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疫情封鎖 加速美國供應鏈重組

▲上海封城後,不僅嚴重影響中國經濟,也對美國經濟造成衝擊,加速供應鏈重組。Adobe Stock
第234期
金雨森

中國第一大城上海經過長達兩個多月時間封鎖後,終於重新開放地鐵和公車線路,逐漸放鬆疫情管制,美國佛蒙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Vermont)經濟學系副教授李察‧西科特(Richard Sicotte)表示,這次封鎖不僅嚴重影響中國經濟,也對美國經濟造成衝擊,加速供應鏈重組。

西科特教授說:「中國龐大的經濟體與美國商業、金融等方面有著廣泛連結,中國經濟動盪給全球經濟體系帶來衝擊,美國也承受到這波衝擊。」

中國封城加速美國通貨膨脹

中國封鎖首當其衝的就是美國通貨膨脹問題。美國當前通貨膨脹除了因為疫情、美國貨幣寬鬆政策及俄烏戰爭等因素外,自疫情爆發以來,中國採取的各種極端防疫限制手段,導致工廠停產停工及全球供應鏈斷裂,也是造成美國物價飛漲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上海封鎖期間,大多數企業關閉,世界最繁忙的上海港也不得不縮減營運。據《美聯社》報導,今(2022)年3月至4月,中國出口成長率從15.7%大跌至3.7%。以2022年4月的工業生產量來說,與去年同月相比,也下降了約3%,造成生產成本價格上升及原物料短缺問題。

西科特教授指出,中國針對疫情的封鎖一直在推升美國的通貨膨脹,各行各業都受到牽連。醫療保健用的化學原料、製鞋材料、建築材料和電子元件嚴重短缺。一名在美國經營網路設備的台商表示,訂購的電子設備遲遲無法交貨,同時也面臨其他設備漲價壓力,導致很多工程延宕。

加重衝擊美國大企業

中國美國商會5月初公布的調查報告指出,中國境內的外國人因疫情措施和封城政策紛紛出走,有超過半數的商會成員降低年度營收預測。商會主席何邁可(Michael Hart)警告說,中國對外企高層的入境限制,將導致未來2至4年內的外資大幅減少。

但真實情形可能比美國商會的報告更令人擔憂。許多美國跨國企業直接受到中國疫情封鎖的負面衝擊,如知名球鞋品牌愛迪達(adidas)今年第一季的淨收入3.1億美元,比從去年同期的5.02億美元相比大幅下降。運動用品商Under Armour情況更為嚴峻,財報顯示今年第一季淨虧損6,000萬美元,去年同期則是淨收入7,800萬美元。

許多美商都有在中國設廠展店,且通常與中企合資,簽訂零件、成品或生產的契約,如今封鎖導致供應斷鏈、營運停擺,多數面臨利潤減少甚至嚴重虧損的窘境。蘋果今年第一季財報雖然較去年成長8.5%,但蘋果財務長梅斯特里(Luca Maestri)透露,第二季受到的衝擊將遠比第一季嚴重,預估損失40億至80億美元。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級工廠4月產量僅10,757台,較3月銳減81%,損失慘重。

總部位於上海的戰略投資顧問公司Automobility創始人兼執行長比爾‧魯索(Bill Russo)向《富比世》(Forbes)雜誌表示,上海封城不僅是上海市,而是整個上海走廊,包括長江三角洲和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汽車的供應基地。原本在封鎖之前就存在中美貿易戰、晶片短缺以及俄烏戰爭等供應鏈問題,這次封城導致供應嚴重受限,勞工無法進入工廠製造零件和組裝車輛,導致原本的問題進一步惡化並引發更大衝擊。

加速美國供應鏈「友岸外包」

疫情、戰爭等不確定因素,迫使美國加速全球供應鏈重組。美企除了將海外工廠拉回美國國內建廠,進行「在地」生產(Made in America)外,美國政府也決定轉向與盟友建立可信賴的經濟網路,推動供應鏈「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

「友岸外包」與傳統的「離岸外包」(Offshore Outsourcing)不同的是,美國政府勢必要與民主法治國家合作。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在4月的一次演講中說:「贊成將供應鏈『友岸外包』給大量可信賴的國家,這樣一來,我們可繼續安全地擴大市場,並降低我們的經濟與可信賴貿易夥伴的風險。」

「友岸外包」也可進一步加強美國與許多國家的合作關係,與這些國家共享「在全球經濟中運作的規範和價值觀」。這項政策同時也呼應了拜登政府新成立的新型區域經貿合作網路──「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不管上海的解封程度如何,已經有很多人擔心北京可能是下一個目標,對中國疫情的管控感到越來越悲觀。不少專家預測,中國極端的防疫政策是配合年底召開的二十大政治局會議,因此可能會持續到年底。

如今上海港貨櫃堆積如山,雖可望陸續運往美國西岸港口,但大量貨櫃可能會在夏季開始堵塞。在美國港口人員短缺和分銷渠道有限的情況下,已然中斷的美國供應鏈不太可能迅速回歸常態。種種因素相加,全球經貿已走向一個轉捩點,進入一個不復以往的「新常態」。

普丁真面目

▲普丁總統的形象在西方嚴重被毀,被罵為獨裁者、戰爭罪犯,甚至當代希特勒。Getty Images
第234期
曹長青
作者為美籍華裔評論家,網路影視評論「長青論壇」主持人。

烏克蘭戰爭怎樣結束無法預測,但已知的是,普丁總統的形象在西方嚴重被毀,被罵為獨裁者、戰爭罪犯,甚至當代希特勒。左派占絕對壓倒地位的西方媒體幾乎掌控了整個西方輿論,所以無論他們說什麼,多大的謊言都可能成為真理。如果只看媒體,有時讓人感覺活回到共產主義,活在《1984》的荒誕中。不是誇張。

普丁到底是個什麼人?了解這位俄國領袖,不僅對看清眼前的俄烏戰爭和俄國國內狀況有直接幫助,更是看懂當今世界格局及未來走向的必經之路。

普丁的履歷很簡單,網上隨手可查。他一路走來,對俄國和世界的思考也不難尋覓。過去二十多年來,普丁在各種會議上講話,接受過數不清的各國媒體採訪,任何認真聽一下、看一下的人,都會得出跟西方主流媒體不同的看法。但非常令人吃驚的是,哪怕俄烏戰爭都打起來了,也極少有人去聽聽普丁本人的話,絕大多數都一窩蜂跟著西方左媒用暴力語言轟炸普丁。他成了這個世界上頭號被妖魔化的人物。

普丁的父親是參加過二戰抵抗納粹的俄國士兵,之後念完大學在工廠做工程師,母親是普通工人。他的兩個哥哥都早年夭折,他就成為父母唯一的孩子。小學時,他就被從書和電影中看到的前蘇聯情報機構「國家安全委員會」(簡稱KGB,或譯為「克格勃」)的形象吸引,想長大當克格勃。他甚至跑到克格勃在列寧格勒(現聖彼德堡)的辦公室詢問怎樣才能當上克格勃。人家告訴他,要上大學,最好是學法律。他後來就真去大學念了法律,並在畢業後如願被分配到克格勃做低層情報分析員,因會德語,後以翻譯身分被派駐東德,主要蒐集有關西德的經濟情報和北約信息。

千里馬有幸遇到兩個「伯樂」

背景很普通的普丁,怎麼能一步登天當上俄國總統?如果說他本人是千里馬,那他就非常幸運地遇到了兩個「伯樂」:第一個是他的大學時的老師(後來當選了聖彼得堡市長),第二個就是葉爾辛總統。

在「八人幫」搞政變把戈巴契夫總統軟禁時,普丁從克格勃辭職。他歷來反對用武力手段改變政權,這個「辭職」行為,很代表普丁對武裝政變的厭惡,這種厭惡一直保持到今天。但他絕不認可共產主義,他說自己並沒有受到戈巴契夫《新思維》的影響,而是目睹東德的落後,認為那種制度實在不行。

從東德回到聖彼得堡後,普丁被欣賞他的伯樂(他的大學老師)叫回母校聖彼得堡大學國際關係系工作。隨著俄國民主進程,他的老師離開學界,競選當上了聖彼得堡市長,又邀請普丁到他的內閣工作。普丁當時對老師說,「我很願意替你工作,但你是民選市長,而我有克格勃背景(當時他仍屬克格勃編制內),這樣會對你有不好的影響。」沒想到市長說,「我一點都不在乎。」而且親自給克格勃總管打電話,讓他們把普丁從克格勃編制中拿掉。克格勃總管買了聖彼得堡市長的帳,讓普丁正式退出了克格勃。

普丁被任命為市長辦公室外事委員會主任和市長顧問,成為老師的左膀右臂,在幾個職位都展示了才幹。他的大學專業是法律,同時也修了經濟。在蘇聯剛垮、百廢待興之際,這兩項專長都最能派上用場。但好景不長,他的老師連任市長失敗,普丁也丟了工作。

老師認定普丁才幹非凡,建議他到莫斯科找份政府工作。但這位老師是葉爾辛的政壇對手,幫忙就沒可能了。普丁經一位同鄉引薦,1996年到了葉爾辛的總統辦公廳轄下的資產局做了副局長,清理蘇聯的海外資產。普丁的才幹迅速引起葉爾辛的注意,被任命為總統辦公廳副主任、資產局長、聯邦安全秘書,然後是國家安全局長(相當過去的克格勃總管)。葉爾辛太欣賞普丁了,很快又提拔他做副總理、總理,最後為了普丁能在2000年總統大選中獲勝,自己提前退休,讓普丁做「代理總統」,給他一個讓民眾認識並展示他才幹的機會。普丁從1991年做聖彼得堡市長助手到俄國「代理總統」,前後僅9年。而且他是1996年才去莫斯科找工作,1999年12月31日,已經成了俄國代總統,是名副其實的火箭上位。但這個過程,普丁完全是憑自己超群的才幹、處事的沉穩果敢,而且忠誠、重義氣,贏得了葉爾辛的欣賞和重用。

不選普丁 就是共產黨回來掌權

普丁當總理時,對付車臣恐怖主義分子的強勢作風深得俄國民心。他當代理總統當天,親自駕飛機前往車臣視察俄軍,大振軍心。軍事強攻又伴隨攻心戰,普丁與車臣總統推心置腹長談,最後說服了對方,為俄羅斯大局著想,車臣留在俄國,不再鬧分裂,同時也給車臣高度自治的共和國地位。今天車臣成為俄國最堅定盟友。由此可見普丁實際解決問題的非凡能力。

2000年的俄國大選,在11名參選人中,普丁以53.4%得票率獲勝,當選總統,但他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由於葉爾辛太親西方,用當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薩克斯(Jeffrey Sachs)的「休克療法」(Shock Therapy),把國有資產一步到位私有化,結果大量國有企業被俄國商人夥同外國資本家購買,形成金融寡頭壟斷的局面,結果失業率飆升、經濟嚴重衰退,1990年代俄國經濟比1980年代蘇共統治下的俄國更差。金融寡頭不僅操控整個俄羅斯經濟,而且嚴重干政,有的寡頭甚至囂張地說,哪怕他們想讓一隻猴子當總統,猴子都可以當上。面對這個局面,葉爾辛很生氣,但改變現狀困難重重。

普丁上台就大刀闊斧地改革,在三個方面政績顯著:一是強力打擊了寡頭勢力,國家重新掌控了經濟局勢;二是把稅制改成單一稅率13%(當時愛爾蘭稅率12.5%,俄國全球第二低),減輕人民稅賦負擔的同時又提高養老金,照顧底層人民;三是解決了車臣動亂,促使了國家的安全和穩定。俄國1.44億人口中有12%是穆斯林(接近美國黑人比例),但普丁強調和平共處,族裔平等,俄國的穆斯林沒有鬧分裂和騷亂,局勢相當平穩。精通俄國法律的普丁還參與起草了俄國《憲法》,給予22個共和國自治地位。他還特意通過國會立法,禁止清算前國家領導人,所以像葉爾辛、戈巴契夫等都安度晚年,沒遭任何政治報復。這也促使俄國政治平穩轉型。

在葉爾辛時代,俄羅斯共產黨很長時間都是國會第一大黨。普丁支持的「統一俄羅斯」只是第二大黨,然後還有民粹黨、親西方的左派黨等眾多小黨。所以俄國的選擇是在普丁和共產黨之間,不選普丁,就是共產黨回來掌權。現在英美歐盟全力打擊普丁、制裁俄國,等於為共產黨勢力捲土重來鳴鑼開道。普丁堅定反共,上台就致力削弱共產黨勢力,迅速使他們在國會(杜馬)降為第二大黨,普丁的「統一俄羅斯」成為最大黨,目前在國會447席中占343席,占比76.7%,遠超三分之二。普丁已把共產黨和民粹這兩個黨的國會席位壓縮在30%以下。

普丁到底是不是獨裁者?

普丁是「獨裁者」,這個標籤已經被西方十幾年的媒體轟炸刻印到每個人的印象中。普丁已做第四屆總統、兩屆總理,也就是在過去二十多年,他都在俄國權力中心,而且國會修改《憲法》,使他在做滿八年,間隔一屆後,還可再度參選總統。所以他最容易被外界詬病的就是——獨裁。但普丁的確是民選的。

蘇聯倒台後,俄國經歷了嚴重的經濟衰退、國家分裂、恐怖主義襲擊等各種動盪,人民希望有強勢總統穩住形勢。而普丁主導的這二十年,除了打擊恐怖主義,凝聚全國民心,更使俄國經濟完全走出葉爾辛時代的困境。國內生產毛額上升近72%,購買力平價上升6倍左右,貧窮人口減少一半,人均收入從300美元,增至1萬多美元,失業率從蘇聯解體時的逾13%,降到5%左右。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媒體雖有國企部分,但大多數是私營,享有言論自由。俄國也沒有網路防火牆,可以自由得到海外信息。

普丁的改革深得人心,所以2012年他再選總統時,以63.35%得票率獲勝;2018年連任時,更以76.67%高票再度獲勝。這種高支持率在民選國家是罕見的。在蘇聯倒台後的歷次總統大選中,從未有過美國2020那種竊選爭執,都是得到俄國人民和世界公認的。

美國幾度在中東推翻政權,試圖硬性推廣西式民主都失敗,導致很多人開始重新思考所謂「一步到位」的民主問題。在俄國經歷那麼大動亂和經濟危機之後,想要一步到位、不斷換首腦的民主,很可能欲速則不達,使俄國陷入更嚴重的政治動亂和經濟大滑坡,甚至共產黨回頭。

普丁二十多年的執政,全力以赴的敬業和實戰經驗,使他對俄國和國際局勢的每個方面都有著近乎瞭如指掌的了解。美國電影導演奧利佛‧史東(Oliver Stone)曾在前後三年間,三次對普丁進行了九個多小時的採訪,從國內到國際,從政治到經濟、到全球反恐、到軍事與貿易、到社會議題等等各個方面,普丁是有問必答,極為熟悉和專業。跟普丁直接交談、打過多次交道的美國歐巴馬總統,曾在CBS的《Charlie Rose》節目中說:「幾乎沒有任何俄國正發生的事情普丁不懂,或者不為之負責的。」(There's hardly anything goes on in Russia he doesn't know or responsible for.)

這樣一個對俄國瞭如指掌,且全身心為俄國打拚的總統,受到俄國人民的推崇是自然的。戈巴契夫在2018年普丁第三次選總統的時候,被外國記者問到普丁是否獨裁的問題,他回答說:「你們可以這麼指責,但他就是人民選擇的,他現在的支持率差不多80%,很快會達到120%。」所以,無論外界如何評價和詆毀,普丁的當選是在有新聞自由、有多個不同政黨對手競爭的情況下,俄國人民的自由選擇。

 

俄烏戰爭背後還有西方左右派意識形態的博弈。Adobe Stock

▲俄烏戰爭背後還有西方左右派意識形態的博弈。Adobe Stock

 

克里米亞和烏克蘭戰爭的真相

現在普丁被英美西方攻擊,俄羅斯遭全面經濟制裁,主要因為三個衝突:

一是克里米亞事件。在俄國悠長的歷史上,克里米亞從來不是烏克蘭的,直到1950年代蘇共總書記赫魯雪夫(烏克蘭人)把克里米亞隨手從俄羅斯割出,送給了同屬蘇維埃聯邦的烏克蘭。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後,克里米亞人就要求獨立、回歸俄國(當地俄國人占63%,烏克蘭人僅15%)。當時是由俄國出面安撫才擺平的。2014年烏克蘭的民選總統因為親俄國,被美國背後支持的街頭暴力運動推翻,俄國稱之「政變」。在這種背景下,克里米亞人民才公投獨立(獲98%投票率支持)並回歸俄國。克里米亞事件是美國慫恿烏克蘭反俄造成的後果。美國當年不惜用78天轟炸的戰爭,支持科索沃從南斯拉夫獨立出來;同理,俄國人占多數的克里米亞也有權民族自治、獨立選擇。美國在獨立問題上是「雙重標準」。

二是這次烏克蘭戰爭。克里米亞事件後,烏克蘭東部兩個地區也鬧獨立(俄國人和說俄語者占多數),結果被強烈反俄的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澤倫斯基下令軍事鎮壓,過去八年導致1.4萬人喪生。同時烏克蘭把加入北約寫入《憲法》。烏戰之前俄國提出兩點要求:烏克蘭非軍事化(不加入北約)、非納粹化(停止用納粹分子屠殺烏東的俄國人),這是一個保障俄國安全的基本要求。俄國無法接受北約軍隊和飛彈進駐烏克蘭(打到莫斯科僅需幾分鐘),就像當年美國無法接受蘇聯把飛彈部署到古巴。而烏克蘭縱容納粹分子屠殺烏東地區俄國人,按任何國際法和文明標準都是不可以的。

俄國的這兩個條件有合理性,但被澤倫斯基們拒絕,因他們背後有拜登們撐腰。美國從一開始就不想避免和結束戰爭,不僅不促使談判解決問題,反而刺激打仗,想藉機削弱俄國國力,把俄羅斯變成二流國家,以保持美國一極化的全球霸權地位。

三是背後左右派意識形態的博弈。克里米亞事件和當前的俄烏戰爭都是表面現象、暫時的狀態。普丁和西方(主要是美國)的對峙更有深層原因。

 

普丁的傳統價值觀與美國左派不同。圖為拜登與普丁2021年6月16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美俄峰會期間會面。Getty Images

▲普丁的傳統價值觀與美國左派不同。圖為拜登與普丁2021年6月16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美俄峰會期間會面。Getty Images

 

普丁珍惜傳統價值 戳到西左痛處

普丁上台後,強調恢復俄羅斯傳統價值。他嚴詞批判共產主義,說列寧建立的蘇聯是「人間地獄」、史達林的集體農莊是「第二次農奴制」,公有制是掠奪人民私有財產。但他高度肯定抵抗納粹的衛國戰爭,力主恢復了蘇聯國歌的曲調(改換了歌詞)。對民間發起的「不朽軍團」運動(在擊敗納粹的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時,高舉二戰時犧牲的父輩、祖輩照片參加遊行),普丁全力支持,現已蔚然成全國性運動,幾百萬俄國人高舉祖輩照片參加各地遊行的宏大場面,凝聚了俄國人的歷史、傳統和保家衛國的責任感。

普丁尤其強調宗教信仰和傳統價值觀。近年面對西方摧毀人類基本文明的對孩子宣揚「變性」等,普丁立法規定,俄國成年人對孩子宣揚同性戀、變性等,要被罰款和拘留14天。如果是外國人可被驅逐出境(這引起全球同性變性團體和左派的瘋狂抗議)。俄國並非禁止同性戀(他們享有完全的自由和就職等的公平待遇),只是禁止對孩子進行同性戀和變性教育。

面對西方的左瘋大潮,全球國家元首級別的領袖只有普丁敢於挺身而出、直面回擊。普丁公開演講猛烈抨擊西方左派,說西左們熱衷的所謂男女平權、反種族歧視、取消性別、國有化等等,是在搞列寧、史達林那一套,布爾什維克們早就玩過了,結果坑苦了俄國,害了世界。普丁宣戰式地說,美國有權做自己的選擇,但「俄國拒絕西左的思維方式,俄羅斯有自己的道路自信」,方向是保守主義,而不是西左以自由名義的放縱,對道德的破壞,對人類文明的攻擊。

拜登、裴洛西等白左們,哪能受得了這個,普丁戳到了他們的軟肋和心窩,說他們在搞當年列寧、史達林那一套!西左是披著「政治正確」光鮮外衣的希特勒,在用思想的毒氣室,毒化億萬人民,摧毀世界。

所以拜登們一定要「幹掉」普丁,他是全體西方左派的最大威脅,就像他們把堅持保守主義價值的川普視為最大敵人一樣,一定要除之而後快。烏克蘭戰爭會結束,但這場看不見硝煙的左右大戰,將會長時間進行下去,它是你死我活的價值對立之戰。

美國媒體曾報導說,普丁自從進入葉爾辛政府,到歷次參選,以及對外戰爭,從來都沒有失敗過。這次的烏克蘭戰爭,尤其是左右派大戰,普丁會輸掉嗎?這不僅事關普丁個人榮辱,甚至涉及整個世界和人類文明走向。

武官起手式 國安仍首選

▲李家超於2022年5月8日當選香港特首後,在香港會展中心舞台上揮手致意。Getty Images
第234期
林保華

香港新一屆特區行政長官的選舉於5月8日舉行。有些西方國家根本不承認這是一場選舉,YouTube更是封殺有關新聞。當然,因為它根本是一場指定的任命,所以沒有人能夠阻擋,北京與港共也自得其樂。再批它破壞「一國兩制」、高度自治,也沒有太大意義了。「我是流氓,我怕誰」?於是香港在商人董建華治港、公務員曾蔭權治港、地下黨梁振英治港、女性公務員林鄭月娥治港後,再來個武官治港。前幾位沒有一個可以做滿兩屆,只好動用「武官」以威懾?

香港選舉「聽黨話,跟黨走」

這個「選舉」雖然有若干人不知出於什麼原因聲稱參選來湊熱鬧,當然全部被候選人審查委員會所拒絕,而在警察出身的李家超宣布參選後,中聯辦隨即宣布他是北京唯一支持的候選人,其他建制派人物也就望而卻步,後面的一切,只是照章行事的表面功夫而已。在沒有任何對手情況下,1,428名選委中,他得票1,416票,8票不支持,4票無效。

北京一貫把美國「不支持台獨」歪曲為「反對台獨」,用在香港特首,反對票變成「不支持票」,廢票則為「無效票」。所以支持率是99.44%,這是不是巧奪天工的「久久死死」,這種假選舉能夠維持多久?雖然反對票與廢票只有12個人,不管什麼原因,這12人的勇氣還是值得稱讚,因為他們涉嫌顛覆新的港共政權,他們沒有「聽黨話,跟黨走」,這些選票很可能拿回深圳去檢驗手指紋,看看是哪12個人表面上擁護黨的領導,實際上卻是反黨、反社會主義,他們是不是帝國主義安插的臥底?

也就是這樣一個只有唯一的候選人與1,400多個「選民」的「選舉」,當局竟然派出7,000名警察來保護,如果不是小題大做,該是內心非常的恐慌?他們知道這是一場完全脫離民意的假選舉,否則為何如臨大敵?

選舉過程,李家超倒是有自知之明,避談敏感問題,例如不談他任內是否要完成《港區國安法》23條的立法,而大談民生經濟,然而後者並非他的特長,倒是前者才是駕輕就熟。所以未來的施政才是大家所應該注意的。

選後清算「勾結外國勢力罪」

比較意外的是,面對「武官治港」的質疑,北京與港共理應裝修一下自己的門面,然而他們都顧不到這些。李家超才成為候任特首一天,5月10日晚上,警方在機場拘捕了「612人道支援基金」信託人之一的許寶強,指他涉嫌違反《港區國安法》的「勾結外國勢力罪」,當時他正準備搭機去德國。許寶強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前客席副教授。接著5月11日傍晚,警方又拘捕了「基金」另外3名信託人,他們是陳日君、何韻詩及吳靄儀,3人同時因涉嫌「勾結外國勢力罪」,而被扣查。仍在服刑的前立法會議員何秀蘭,也因為身為該基金信託人,在獄中被捕。何韻詩是藝人,吳靄儀是大律師,陳日君則是已經榮休的90高齡的香港教區樞機,均是香港德高望重的名人。

「六一二」指的是2019年6月12日香港立法會要討論通過《送中條例》(香港人犯法可以送到中國審理裁決),大批香港市民包圍立法會抗議,當局出動警察毆打逮捕,後來形成大規模運動。公民黨法律界前議員、大律師吳靄儀了解到基層市民的需要,於6月15日臨時成立「反送中受傷被捕者人道支援基金」,以協助因參與運動而受傷或被捕的示威者。7月6日,「612人道支援基金」正式成立,並取代「反送中受傷被捕者人道支援基金」。「基金」成立目的就是為所有在「反送中」運動中被捕(不論罪名)、受傷或有關人士提供人道支援,包括醫療費用、心理/精神輔導費用、刑事/民事法律費用、緊急經濟援助等支援。

從後來運動的發展,數千人被捕需要法律援助,成百上千人被警察與黑道毒打、噴毒,還有人因為不同原因死亡,這個基金的確發揮了雪中送炭的作用。然而對獨裁專制的政權來說,這種救苦救難的行為違背了他們殘民以逞的目的,當然視之為天敵,找時間算帳只是時間問題。然而因為這是人道機構,迫害人道機構比起迫害政治人物更加惡名昭彰,所以必須放在後期,而且尋找比較「適當」的時機進行。

 

《港區國安法》的制訂無疑宣告香港民主法治破產。Getty Images

▲《港區國安法》的制訂無疑宣告香港民主法治破產。Getty Images

 

2020年「七一」前夕,《港區國安法》開始推行,這個基金會必然被盯住。然而許多受苦受難的民眾需要救助,尤其推行《港區國安法》以後,受迫害的民眾更多,基金也勉為其難繼續運作,更加成為北京與港共的眼中釘。2021年8月,「612基金」被多間官媒批判,指基金未有社團註冊,尤其「與外國勢力勾連」。8月18日,由於負責託管「612基金」的真普選聯盟有限公司將結束運作,「612基金」遂宣布已制定方案,將有序停止運作,即日起停收新的個案。然而警方國安處並沒有放棄追殺,命令相關人士提供資料,包括眾籌詳情、捐款人資料等。9月6日,「612人道支援基金」宣布即時暫停接受捐款。9月9日,「基金」表示,由於網上捐款平台收集的款項已無法存入基金銀行戶口,決定將存於捐款平台的款項退回由9月3日中午後的捐款,合共約317,000元。基金會還一再解釋他們的人道支援工作目標與一般社會福利機構無異,對政府官員曲解深表遺憾。

 

香港歌手何韻詩(右)2021年8月18日在香港舉行記者會支持「612人道支援基金」。2022年5月11日,何韻詩與陳日君、吳靄儀因涉嫌「勾結外國勢力罪」,被香港警方扣查。Getty Images

▲香港歌手何韻詩(右)2021年8月18日在香港舉行記者會支持「612人道支援基金」。2022年5月11日,何韻詩與陳日君、吳靄儀因涉嫌「勾結外國勢力罪」,被香港警方扣查。Getty Images

 

前特首難逃「狡兔死,走狗烹」?

人道救援超越國界,這是全球公認的,因此全球出現的天災人禍,都會受到來自各國的救援,包括資金與人力。香港作為國際都會,這個基金會所得到的捐助除了來自香港,也可能有來自其他國家人士,這正是港共、京共所謂「勾結外國勢力」的藉口。當年汶川地震,來自全球各地的支援,難道也是中共「勾結外國勢力」?1932年,宋慶齡等在上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有外國人直接參與,以民權、人道為名,專職營救被捕的共產黨人,這難道不是中共「勾結外國勢力」?怎麼現在中共比當年的「國民黨反動派」還要反動?

宗教也沒有國界,陳日君身為樞機,自然也與梵蒂岡及全球天主教徒有接觸,這也是「勾結外國勢力」嗎?香港是不是也要成立愛國教會與「三自運動」之類來讓耶穌教「中國化」?

現任特首林鄭月娥是天主教徒,是陳日君的教友。就憑這一點,中共根本不會信任林鄭月娥,就像不能信任前任特首曾蔭權一樣,最後還將他整了一通教訓這個「港英餘孽」。林鄭月娥還充當傻瓜賣力鎮壓香港的「反送中」運動,中共借刀殺人後,把她當廁紙丟棄。而這次趁林鄭月娥還沒有下台,李家超還沒有上台之時,逮捕「612人道支援基金」信託人這種極為不得人心的做法,既是為李家超壯膽開路,也是再往林鄭月娥臉上潑屎的行為,榨乾她的剩餘價值。這也是習近平在四面楚歌時把香港當出氣筒。林鄭最後會不會落得「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還是自求多福吧!

全球通貨膨脹的怪罪遊戲

▲全球經濟目前受到幾重衝擊:能源原材料供給衝擊、勞動供給衝擊,以及全球供應鏈衝擊,引爆通貨膨脹危機。Adobe Stock
第234期
何清漣
作者為旅美中國經濟專家與評論家,美國《商業周刊》1999年評為「亞洲之星」。其著作《現代化的陷阱》一書被推選為「3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

目前,全球經濟受到幾重衝擊:能源原材料供給衝擊、勞動供給衝擊,以及全球供應鏈衝擊,世界大多數國家都陷入高通膨的泥潭,且看不到盡頭。美國等國家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簡稱CPI)創下近40年以來的新高,德國等國的生產者價格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簡稱PPI)更是創70年來新高。就連台灣4月CPI年增率也高達3.38%,繼續創九年半新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與白宮早就在尋找推高全球通膨的替罪羊,俄、中兩國是其目標。

 

「標普全球」認為俄烏戰爭和中國的新冠清零封城措施,使得現有的供應鏈和通貨膨脹趨勢惡化,導致4月全球商品和服務銷售價格通膨創下新紀錄。Adobe Stock

▲「標普全球」認為俄烏戰爭和中國的新冠清零封城措施,使得現有的供應鏈和通貨膨脹趨勢惡化,導致4月全球商品和服務銷售價格通膨創下新紀錄。Adobe Stock

 

標普全球分析報告如是說

日前美國「標普全球」(S&P Global Inc.)發表研究報告,認為俄烏戰爭和中國的新冠清零封城措施,使得現有的供應鏈和通貨膨脹趨勢惡化,導致4月全球商品和服務銷售價格通膨創下新紀錄,並且拖累全球經濟成長在4月放緩至22個月以來的新低。標普全球的這項「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簡稱PMI)根據45個國家和地區的3萬多家公司提供的資訊編制而成,其最新的資料顯示4月的指數為51.0%(超過50%表示製造業景正處於擴張期),較3月下降1.7%。

報告認為,俄羅斯因入侵烏克蘭,而遭到西方制裁,使得俄羅斯的製造業產出和服務業連續第二個月大幅下降;中國由於嚴格的防疫限制,導致製造業和服務業產出也連續第二個月下滑,降幅僅次於疫情爆發初期的2020年2月。

報告指出,這兩個因素也使現有的供應鏈和通貨膨脹趨勢惡化,進一步增加了通膨上漲的壓力,尤其是天然氣和石油等能源價格的飆升和供應鏈遲滯導致的價格上漲。

這個報告的分析是採集某時段資料分析,只能說明俄烏戰爭以來的情況,不能說明全部,甚至大部。美國人對拜登總統上任以來節節升高的通膨嚴重不滿,俄烏戰爭開始後,拜登政府立刻就將通膨諉過於俄羅斯,從4月開始又諉過於中國。這種諉過說法,就算在美國內部,也沒得到多少贊同。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經濟學家哈夫鮑爾(Gary Hufbauer)表示:「2020年和2021年,過於寬鬆的貨幣政策是(推高價格)最大的因素,數額龐大的開支法案是其次。然後就是一些特別的因素,比如:烏克蘭戰爭、供應鏈瓶頸、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小麥供應不足。」

資料也證明通膨是拜登政府的經濟政策引起。3月10日,美國勞工部公布,美國2月通膨率達7.9%,為40年來最高。這時俄烏戰爭剛發生不久(2月24日爆發),美國左媒也只得承認「拜登經濟學」引發了高通膨。2月24日俄烏戰爭開始,美國3月份通膨率比去年同期飆升至8.5%,再創40年新高。白宮發言人莎琪(Jen Psaki)在3月10日的發言中,立刻將美國通膨歸咎於俄烏戰爭,稱:「預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的汽油和能源價格上漲是暫時的。」其實,就算3月以來升高的0.6個百分點,全是俄羅斯普京的錯,2月份之前的7.9%的通膨率還是拜登政府的「成就」。

美國一年內新增10兆國債

究其事實,這一輪全球通膨的特點是美、歐、中幾大經濟體貨幣超發引發,其中美國一年多內增加債務10兆美元,相當於2021年全球GDP總量98兆美元的十分之一,這意味著美國的印鈔機開動到了瘋狂的程度。全球貨幣與美元掛鉤,是全球貨幣的定價之錨,如此濫發,自然會形成輸出型通貨膨脹,從而推動全球資產價格上漲。俄烏戰爭引發的通膨,相比美國濫發鈔票,只是次要因素。

以下是美國官方公布的資料:拜登政府上任伊始就以中國為主要競爭對手,擬出一系列投入極其龐大的公共支出計畫,規模超過6兆美元,占美國GDP的30%。其中以抄中國當年大規模基建刺激經濟的作業為主,推廣綠色能源、發放福利為次,這一系列政策被美媒冠名為「拜登經濟學」。雖然計畫還未正式成行,但福利等各種開支,導致一年多時間內美國公共債務增加了10兆。截至2022年5月22日,美國債務已經激增至30.4657兆美元。

更讓拜登政府覺得面上無光的是美國經濟進入負成長。4月28日,美國商務部公布,2022年第一季度美國GDP折合年率下降1.4%,急劇逆轉了2021年第四季度成長6.9%的局面。美國經濟自疫情爆發以來首次萎縮。

在世界GDP排名前十的國家中,只有美國與加拿大是資源、市場對外依賴都不嚴重的國家,無論世界發生什麼,受影響遠比市場、資源對外雙重依賴的歐盟國家要小得多。美國經濟負成長,主要是「拜登經濟學」惹的禍。但美國由於美元的霸權地位,以及美國是世界第一消費大國,美國的政治經濟狀態對全球的影響相當巨大。

歐盟通膨:本想制裁俄羅斯 卻被制裁反噬

歐盟27國,基本上是對外雙重依賴,能源多依賴俄羅斯,市場對中國依賴甚高,因此對國際政治經濟的波動之反應,遠比美國敏感。俄烏戰爭的影響迅速波及整個歐洲,不僅擾亂了本已緊張的供應鏈,削弱了信心,而且推動原材料和能源價格飆升。而隨著能源成本上升推高消費者物價,俄烏戰爭將對經濟成長造成更嚴重影響。

考慮到俄烏戰爭影響,5月18日,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簡稱UNCTAD)將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下調至3.1%。大部分放緩將發生在歐元區,目前預計歐元區經濟只會成長1.7%,僅為此前預期的一半。

歐盟委員會今年2月份對通膨率的預期是3.5%,俄烏戰爭於2月24日開始後不到一週,美歐啟動對俄全面經濟制裁,歐盟委員會將2022年歐元區通膨率調整為6.1%。但現實證明,歐盟的預期還是偏於樂觀,德國2022年2月通膨率上升至5.1%,德國4月通膨率升至7.4%,連續兩個月創新高。法國2月是3.6%,4月高達4.8%。

歐盟倒也明白,這是對俄羅斯制裁引起的反噬。德國內部一開始就存在兩類相左的意見,政界與媒體表示,為了支持烏克蘭,願意承受通膨及經濟下滑的代價;企業界與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German Council of Economic Experts,也稱「經濟五賢人」)等,希望決策者認真面對這些嚴重的經濟後果,其他歐盟國家也莫不如此。這些國家在制裁之後曾拒絕用盧布購買天然氣,但嘴硬了1個月不到,據《路透社》5月19日與5月21日兩條消息,俄羅斯副總理亞歷山大‧諾瓦克(Alexander Novak)透露,與俄氣簽有供氣合約的54家企業中,約半數已在俄銀行開設盧布帳戶。德國、義大利、奧地利、斯洛伐克四國,已同意開設盧布帳戶以繼續購買俄羅斯天然氣。

中國疫情清零躺平:西方指責嚴重影響供應鏈推高通膨

中國既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源進口國,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廉價商品出口國。中國對資源的需求之大,甚至讓中國覺得自己可以擁有定價權(與歐盟當初制裁俄羅斯的想法類似),如今中國因清零躺平,目前中國45個城市中約3.73億人處於完全或部分封控中,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高達40%,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非常嚴重。野村證券警告,中國經濟衰退的風險正在上升。

中國是全球廉價商品的主要供應者。早在今年1月,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就指出,中國頻繁採取大規模防疫封鎖措施,導致全球供應鏈出現新的瓶頸,也對經濟活動造成了影響。5月19日,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明確表示,中國封城阻礙全球供應鏈復興,「加劇我們面臨的供應鏈困境,並且推高價格。」《紐約時報》早在5月5日發表文章,稱「物美價廉的時代可能已經結束」。

簡單做個總結:全球化時代形成的經濟格局,以美國(後來加上中國)為兩大重要支柱,無論這兩國發生什麼,最後必然會引發全球後果。但這輪通膨,卻是美國嚴重超發貨幣引發,就算玩怪罪遊戲,也無法諉過他國。

「瀕死體驗」的醫學研究

▲一名美國女子從看似漩渦的宇宙中心遇見上帝與耶穌。示意圖。Adobe Stock
第234期
青蓮

生命是奇妙的。有些人會在遭遇到危險的時候看到一些神奇的景象,在醫學上稱為「瀕死體驗」。有越來越多的醫生開始研究此現象,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分享自己的經歷。

荷蘭Rijnstate醫院心血管中心的沛姆‧凡‧拉曼爾醫生(Pim Van Lommel),對被成功搶救的334位26至92歲的突發性心肌梗塞患者,進行了長達8年的追蹤式「瀕死體驗」研究。其中62人報告顯示其經歷過「瀕死體驗」,具體情況包括在不同程度上認識到自己已經死去,但出現愉快的正面情緒、靈魂離體、穿過隧道與一種光亮交流、看到各種奇異的色彩和天國景象、與去世的親友見面、回顧一生,以及洞悉生死界限等經歷。

在瀕死體驗研究基金會網站上,有很多人分享了自己曾經歷的「瀕死體驗」,驗證了拉曼爾醫生的研究。

 

有些人的「瀕死體驗」,感覺到穿過隧道與一種光亮交流。示意圖。Adobe Stock

▲有些人的「瀕死體驗」,感覺到穿過隧道與一種光亮交流。示意圖。Adobe Stock

 

美國女子的瀕死體驗案例

美國女子布里奇特在1995年發生過一場車禍。車禍發生後,她感覺自己的靈魂離開了身體,飛向空中。她覺得從未有過的輕鬆自在,想要飛高、飛低、飛快、飛慢,都能隨自己的意念掌控。剛開始的時候,她認為自己正身處在一場奇妙的夢境中,但當她看見自己駕駛的車輛翻覆在下方的道路上,才意識到這並不是夢境。她自由自在地飛著,飛了一段時間以後,天空中形成一個奇異的漩渦,漩渦的周圍圍繞著雲朵與電閃雷鳴,漩渦中心處閃爍著類似星星的亮點,像是銀河中的星星圍繞著一道明光旋轉著,陸續有變化多端的光團在此處進進出出。她突然意識到,那是宇宙的中心。

布里奇特從數不清的光團中看見一個強大的光團,意念告訴她,那就是上帝的存在。在上帝身旁還有一個光團,那是耶穌。上帝與耶穌來到布里奇特的身邊,隨後帶她前往時間的起點,在這裡能知曉宇宙中的萬事萬物。

布里奇特表示,她從未信仰宗教,也從未接受過任何洗禮儀式,但心中總有一個聲音告訴她,眼前的生命就是上帝與耶穌。布里奇特說:「祂們是充滿純淨與慈愛的神,我無法了解祂們慈愛的層次。祂們朝我頭腦賦予知識的源泉,彷彿有一股巨大的水流衝進我的腦中,讓我能夠看見一切事物的開端。我看見整個宇宙始於大爆炸到結束,周而復始。我看見整個宇宙的記憶。了解到宇宙學、生物學、生命等。」布里奇特沉浸在眼前難以置信的一切,這太不可思議了。

突然之間,她的意識被拉回到人世間的身體中,此時醫護人員正在對她急救,布里奇特奇蹟般的活下來了。甦醒後,她對於這一次神奇的「瀕死體驗」與所見所聞歷歷在目。她心懷感激,決定與更多人分享這次的奇妙經歷。

美國高中生的瀕死體驗案例

2015年5月5日,美國德州一所中學的高中生克萊門茨,在上體育課練習短距離快速奔跑時,突然昏倒在地。老師迅速將不省人事的克萊門茨送醫,此時克萊門茨的心跳已經停了20分鐘,醫師盡力搶救,仍無法恢復。正當醫師準備宣告他搶救無效時,克萊門茨卻奇蹟似地恢復了心跳。後來克萊門茨轉院到另一家醫院,數天後才恢復意識。

克萊門茨甦醒後表示,他在失去意識之後,耶穌出現在他的面前。他說:「當時我遇見一名留著長髮與大鬍子的男子,我直覺認為眼前的就是耶穌。祂伸出手搭在我的肩膀上對我說:『一切都將沒事。』」克萊門茨重新回到學校後,將「瀕死體驗」中的所見所聞與老師、同學分享。

有人認為,大多數「瀕死體驗」的研究是回顧性的,有此體驗的患者可能會有記憶偏差。但拉曼爾醫生的研究發現,「瀕死體驗」發生於病人沒有腦電波、心電圖的死亡狀態之時,與藥物作用及患者的病情、心理因素無關。經歷「瀕死體驗」後,患者大都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新的洞察,不再過分顧慮失去物質利益,也不再恐懼死亡,而這種體驗也並未隨時間流逝,或發生實質性的記憶偏差。

對抗瘟疫的祕方

▲生於1904年的安德瑞修女,今年118歲,目前住在法國的一家安養院。Getty Images
第234期
青蓮

一場席捲全球、持續兩年多的大瘟疫,讓很多人失去了生命,老人更是死亡病例的重災族群。但在法國卻有一位118歲的人瑞,在確診染疫新冠病毒後,從容應對,順利康復,被媒體稱為奇蹟。

百歲人瑞確診後康復

1904年出生的安德瑞修女(Sister André),今年118歲,住在法國的一家安養院。她性格樂觀開朗,雖然雙目失明,須乘坐輪椅,但非常喜歡與人接觸交談。

2021年1月,安養院內新冠疫情爆發,安德瑞也確診。被隔離後,她很納悶,自己根本沒事,為何別人不能來看她,她也不能和別人接觸?為什麼大家每天都在談論病毒,這個病毒真的很可怕嗎?當時安養院有80人確診,其中11人過世,但年齡最大的安德瑞卻順利康復了。

在談到118歲人瑞康復的奇蹟時,安養院的管理人員塔維拉說:「如果說有什麼祕訣,那就是她有極強的信念,深信自己生命終結時,會見到創世主。內心強烈的信念,讓她堅持下來。」

也許無神論者會說,這太荒唐了,不科學。但恰恰是科學研究證實了這位118歲老人對神的堅定信仰,才是她戰勝病毒的法寶。

哪種人不易染疫?

科學研究發現,有堅定信仰的人,通常都有弘遠的人生觀、明確的人生目標,與人為善。具有這種正向價值觀的人,免疫系統的抗病毒能力往往比較健全。

人體的免疫系統與情緒息息相關,憤怒、悲傷、恐懼等負面情緒都會使免疫力降低,因此,很多人認為,人活著就要開心快樂,及時享受生活,快樂才是健康的根本。但科學家研究發現,不同形式的「快樂」,對人體免疫系統的影響卻有天壤之別。

2013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簡稱為PNAS)的研究發現,強調更高的人生境界、追求人生的終極意義,並以此為樂的人,其免疫細胞的基因表現非常健康,體內較少發炎,抗病毒能力及抗體生產力較強。這樣的人被稱為「完善型」的人。

而世俗意義上的快樂,即強調趨樂避痛、滿足自身欲望,也稱「享樂型」的人卻是相反,他們的體內易發炎,抗病毒能力及抗體生產力較差。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家鮑爾(Julienne E. Bower)與其他專家研究發現,重視人際關係、尋求人生真諦的女性,體內「自然殺手細胞」的活性強。「自然殺手細胞」是人體重要的免疫細胞,能殺死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和癌細胞。

專家表示,一個重視生命價值的人,他的自律神經或神經內分泌系統適應壓力的能力可能會增強,免疫系統也隨之變強。

 

法輪功第五套功法——神通加持法。Adobe Stock

▲法輪功第五套功法——神通加持法。Adobe Stock

 

信仰可增強免疫細胞

在這場世紀大瘟疫面前,人類迷信所謂的科學抗疫,把希望寄託在疫苗上,卻忽視培養自身的免疫力。疫苗對抗病毒,是依靠人體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同時疫苗產生的抗體有期限,而人體免疫系統是靈活、動態的。免疫功能健全,即使病毒千變萬化,也無法入侵人的身體,或者就算感染,也能很快恢復。

美國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的免疫學家曾經研究信仰「真、善、忍」的法輪功學員的免疫力、嗜中性白血球與普通人的差異,結果發現,法輪功學員的嗜中性白血球內一系列與免疫力有關的基因活性,包括干擾素-γ都明顯高於普通人。干擾素是身體對抗病毒的重要物質。這些人的免疫細胞還具有獨特的「雙向調節機制」。他們的嗜中性白血球在正常狀態(無炎症狀)下,壽命比普通人長,加上吞噬力也強,因而更有利於保護機體;在發炎狀態下,嗜中性白血球消滅病原體之後,會迅速凋亡,這有利於快速消解發炎症狀,避免發生免疫反應過度。該研究成果發表於《替代與補充醫學期刊》(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為什麼人的心態或信仰對免疫細胞影響這麼大?有研究者認為,人體的結構不僅僅是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除了肉體,還有許多微觀下的精神層面的東西,疾病也是由許多層面的因素造成的。人類只有打破固有思維的局限,才能看清生命的本質。

麥當勞撤出俄羅斯 一個時代結束了

▲麥當勞撤出俄羅斯,象徵結束了一個樂觀的時代。Adobe Stock
第234期
程雯

全球速食業巨頭之一的麥當勞(McDonald's)5月16日證實,它正在俄羅斯出售其850家門市。不過,麥當勞也希望將來有朝一日有重返俄羅斯市場的可能性。有商業專家表示,西方公司想避免選邊站的時代結束了。

「金色拱門」走下俄羅斯舞台

麥當勞關閉俄羅斯門市,這對俄羅斯來說是結束了一個樂觀的時代,並增加了俄羅斯因為入侵烏克蘭而被世界拋棄的孤立感。

這是麥當勞第一次全面退出或撤出一個主要市場。麥當勞表示,它將尋找一位會在俄羅斯僱用其6.2萬名員工的買家,麥當勞將繼續支付這些員工的工資,直到交易完成。

麥當勞總裁兼執行長克里斯‧肯普欽斯基(Chris Kempczinski)在給員工的一封信中說:「有些人可能會爭辯說,提供食物並繼續僱用數以萬計的普通公民肯定是正確的做法。但不可能忽視在烏克蘭的戰爭造成的人道主義危機。」

麥當勞計畫開始移除帶有公司名稱的金色拱門和其他符號和標誌。麥當勞還將在俄羅斯保留其商標權,並在必要時採取措施以強制執行。

麥當勞3月初曾表示,它將暫時關閉在俄羅斯的門市,但將繼續支付員工薪資。這是一個代價高昂的決定。4月底,麥當勞表示,由於店面關閉,每月損失5,500萬美元,還損失了價值1億美元的庫存。

麥當勞也關閉了處於戰火中的烏克蘭的108家門市,並繼續支付那裡的員工工資。

選邊站的時代結束

西方公司一直在為脫離俄羅斯而苦苦掙扎,在面臨制裁的情況下暫停或關閉業務。對它們的商業造成了打擊。其他一些公司選擇至少部分留在俄羅斯。

 

雷諾汽車將把AvtoVAZ汽車的多數股權和一家工廠出售給俄羅斯。Adobe Stock

▲雷諾汽車將把AvtoVAZ汽車的多數股權和一家工廠出售給俄羅斯。Adobe Stock

 

法國汽車製造商雷諾(Renault)5月16日表示,將把其在俄羅斯汽車公司阿夫托瓦茲(AvtoVAZ)的多數股權和莫斯科的一家工廠出售給俄羅斯,這是自俄烏戰爭開始以來外國企業在俄羅斯的首次重大國有化。

密西根大學羅斯商學院(Ross School of Business)管理與組織學教授馬克沁.賽奇(Maxim Sytch)表示,麥當勞和其他公司在俄羅斯業務方面也面臨來自客戶、員工和投資者的壓力。

賽奇說:「公司可以避免選邊站的時代已經結束,人們希望與做正確事情的公司建立聯繫。除了最大化利潤率之外,還有更多的商業和生活。」

期待「再相逢」

三十多年前,柏林牆倒塌後不久,麥當勞在俄羅斯的第一家餐廳在莫斯科市中心開業。這是美國和蘇聯之間冷戰局勢緩和的有力象徵,因為蘇聯在1991年解體了。

分析人士說,現在,麥當勞撤出俄羅斯被證明是又一個新時代的象徵。

當年麥當勞進入俄羅斯市場時,賽奇就生活在俄羅斯,他還記得麥當勞開業時的興奮。他說,麥當勞現在的關閉,標誌著俄羅斯正在逆轉回蘇聯時期的孤立年代,「看到民主戰線多年取得的成果,被烏克蘭的這場殘酷戰爭抹去,真是令人痛心。」

但是肯普欽斯基也留下了麥當勞有朝一日重返俄羅斯市場的可能性。他在給麥當勞員工的信中寫道,「無法預測未來會怎樣,但我選擇以最初將麥當勞帶到俄羅斯的精神──希望,來結束我的資訊。因此,讓我們不要以說『再見』作為結束。相反,讓我們像他們在俄羅斯的說法:直到我們再次見面。」

麥當勞在俄羅斯擁有84%的直營門市,其餘由加盟商經營。企業分析公司「全球資料」(GlobalData)的董事總經理尼爾‧桑德斯(Neil Saunders)表示,由於麥當勞不會為其品牌在俄羅斯授權特許經營,因此,這次的出售價可能低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前的價值。麥當勞表示,預計在離開俄羅斯後,它將收取12~14億美元出售價收入。

麥當勞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3.9萬餘家分店。大多數由特許經營商擁有,只有約5%由麥當勞擁有和經營。

全球食品大漲 聯合國:糧食危機恐長達數年

▲若俄烏戰爭未歇,可能導致持續數年的全球糧食危機。Getty Images
第234期
楊天姿、聞天清

受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影響,全球糧食不安全狀況正在飆升。聯合國警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一些國家在未來數月可能會出現食品短缺。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歐‧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表示,這場戰爭已經令一些貧窮國家出現(糧食)價格上升,「可能使數以千萬計人口瀕臨糧食不安全的邊緣」,接下來可能出現「營養不良、大規模饑餓和饑荒,這場危機可能會持續數年」。如果烏克蘭農產品出口不回到戰爭爆發前的水準,世界一些地方就可能出現長達數年的饑荒。

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小麥生產占全球供應量30%,國際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擾亂了肥料、小麥等商品供應,推高食品和燃料價格,在開發中國家尤其嚴重。

俄烏戰爭影響烏克蘭小麥出口

烏克蘭之前每月經其海港出口450萬公噸的農產品,相當於全球小麥的12%、玉米的15%和葵花籽油的一半。但由於敖德薩市(Odessa)、切爾諾莫斯克(Chornomorsk)和其他港口與世界的交通被俄羅斯軍艦阻隔,供應只能經由效率更低、更擁擠的陸路運輸。

古特瑞斯說:「俄羅斯必須允許存放在烏克蘭港口的穀物安全可靠地出口。」「如果不重新整合烏克蘭的糧食生產,就沒有有效的糧食危機解決方案。」

德國外長安娜琳娜‧貝伯克(Annalena Baerbock)批評,俄羅斯發動的是「穀物戰爭」,導致全球糧食危機。「而且發動的時刻,正值是數百萬人本身已經面對饑餓威脅的時候,尤其是在中東和非洲地區。」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也指出,全球正在面對近年最嚴重的食品供應危機,俄羅斯總統普丁選擇發動戰爭,令情況更嚴重。

全球食品供應受到影響,也令替代品的價格上升。聯合國的數字顯示,全球食品價格較去年上升了30%。

聯合國指烏克蘭目前有約2,000萬公噸的農產品積壓在倉庫,若可以出口這些農產品,有望使糧食價格升幅放緩。

古特瑞斯表示,烏克蘭的食品出口,加上俄羅斯和白羅斯的肥料出口,對解決這場食品危機非常重要。他形容,這場危機「連帶的複雜,影響到安全、經濟和財政,需要各方善意才能解決」。他已經與烏克蘭、俄羅斯、美國和歐盟當局取得緊密聯繫,努力使全球食品出口回到正常水平。

世界銀行早前已經宣布,將會提供約120億美元資助一些可以解決食品危機的計畫。該決定將使全球類似的計畫,在未來15個月可以獲得約300億歐元的資金。

烏克蘭被稱為歐洲糧倉

幾個世紀以來,烏克蘭被稱為歐洲糧倉,並成為北非、中東和東南亞國家的主要穀物供應國,其作物中,小麥的意義最為重要,因為依賴烏克蘭糧食出口的人們將小麥作為主食來源。烏克蘭小麥大約35%在該國東部種植。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簡稱FAO)在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衝突開始前,已經警告糧價飆升,全球糧食價格2021年創下了10年來新高。

除了烏克蘭,另一個主要小麥出口國是俄羅斯。在過去20年,俄羅斯已經從一個50%的糧食進口國變成了一個淨出口國,並成為世界上主要的小麥生產國,每年的出口量超過3,500萬噸,超過了排名第五的烏克蘭。此外,烏克蘭是世界上主要的葵花油供應國,烏克蘭玉米占全球出口的16%。

大宗商品價格高於5年均價

據世界銀行4月26日發布的《大宗商品市場展望》報告,過去兩年全球能源價格漲幅,創下自1973年石油危機以來最高紀錄。因為天然氣價格高漲導致糧食和化肥的價格達到自2008年以來最大漲幅,而俄羅斯和烏克蘭是都是全球主要糧食生產和出口國家。

預計2022年全球能源價格漲幅將達50%以上,2023年、2024年將會回落;農業和金屬等在內的非能源商品今年價格上漲約20%,隨後幾年中將放緩。雖然如此,這些大宗商品價格仍遠高於最近5年平均價格。如果俄烏戰爭演變成曠日持久的戰爭,或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更多制裁,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可能比目前的預測還要貴,且波動幅度也更大。

報告寫道,由於俄烏戰爭爆發,與之相關的國際貿易活動和生產被迫中斷,預計布倫特原油價格今年的平均價格為每桶100美元,達到自2013年以來最高水準,較去年上漲超過40%。2022年歐洲天然氣價格可能達2021年的兩倍,煤炭價格預計增幅將達80%,均創歷史新高紀錄。全球小麥價格預計漲幅將達40%以上,今年的價格將達到歷史最高水準。全球金屬價格預計上漲16%。

大學哪些科系不值得讀?

▲哪些大學科系值得讀?哪些不值得讀呢?Adobe Stock
第234期
樊家忠
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專長為應用個體經濟學、家庭經濟學、勞動經濟學、公共政策效果評估。

最近台灣賽車教父廖志賢(廖老大)在網路直播中,豪氣批評5個大學科系不值得讀。言論一出,激起了網路上的廣泛討論。

被廖老大點名讀了沒用的5個科系分別是昆蟲系、農(漁)牧系、經濟系、企管系、海洋系。他還特別點名經濟系,質疑讀經濟系「以後出來是很有經濟能力嗎?」並質疑企管系讀出來「能夠管理企業嗎?」「我廖老大會請一個大學生來管理企業嗎?」問完自己直搖頭。

有趣的是,廖老大並非認為所有的大學科系都沒有用。儘管他很嫌棄上面5個科系,他卻很肯定醫學系、法律系,或者出來可以考上公務員的人。

廖老大是對的嗎?哪些大學科系值得讀?哪些不值得讀呢?我今天從經濟學近年的專業研究成果來提供一些答案。

先釐清問題

讀大學有沒有用?首先我們先要釐清一個觀念:如果不讀大學的結果是保持高中學歷而已,那除了後段的學生之外,讀大學有沒有用這個問題根本沒有意義,因為大多數學生橫豎一定會選擇一個大學科系來就讀。對他們而言,比較有意義的問題是他們應該讀哪一個科系,例如讀醫學系還是電機系比較好?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估計出一個醫學系畢業生如果當初沒有讀醫而是跑去讀了電機系,畢業後薪資會有什麼樣的差別。這當然是一個困難的任務,因為技術上我們無法觀察到這個反事實(Counterfactual)的結果,總不能讓時光倒流然後讓這個醫學系學生改去電機系就讀,然後把他畢業後的薪資拿來做比較。

經濟學家的估計

為了克服這個困難,經濟學家Lars Kirkebøen、Edwin Leuven,以及Magne Mogstad 利用挪威豐富的行政資料來進行估計。跟美國不同,挪威的大學入學是全國統一的系統:中學生在申請大學時,需要將所有想要申請的科系填上志願序,送交給中央系統來分發。

跟台灣的情況類似,由於最後會被哪一個科系錄取,在申請前很難確定,許多學生都會填上很多科系以備萬一,因此申請表上的志願序就非常充分地揭示了每一個學生對於各類科系的偏好。

如此一來,不論學生最後被哪個科系錄取,我們都可以觀察到他所填寫的「下一個志願」以及「上一個志願」為何。例如,學生A被醫學系錄取,剛好他的下一個志願是電機系;同時學生B被電機系錄取,而他的上一個志願是醫學系。由於沒有任何學生可以準確預測自己的落點,所以A、B兩位學生雖然都將醫學系排在電機系前面,但A最後落在醫學系,而B落在電機系這樣的結果在申請前是無法準確預知的,因此最後的錄取結果就是隨機的。

三位經濟學家正是利用了這種隨機性來進行估計:由於資料量龐大,它們可以找到一組A學生以及一組B學生,追蹤他們畢業後的薪資,就可以比較出讀醫學系相對於讀電機系的薪資差異。

利用次佳(Next-Best)志願

值得注意的是,當然也有很多學生將電機系列在醫學系的前面,或者被電機系錄取的學生將商學列在下一個志願。總之,無論一個學生被哪一個科系錄取,總是會有一個次佳志願(除了被最後一個志願錄取者之外)。

作者利用上述A、B兩組學生的比較,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A、B兩組學生的興趣是相同的;兩組人都對醫學系與電機系感興趣,並將醫學系的志願排在電機系前面。因此最終兩組人的薪資差異就排除了興趣不同這個影響因素,而純粹是學科專業導致的結果。

三個領域薪資低落

由於科系眾多難以一一比較,作者們將各科系歸類成10個主要的學門領域,包括:人文(Humanities)、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教育(Teaching)、健康(Health)、科學(Science)、工程(Engineering)、技術(Technology)、商學(Business)、法律(Law)、醫療(Medicine)等領域。其估計結果整理在下列表一:

10個主要的學門領域,表一

左邊縱向排列的是學生最後錄取的領域,上面橫向排列的是各項次佳選擇。第一個欄位中的第一個數字是18.72,這代表就讀社會科學領域而且次佳選擇是人文領域的學生,比就讀人文領域而且前一個領域是社會科學的學生,就業後的平均年薪多出1萬8千多元美金。

第一個欄位中的最後一個數字是83.34,這代表就讀醫療領域而且次佳選擇是人文領域的學生,比就讀人文領域而且前一個領域是醫療領域的學生,平均年薪要多出8萬3千多元美金之譜。

事實上,第一欄中所有的數字都是正值,而且數字不小,這代表所有將人文領域列為次佳選擇但沒有去人文就讀的學生,最終的薪資都高出許多。

薪資弱勢並不限於人文領域,第二、三欄的數字顯示社會科學與教育兩個領域也呈現出很嚴重的薪資弱勢。

根據這張表,薪資最強勢的領域有4個:法律、醫療、工程、商學。所以廖老大說醫學系、法律系值得讀算是說對了,但質疑企管系算是說錯了,商學領域的科系應該還是滿多金的。

哪些科系不值得讀?

目前正好進入大學自主申請的旺季,選擇科系的各項議題又浮上檯面。學生到底應該按照興趣選擇科系?還是應該根據未來的薪資來做選擇呢?

這篇研究告訴我們,起碼在挪威,興趣相同的人選擇不同的主修,最後在薪資上的差異會非常顯著。因此,想要就讀人文、教育、社會科學等領域的同學確實要有心理準備,因為不只是挪威,其他國家的研究成果也發現這些領域的薪資跟STEM(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4類學科的縮寫,泛指理工科)相關領域的薪資差異很大,而且近年來差距有愈來愈大的趨勢。

換個角度看疫情

▲由於美國特殊的社區發展型態,使得同一郵政編號的居民,有著極為相同的社會經濟背景,因而成為公私立機構大數據研究的寶庫。Adobe Stock
第234期
林茂昌
作者為台灣知名的翻譯家,翻譯過多本重量級財經著作,如:葛林斯潘的回憶錄《我們的新世界》、暢銷書《黑天鵝效應》、《師父》、《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大債時代》等。曾任台証期貨總經理、期貨商公會理事。自2004年即財務獨立從事價值投資。2011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我的職業是股東》,廣受好評。

今年3月,芝加哥聯邦準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的研究人員在銀行的部落格上發表了一篇有趣的小研究:〈新冠病例和死亡在芝加哥郵政編號上的分布〉(Covid Cases and Deaths Across Chicago Zip Codes)。雖然這不是正式的官方論述,但從社會經濟面的角度切入,或許可以帶給我們不同的觀點與思考方向。

疫情和郵政編號有什麼關係?

讀者可能有一個很大的疑惑:疫情和郵政編號有什麼關係?說起來,這正是有意思的地方。由於美國特殊的社區發展型態,形成根深柢固的社會區隔,使得同一郵政編號的居民,有著極為相同的社會經濟背景,包括教育、所得、種族、職業、犯罪等。另外,美國許多地區性的統計數字,通常提供到郵政編號的層級,因而成為公私立機構大數據研究的寶庫。

大量的研究顯示,美國郵政編號是個人健康的最佳指標,除了預期壽命以外,還可預測罹患慢性病機率,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中風,甚至中風後復健恢復能力等。總之,郵政編號代表了一個人的居住環境與生活習慣,這些後天因素對健康的影響,似乎更甚於基因遺傳。有人稱之為「郵政編號效應」(Zip Code Effect),或是更正式的專有名詞為「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SDOH)。

從「貧富不均」到「健康不均」

現代的健康問題和五十年前,甚至一百年前,已經大不相同。由於經濟與科技的發展,已開發國家的人民很少出現飢餓、營養不良等問題,取而代之的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等慢性病。慢性病不是傳染病,形成原因複雜,很難根治,卻耗用大量醫療資源,同時也為患者帶來極大的折磨。有一點很確定:慢性病和不健康飲食、肥胖、缺乏運動、抽菸、喝酒等生活習慣息息相關。而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顯然又和貧窮緊密結合,成為難以解決的社會經濟問題。問題從「貧富不均」演進為「健康不均」了,不是花錢買藥給窮人吃就能解決的。

回到芝加哥這篇文章。以芝加哥地區2020年3月到2022年1月的資料分析,這段期間一共有五波的疫情爆發,雖然每一波的確診人數和郵政編號沒有一定關係,但死亡數卻和郵政編號有著獨特的關係。貧窮比率愈高的郵政編號,死亡數越高。此外,低所得區域的疫苗注射率較低,一部分解釋了高死亡數的因素。

為何貧窮區域死亡人數高?

關於貧窮區域死亡人數高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合理推論另外二個因素:第一、美國醫療費用高昂,所以沒有醫療保險的窮人可能得不到良好的治療;其次,美國許多統計資料顯示,慢性病和貧窮的郵政編號有關,而慢性病患者一旦染疫,就是高危險群。

但無論是不打疫苗、無力就醫或罹患慢性病,相關議題的探討,已經逐漸屬於行為經濟學的範疇,而不只是單純的健康問題。窮人沒錢就醫可以理解,但為什麼他們打疫苗的意願較低?為什麼他們容易有慢性病?我們要如何導正他們的行為呢?按照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的「推力理論」(Nudge Theory),生活中的「默認選項」(Choice Defaults)至關重要。

如果窮人家普遍認為,打疫苗既麻煩又花時間,不如去工作賺錢或在家休息,那麼,他們的默認選項就是不打疫苗。打疫苗反而會被家人、朋友視為異類,需要相當的意志力和勇氣。如果住家附近的食物就有速食店和加工食品,如果家人、朋友的休閒就是看電視或開車兜風,從不運動,那麼,他們的默認選項就是不健康飲食和不運動。反之,健康飲食和充分運動對他們而言是昂貴的,而且非常突兀,會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簡單說,生活次文化就是他們的默認選項。而當他們的次文化是以加工食品為主食、沒時間運動、不戴口罩也不打疫苗時,短時間內,你很難改變這樣的行為。除非設計一套激勵措施,即所謂的「推力」,讓健康行為成為新的默認選項。

台灣人民健康也存在「不平等」

台灣的健康差距或許沒有像美國一樣反映在郵遞區號上,但根據2017年衛福部委託倫敦大學健康公平學院所出版的《台灣健康不平等報告》,最弱勢鄉鎮的預期生命比最優勢鄉鎮少了8年,差距相當明顯。主要的不平等項目來自教育程度、職業和所得,而且互相交雜。例如從事農、林、漁、牧勞動者,一般而言,所得和教育程度都比專業人士或經理人低。而慢性病中所謂的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盛行率和教育程度呈反向關係,即教育程度愈低,三高問題愈嚴重。尤其教育程度是國小(含)以下者,高血壓和高血糖比例竟然是大專以上者的5倍!

現在應該沒多少人教育程度是國小了吧?錯了!台灣15歲以上教育程度國小及以下的人數約有220萬人,他們的年齡多在65歲以上。也許拜健保之賜,健康弱勢族群人數遠比想像的多。當防疫模式改為與病毒共存時,災情將集中到患有慢性病又沒打疫苗者,而如果芝加哥新冠肺炎的健康不平等經驗適用於台灣,很可能,他們大多屬於低所得、低教育程度的弱勢族群。

本質上,這將是弱勢族群的保衛戰。比起一般人,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