村房间从4,000间被压缩成2,800间,两位运动员共享一间的状况也不少。赛事过后选手村将会被转换成东伦敦区的新住宅,成为民众永久的资产。
低污染的交通
除了以脚踏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外,多数的运动员也被安排住进选手村,以减少交通污染,前来参观的民众一律也只能搭乘大众运输工具。英国政府更通过特别预算,扩大投入环保公交车基金(Green Bus Fund)的规模,公交车营运厂商可投入更多低碳技术的研发,也可降低英国交通运输的碳总排放量。
但令人诟病的是,伦敦奥运会采购了高达4,000辆的BMW作为2012伦敦奥运的官方指定用车,以此为奥运期间政府官员交通所用,此举召来议会与舆论的批评。主办单位为所有贵宾安排专车,同时配给地铁卡,伦敦地铁的便捷减少了专车使用率。
为世界树立新的标竿
除了环保,英国人也素来节俭。根据《泰晤士报》报导,相较北京奥运开幕式所花费的150亿美元(约4,500亿新台币),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仅花费2,700万英镑(约12.7亿新台币)。
伦敦的奥运主办单位以「零垃圾」为目标。伦敦奥运会98%至99%的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伦敦奥运会期间更禁止使用塑料袋,除非特殊需求,奥运会官方商店和餐饮店也不轻易提供包装袋。
英国相关官员认为,伦敦奥运不仅是为期短短十几二十天的体育盛会,希望也能为世界树立起一个标竿。
纽约《看中国》报纸评论作家万厚德观点:
打破「奥运钱坑」以及会后建设多沦为「蚊子馆」的负面印象,英国举办了近年来最具环保意识,并充分结合小区发展与乡土文创的「绿色奥运」。不但成功推销了英国最傲人的传统文化,更是「一兼二顾」的让老旧脏乱脱序的东伦敦,成为英国的新地标,也重振了英国低迷不振的社会信心。相较于前一届北京奥运,敦奥见证了单靠钞票是买不到传统、买不到文化底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