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臉譜

黄妈庆「奖不完」的木雕世界

黄妈庆「奖不完」的木雕世界
专注细腻,刀起刀落间,作品浑然天成。
岳翔云
第23期
张新宸
生长于孕育无数传统工艺家的鹿港古镇,
黄妈庆跳脱传统庙宇雕刻创作,
以生活周遭动植物为素材,雕凿出对大自然的关怀。

进「黄妈庆木雕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件雕功细腻、栩栩如生的木雕作品。在散发着浓浓原木香气的工作室中,观赏着刻画典型农渔村常见的瓜果、花鸟、鱼虾、昆虫和小动物,宛如聆赏一部田园交响曲,细致又写实的作品虽然朴实无华,却让人彷佛置身海边与田园中,闻到了鱼腥味与花果香……

虽然享有盛名,却没有丝毫骄气,敦厚朴实的黄妈庆宛如邻家大叔般,亲切地招呼访客,大方地让人自由拍摄他的作品,详细解答访客提出的问题。

讨海风险大,拜师学木雕

1952年,黄妈庆出生于鹿港渔村,一个世代都是「讨海人」的家庭,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因为长辈很辛苦,小孩长到一个岁数之后就去打鱼工作,所以小学几乎没有去念,等到毕业了才去拿一张毕业证书回来。」因此,和多数渔村的孩子一样,黄妈庆小学五、六年级就得到海边帮忙。

小学毕业后,黄妈庆认命地准备当渔夫,因为父执辈深刻体会讨海捕鱼的辛苦与风险,鼓励他去学一技之长,竟因而改变了他的人生。

黄妈庆回忆说:「当时鹿港木雕业很发达,因为村子里有许多人学木雕,我就跟着大家去学。」于是他拜在泉州派耆老、庙宇雕刻师王锦宣门下,学习花鸟、神像、神轿雕刻,并参与庙宇兴建、修护,过程中逐渐掌握木头纹理、木质触感与刀法技术,奠定了扎实的传统木雕基础,习得一身泉州派木雕的细腻风格。

1960至1980年代正值台湾经济起飞,造就鹿港木雕业外销的黄金时期,黄妈庆主要做和室横梁的雕花外销日本,收入丰厚、生活富足。然而好景不长,90年代开始,因受到中国廉价木雕制品倾销的冲击,台湾木雕业外销荣景不再,许多人面临生活危机。

为了维持生计,黄妈庆除了以雕制观音中堂、公妈龛、神轿等寺庙祭拜用品维生,更积极思考如何开创未来,为延续自己的木雕专业,1992年开始尝试从传统工匠转型木雕创作。

与自然对话,生活处处皆艺术

生长于淳朴的鹿港乡间,黄妈庆深刻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而敏锐的观察力,让他发现生活中的田园与海洋处处见惊奇。因此,为了与当时以人物、佛像雕刻的创作者区隔,黄妈庆决定从自己的居住环境寻找创作题材,于是台湾典型渔村聚落里的花鸟虫鱼成了他创作的对象,如:农村的瓜果、海边的鱼虾、展现四季风貌的花鸟,甚至是一只小虫、一片枯叶都成为他创作的素材,同时记录了传统的、过往的渔村生活。

这些烙印在他记忆中,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繁荣的渔村生态,道尽他对大自然的关怀和喜爱,由于他的雕功纯熟细腻,能够将生活周遭不起眼的东西刻划入微,作品独树一格,逐渐在木雕创作领域崭露头角。近年来因心疼海洋生态遭到严重污染,更致力于生态保育和湿地污染等议题的创作,希望提醒人们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

与一般固守在自我领域里埋首创作的工艺家不同,黄妈庆喜欢和不同领域的艺术工作者交往,他说观摩不同的艺术创作可以让自己心胸更开阔,也可以学习一些观念与作法,作为自己创作的参考。

激励创作,积极参展奖不完

转型木雕创作后,黄妈庆即积极参加台湾全省美展、木雕创作等各种比赛,他以展现个人独特风格的作品,在各种美展中屡获大奖,有1995年高雄市美展工艺类第一名及省美展的大会奖、1997年台湾木雕创作比赛第一名及裕隆木雕金质奖、1998年台湾木雕比赛第二名、1999年获中兴文艺奖章、2002年大韩民国「世界男根雕刻大会」国际邀请赛奖励奖等,是一位「奖不完」的创作者,作品获得公私立美术馆典藏。并于2004年获选台湾工艺研究所「工艺之家」,2005年获第一届「大墩工艺师」头衔。

为了激励自己不断创作,黄妈庆自1999年开始即不间断地应邀到全国各地展出,他说:「我希望可以把艺术当成兴趣,然后一直一直做下去,所以如果可以去展览的话,就是给我一个创作的动力,而观众的赞赏更是给我最大的鼓励。」

同时,由于目前台湾流行现代艺术,他担心传统工艺逐渐消失,为了可以让更多人知道木雕这项传统工艺,对于全国各地的邀请,不管规模大小、地点远近,黄妈庆总是欣然接受、积极参与,甚至应邀远赴加拿大展出,因为:「我觉得在未来几年中,传统的东西会逐渐消失掉,但是如果有坚持的话,之后都还是会变好。」

他认为传统工艺的创作者要主动寻找机会:「我们要懂得推销自己,不是等政府去帮我们做,因为政府要照顾那么多人,如果我们没有主动,根本就不可能的。」他说创作者要先参加比赛,累积知名度,因为获奖是参展的敲门砖,而透过展览过程不断曝光,才能够让传统工艺延续甚至发扬光大。

命中注定,一辈子的艺术创作

由于市场需求,许多传统艺术创作者为了生计转型做现代艺术,黄妈庆不以为然:「很多人认为现代艺术比较流行,容易赚到钱,但那都只是暂时的。艺术是一辈子的事情,要慢慢去累积那个经历。」他说要走创作的路,就不能把钱看得太重。

黄妈庆生活十分简约、朴素,不追求物质享受,「钱够用就可以了,人活着除了要知足,还要思考如何造福。」他说:「很多东西可能没有市场,但我们还是去做,那是我们对这块土地的热爱,保存一些快要消失的东西,把它记录而已。有的人会因为展览卖不出东西就心灰意冷,然后就不做了,我觉得这样是不对的。」

黄妈庆说从事传统木雕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可是「现在年轻人不愿吃苦,如果没有学校去培养,就很难传承下去。」因此,这学期开始,他接受彰化大叶大学邀请,开了一门教授木雕基础的课程,为这个领域扎根。

一路走来,黄妈庆觉得自己很幸运,受到很多人的照顾。他说:「艺术的路是很难走的,但我感觉自己走得很顺,不像有些人大起大落。」他笑称是因为:「父母给我取这个名字实在是很不错,会让人好奇,比较容易引人注意。」他觉得「会做这一行是命中注定的」,所以不管木雕创作的前景如何,这一辈子都会在这条路上坚持地走下去。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欣見群鷗日日來
剛搬到海邊,我的心中是忐忑的,除了距市區遙遠,也因為我對海其實沒甚麼好感:大學時到墾丁騎水上摩托車,冷不防一個浪頭朝我打下來!…
中港台移民 去年9.6萬人獲美綠卡
追求「美國夢」一直是不少華人的夢想。有人為了追求更好的就業機會,有人希望追尋更好的生活品質,有人為了逃避迫害、呼吸自由的空氣。雖然動機不同…
大自然的毀滅與新生(二)
本專欄從上一期開始推出新的系列,由一場乾旱春日下美國紐約州的野火作為導火線,阿丹記錄了其中的毀滅與新生。 畫面中可以看到一名「…
美夢成空:台灣政治馴服難換經濟利益
在對華外交上一向奉行「重貿易、輕人權」路線的法國,這兩個月來不得不開始痛苦反思這條外交路線給本國帶來的巨大屈辱,重新舉起「人權之國」的火炬…
昔日紐約金融員 開計程車覓新職
經濟危機的陰霾籠罩紐約,很多人都感受到切身之痛,包括那些「占領華爾街」人士反對的目標——華爾街從業人員。 紐約州審計長Thomas…
戴勝通由「帽子大王」到「雜誌新貴」
走進台北的大型書店,通常第一個映入眼簾的,不是目不暇給的新書,就是令人眼花撩亂的上千雜誌。紙本出版這一行,可謂百花齊放、競爭激烈。…
油畫修復師蔡舜任 歐洲大師唯一台灣傳人
他是第一位取得義大利翡冷翠史賓內利宮修復學院學士學位、油畫修復師執照的台灣學生,也是歐洲修復大師Stefano…
道長的畫筆
在丁玉清攝影展邀請卡的信封正面,簽上敬送乙對祝賀花籃的文字後,我闔上又打開了邀請卡,兩度細細地欣賞卡片內頁展出海鄉主題夕陽、漁村的代表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