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經濟國師」的中國經濟預測

▲「經濟國師」林毅夫的經濟預測,真能幫到習近平?Getty Images
第216期
李正鑫

中國經濟連年下滑,更遭疫情重創,但即便如此,被外界稱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經濟國師」的林毅夫仍在重複五年前說過的話,稱中國五年後將成為高收入國家。

「經濟國師」說空話

1979年由金門泅水至廈門,被台灣視為叛逃者的林毅夫,現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8月24日林毅夫出席了習近平以個人名義召開的經濟學者座談會,與會的9名經濟學者首次被媒體曝光,外界稱他們為習近平的「經濟國師」。

據官媒《新華社》旗下中國金融信息中心9月13日消息顯示,林毅夫日前出席「2020國際投資論壇」,發表名為〈新形勢下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演講。林毅夫表示,中國在五年後(2025年之前)可以跨過人均收入1萬2,700美元的門檻,變成一個高收入國家。而中國2019年人均GDP為10,276美元,剛剛突破1萬美元。台灣2019年的人均GDP則為25,909美元。

按照世界銀行2020年最新的標準,人均收入小於1,036美元者為低收入國家,介於1,036至12,535美元者為中等收入國家,超過12,535美元者即為高收入國家。

林毅夫認為,中國是世界發展最快的國家,現在按照市場匯率計算總生產(GDP),中國是第二大經濟體(次於美國),但是從2014年開始,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經濟體,並且從2010年開始,中國已經是世界最大貿易國。

不過,根據官媒《新京報》2015年9月12日報導,林毅夫參加「首屆思想中國論壇暨北京當代經濟學基金會成立大會」時表示,中國可能在五年後(2020年底之前)躋身高收入國家之列,成為繼韓國、台灣之後,第三個從低收入進入到中等收入,再進入到高收入的經濟體。

時隔五年,林毅夫的表述顯然有些差別,不過總體上是肯定中國的經濟表現。但這不禁令人質疑,中國民眾的收入情況究竟如何?

6億人月收入千元人民幣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月28日在記者會上的言論引起輿論熱議。李克強說:「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一千元(約台幣4,300元),一千元在一個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難,現在又碰到疫情,疫情過後民生為要。」

據《新京報》5月29日報導,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李實解釋稱:「總理所說的是全國的情況,中國有一半左右人,其收入水平低於全國平均收入水平。」

李實說:「傳遞出一個信號,就是有相當規模的老百姓當前遇到了就業收入問題,政府要想辦法、並且有辦法穩定經濟,解決老百姓的問題。」

今年是北京當局所謂的「脫貧攻堅戰」及「全面建成小康」之年,中國民眾的收入情況也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而中國總理李克強所說6億人「月收入也就一千元」,更顯中國貧富差距巨大。

「全面小康社會」遙不可及

所謂的脫貧攻堅戰,是北京當局在2015年底開始進行的一項計畫,目的是在2020年底前實現解決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問題。

官媒報導稱:「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消費扶貧是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

中國經濟連年下滑,疊加疫情等因素,都對習近平的目標產生不利影響,此時官方專家開始釋放一些信號,表示應推遲「全面小康社會」。

據路透社8月25日報導,擔任過中國國家統計局副局長及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的賀鏗表示,「全面小康社會」是最被大家重視的指標,是實現可比價計算的GDP,要在2000年的基礎上再翻兩番。「其它指標能不能如期實現,恐怕只能等到統計局計算出來了再說。」

賀鏗稱:「臨近交答卷的時候了,誰也沒有料到中美打貿易戰和發生新冠病疫。最近,又因香港國安法,接二連三出事,而且都是大事(發生)在臨近實現小康社會目標之年。」這無疑都會影響到中國實現小康社會的標準。

賀鏗表示,全國近半數人月入區區一千元左右。社會保障水平很低,醫療、教育負擔沉重。疫情衝擊下,失業率上升,許多年輕人找不到工作。還有兩億多「農民工」離鄉背井流入到城市,買不起房子,居無定所。孩子、老人留守在農村,農村顯得很凋零,日子難熬。工農差別、城鄉差別不是縮小了,而是在不斷擴大。居民收入相差懸殊,許多人心裡不平衡。

賀鏗建議,推遲全面小康社會的收官。全面小康社會應該是中產階層為主體的社會,實際上,中國的中產階層還沒有真正形成,按照統計局數字,就算最低標準是家庭收入3萬元以上,中國也只有3億人能達到,還有11億人達不到中產階層的收入標準。

習近平「五個絕不答應」的致命傷

▲在中共統治下,中國人民從來只能唯命是從,是絕沒有機會說「不答應」的。Adobe Stock
第216期
秦就石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3日在中共舉行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週年座談會上,一連提出了五個「絕不答應」。

雖然話中說的是「中國人民都絕不答應」,但如果把黨文化語言翻譯過來,當局實際上說的是「中共絕不答應」,因為在中共統治下,中國人民從來只能唯命是從,是絕沒有機會說「不答應」的。

不過,當一個政權喊出這種強硬語言時,也就顯示出它虛弱的只剩下權力了。當一個政權只能依靠「絕不答應」時,也就說明它的靈魂已經死了,而當靈魂死去,表面的存活也就只是在拖延時間而已。

有意思的是,這五個「絕不答應」,其實也恰恰暴露出了當局最為擔心的五個致命之處。所以不妨細看一下,這五個致命之處是什麼。

三個「絕不答應」針對美國挑戰

先說第三、四、五個「絕不答應」,這幾條現在受到了美國川普政府的直接正面「挑戰」。它們分別是:

第三個:「任何人任何勢力企圖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割裂開來、對立起來,中國人民都絕不答應!」

第四個:「任何人任何勢力企圖通過霸凌手段把他們的意志強加給中國、改變中國的前進方向、阻撓中國人民創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努力,中國人民都絕不答應!」

第五個:「任何人任何勢力企圖破壞中國人民的和平生活和發展權利、破壞中國人民同其他國家人民的交流合作、破壞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中國人民都絕不答應!」

今年7月23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發表了川普政府在外交方面最重要的演講,演講的題目是〈共產中國與自由世界的未來〉。蓬佩奧在演講中明確把中共和中國人民分開,並稱美國將促成中國改變成一個沒有共產黨的中國。蓬佩奧稱要靠三大力量:美國、中國人民、還有國際自由國家陣營,三者一起來達成這一目標。

在這之後,蓬佩奧馬不停蹄,出訪歐洲諸國,打造反共聯盟。美國還關閉休斯頓中領館,加大制裁華為、TikTok等中共科技長臂,並對中共內地和香港官員迫害人權實施制裁等,都是上面這三條所指的。美國聯合自由世界,正在一步步推進這三條,對此中共並沒有什麼有效防阻手段,破產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也讓中共找不到什麼真心盟友。

而後,來自賓州的美國共和黨國會議員史考特‧佩里(Scott Perry)在8月推出一項法案,要求在美國政府所發布的官方文件及通訊中,禁止延用稱呼習近平為「國家主席」(President),而稱其為「總書記」(General Secretary)。佩里特意給這個法案起了一個很響亮、很內涵的名字,叫做《點名敵人法案》(Name the Enemy Act)。

9月1日,蓬佩奧接受採訪時表示,美國將在未來短時間內宣布一些重大的針對中共的政策,因為在美中關係上,「習近平總書記已經做出選擇」。

二個「絕不答應」自曝其短

再看第一個:「任何人任何勢力企圖歪曲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醜化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中國人民都絕不答應!」

這一個是關於中共歷史和性質的致命傷,但要防住它,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歷史就是歷史,中共的所作所為並不需要誰去醜化它,它是實際發生過和正在發生著的事情,這些事情有如此多的見證人,所以不可能被抹掉。

中共歷次運動中害死了幾千萬中國人,甚至連習近平同父異母的姐姐都在文革期間自殺身亡,這能抹去嗎?而且中共現在仍然在迫害各個少數團體,被害死、被關押折磨的人,有名有姓有住處,這些又如何能抹去呢?

再看這第二個:「任何人任何勢力企圖歪曲和改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否定和醜化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中國人民都絕不答應!」

對於這一個,當下舊的全球化解體,產業鏈加速移出中國,中共對外竊取知識產權越來越難,經濟三架馬車面臨熄火,各種天災頻發,大規模失業正在發生。隨著時間推進,中國人民會越來越切身感受到這個「偉大成就」的含金量。

所以綜合上述,這五個「絕不答應」揭示出的五個致命之處,第一處是關於中共歷史和性質的致命傷,根本就是防無可防,這是習近平給自己背上的包袱,遲早會壓垮自己。而如果川普勝選,那麼第三、四、五處,美國會繼續大力推進,即使習近平再強調「絕不答應」,美國也不可能停手。隨著第三、四、五處繼續失陷,第二個中的「偉大成就」真相也會加速顯現。

「絕不答應」中有一個「絕」字,這並不是好兆頭,當局就像走在高空鋼絲上,卻看不到可以平安落腳的終點。

反習聲浪頻傳 中共政治危機浮現

▲中國近期正面臨巨大的內、外部壓力,貿易戰、武漢肺炎問責及人權關切不停歇。內、外交逼下,中共政治危機的跡象正一一浮現。Adobe Stock
第216期
金雨森

中共並不如外界想的像鐵板一塊,而是會分裂、會崩解的。鐵板就算再堅硬,只要被更大的力量打下去,也會斷裂。如今中共正面臨巨大的內、外部壓力,在國內,武漢肺炎未解,洪災、旱災、錢荒、糧荒頻傳;在國際上,貿易戰、武漢肺炎問責及人權關切不停歇。內、外交逼下,中共政治危機的跡象正一一浮現。

「紅二代」黨員 接連公開批評習近平

從武漢肺炎爆發以來,「紅二代」北京地產大亨任志強、陽光衛視集團主席陳平、中共黨校退休教授蔡霞、前中國政協副主席馬文瑞之女馬曉力,接連跳出來公開批評習近平,引發中共政壇震動。太子黨任志強2月批評習近平關於武漢肺炎的講話,表示武漢肺炎其實應證了「當黨媒都姓黨時,人民就被拋棄」的現實,並砲轟習是「剝光了衣服也要堅持當皇帝的小丑」,隨後隔月就被北京市委抓走關押,至今仍失聯。曾宣稱認識習超過40年的陳平,3月呼應任志強的立場,在微信轉發一封談到習的公開信,被網友瘋傳。該信討論習近平是否適任國家主席,要求檢討習近平的外交政策及經濟問題,並建議由李克強、汪洋、王岐山等三人取代。陳平接受《自由亞洲電台》專訪時表示,該信反映了體制內許多人的想法,以及中國社會「人心思穩變」。

出身中共老革命家庭、又獲中共中央黨校優秀教學獎的蔡霞,6月也嚴詞譴責中共,引發國內外關注。蔡霞強調中共是「政治殭屍」必須拋棄,並批習是「黑幫老大」,黨內所有人都是他的奴才,已沒有人權和法治可言,並建議習近平「退居二線養老」。接著蔡霞就遭中共中央黨校多次關切並開除黨籍,取消相關退休待遇。

和習近平從小一起長大的馬曉力,也站在習的對立面。當內蒙古民眾群起發動罷課和抗議活動,反對中共8月底強推內蒙古「重漢輕蒙」的漢語教學政策時,馬曉力於9月領銜連署一封公開信,認為中共當局強推《漢語》統編教材,引發蒙古族同胞的廣泛不滿,傷害了蒙古人的感情,直言「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並在最後寫道:「人心向背乃最大的政治,贏得蒙古民族內心真正的擁護,才有真正的安定團結。」

中共潛規則被打破 引發「示範效應」

馬曉力等人雖然不是當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等的核心人物,也不是明日政壇之星,但他們以「紅二代」的身分,接連打破中共政治潛規則,已經起了「示範效應」,成為反習、反中共的領頭羊。

中共政治長久的潛規則是,黨員即使對政策再怎麼意見不同,也不會公開批評,更不會指名道姓。一旦有政治衝突都盡量在私底下解決,或是用很隱諱的方式,公開在新聞媒體上「暗示」。所以中共縱使台面下驚濤駭浪,在台面上始終努力維持共識一致,給外界一種很團結的假象。換言之,未來可能會有更多資深黨員仿效馬曉力等人,向習近平或黨中央拋出震撼彈。

但有人可能會問,習近平現在權力抓得這麼緊,怎麼可能下台,中共怎麼可能會倒。確實,習近平在上任後透過反貪腐運動、社會監控系統,不斷強化極權統治,將政治權力「定於一尊」。但權力越集中,風險越大。這也代表習近平一人得承擔所有政治風險與責任,有任何問題,矛頭都指向習。

其實除了上述4位紅二代跳出來反習,在今年5月全國人大與政協會議(即「兩會」)召開前,也先後傳出鄧小平之子鄧樸方及習近平胞弟習遠平署名的公開信。其中以鄧樸方的名義寫給兩會代表的公開信呼籲:「應該要對人民負責,對國家負責,對歷史負責,而不是對某個當權者負責。否則,我們都會成為千古罪人。」

以習遠平名義的公開信則為習辯解:「哥哥(習近平)曾經私下說過,當中共的最高領導人,必須先大左才能再大右,因為大左才能在黨內立足,立足了才能啟動徹底的政治改革,早期的胡與趙都是不懂這個道理才半途而廢的。」但兩封信的真實性未能證實,很可能是有心人士假冒鄧樸方和習遠平之名反習。可以確定的是,中共內部在兩會前鬥爭激烈,也代表有黨員對習近平的執政相當不滿。

 

中國總理李克強與習近平的內鬥備受媒體關注,媒體多次報導李與習的政策不同調,甚至李的言論遭黨媒噤聲,凸顯習李矛盾惡化。Getty Images

▲中國總理李克強與習近平的內鬥備受媒體關注,媒體多次報導李與習的政策不同調,甚至李的言論遭黨媒噤聲,凸顯習李矛盾惡化。Getty Images

 

李克強與習近平三次不同調

中國總理李克強與習近平的內鬥備受媒體關注,媒體多次報導李與習的政策不同調,甚至李的言論遭黨媒噤聲,凸顯習李矛盾惡化。「習李鬥」第一次浮上檯面,應該是兩會上對中國整體經濟政策的方針不同調。李克強在今年5月28日全國人大閉幕後的記者會上表示,中國「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一千元(人民幣)」,與習近平推的2020年將「實現全民脫貧」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唱反調,引起譁然。接著,李克強6月1日考察山東煙台時,稱讚「地攤經濟」緩解就業問題,是「人間的煙火」、「中國的生機」,與習近平剛在全國人大推的「內循環經濟」又不同調,此舉遭中共央視潑冷水,稱「地攤經濟不能一哄而起」。

第二次是習、李勘災遭黨媒不同程度的報導。習近平8月18日赴安徽勘災,穿著皮鞋走訪安徽民宅慰問村民,黨媒《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皆大幅報導。但李克強20日去重慶水災區域,穿著雨鞋走在泥濘的受災村落,三大黨媒當時則未提,僅隸屬國務院的《中共政府網》予以報導。

第三次是習、李對民營企業政策應收緊還是放鬆。李克強支持放鬆管制,在9月11日針對中小微企業的「放管服」改革會議上,李強調「改革開放是大勢所趨」,要求「減少人為干預,壓縮自由裁量空間」。隨後9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罕見公布《關於加強新時代民營經濟統戰工作的意見》,被認為是中共對民營企業出手,加緊對民企的控制與管理。接著,李克強在9月1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再度強調「民營經濟貢獻了90%以上的新增就業。從保市場主體角度講,保住民企,也就保住了基本就業」。

習近平儼然成了中共從上到下全黨員的敵人,將問題都歸咎於習個人。但其實從宏觀來看,習正是中共體制誕生出來的,中共黨員今天反習、怨習,就是對整個體制的反對。也就是說,今天就算推了別人當中共總書記,在馬列鬥爭哲學及中共黨性的影響下,上述這些政治鬥爭與批評都不會消失,內蒙古的漢語政策照樣推,中國媒體照樣姓黨,而實質的問題及百姓的痛苦則依然不會得到真正的解決。中國唯有整個制度上的變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源頭解決這種惡性循環。這是這一代中國人急需思考的課題。未來的中國該描繪成什麼樣貌,掌握在中國人的手中。

川普憑什麼贏得連任?

川普是美國有史以來最遵守(兌現)選舉諾言、並敢於對抗左派(及假新聞)、全力重建偉大美國的總統。Getty Images
第216期
曹長青
作者為美籍華裔評論家,網路影視評論「長青論壇」主持人。

我在美國32年,一直關心政情,尤其選舉。從未看到像現在的場面:在川普選舉造勢大會上,群情激昂,萬眾一心,對總統高喊「我們愛你!」即使是保守派非常敬仰的雷根總統,也沒得到如此激情的讚美和推崇,川普創造了美國紀錄!

為什麼會有如此政治景觀?因川普是美國有史以來最遵守(兌現)選舉諾言、並敢於對抗左派(及假新聞)、全力重建偉大美國的總統!保守派選民用「我們愛你」表達感激、感佩、力挺他連任之情。

建牆、減稅、保安全、促繁榮

2016年川普選總統時,核心口號是邊境建牆、減稅、剷除ISIS,重建偉大美國。他當選後馬上就實施建牆,即使遭左派杯葛(民主黨主導的眾議院拒絕撥款),他千方百計,包括從國防部轉款等(左派告上法院,但川普勝訴)堅持建牆。目前已在美墨邊境建了三百多英哩,使非法移民的湧入降至歷史最低,保證了美國本土安全,維護了法治原則。

川普承諾減稅,也是說到做到。美國的企業稅(35%)原是全球最高。減稅還是增稅,是區分左右派的重要標誌。保守派信奉市場經濟,認為只有減稅,減輕人民和企業的負擔,才是保障個體權利,更能促使經濟繁榮。人民手裡有錢才會消費,消費刺激經濟成長(美國GDP的70%來自大眾消費);企業有錢會擴大再生產,增加就業,降低失業率。這麼淺顯的道理和經濟常識左派永遠不懂,他們就知道增稅、擴大政府開銷、增加福利、強行均貧富等社會主義那一套。海耶克早就說過,左派的思路是通向奴役之路。

川普上任後,把企業稅從35%降到21%,一下砍去14個百分點。再加上廢除繁瑣規章,給企業鬆綁,促使美國企業活力迸發,失業率在疫情前降到過去50年來最低;黑人、西裔、亞裔的失業率都降至歷史最低;美國的就業工作人數之多,成為歷史之最!

另外川普上任後,強力實施從加拿大鋪設石油管道,再加美國本土產量,就不再需求中東石油,使美國從阿拉伯國家的石油要挾中解放出來!隨後川普又給頁岩層石油開採新技術解禁(左派民主黨掌權時以保護環境為由阻撓),從而使美國的石油產量大增,超過沙烏地阿拉伯、俄國而成為全球最大能源生產國。

川普還動用稅收槓桿,給搬回美國的企業減稅等優惠,促成最多企業回潮,更有利美國經濟復甦和強大。這些美國人民都看到眼裡,尤其是保守派,更心存感激,他們確確實實感受到了,川普在重建偉大的美國!強大的美國必須有強盛經濟底座,川普奠定了這個堅實基礎。

斬首恐怖頭子,鎮住真主黨和哈馬斯

在兌現打擊伊斯蘭勢力的承諾上,川普的政績也同樣亮眼:歐巴馬執政時限制軍方手腳,不僅空襲ISIS次數受限,即使發現了伊斯蘭國武裝,也得先請示白宮。等猴年馬月歐巴馬們批准了,ISIS早就跑得無影無蹤。川普卻大膽放權,軍方怎樣動武、何時空襲,全由前線將領決定,結果很快美軍就把伊斯蘭國摧毀!

川普還敢對邪惡頭子下令斬首!伊斯蘭國首領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綁架在敘利亞邊境做義工的美國26歲基督徒凱拉.穆勒(Kayla Mueller)並致死。川普下令美軍組成「814特遣隊」展開「凱拉.穆勒行動」(特意用凱拉生日和名字),最後把巴格達迪斬首。凱拉的父母在共和黨全國黨代會上哽咽地說,他們的女兒被囚18個月,歐巴馬總統什麼都沒做,是川普總統為他們的女兒報了仇!

斬首伊斯蘭國首領之後,川普總統又下令,把伊朗革命衛隊頭子蘇雷曼尼(Qassim Soleimani)斬首。伊朗為此全國騷動、抗議美國,西方左派們也反對這種斬首,但川普「雖千萬人吾往矣」。兩個惡魔被斬首後,中東的恐怖分子被鎮住了。連黎巴嫩的真主黨也收斂,巴勒斯坦的恐怖組織哈馬斯(Hamas)還跟以色列簽署了和平協議。對獨裁國家進行經濟制裁,他們可轉嫁危機給民眾,官員不受什麼損失,但「斬首」可是要他們個人的命!碰上一個勇猛的川普總統,他們怕了。川普使用邪惡聽得懂的語言,這是中東恐怖活動不再猖狂的重要原因。

川普的有膽有識還表現為,下令把美國大使館遷到耶路撒冷!這是之前柯林頓、小布希、歐巴馬都承諾過、但最後都不敢做的。川普一言九鼎,說到做到。當時全球左派(尤其美國民主黨)危言聳聽,說這樣會刺激阿拉伯世界反美暴動,美國處境危險。結果川普做了之後,什麼都沒發生。這就是川普的眼力、魄力、能力。

後來川普又宣布戈蘭高地(Golan Heights)屬於以色列。這是敘利亞侵略以色列時失去的土地。以色列曾用土地換和平,只要敘利亞承認以國的存在,他們就把戈蘭高地奉還,但遭敘國會拒絕。川普總統有膽量公開承認:戈蘭高地屬於以色列!又是阿拉伯世界什麼騷亂都沒發生。邪惡勢力不敢和川普「硬碰硬」,綏靖無能的左派們也得承認現實。

 

川普的黨內支持率高達95%,保守派眾志成城、萬眾一心挺川普。Getty Images

▲川普的黨內支持率高達95%,保守派眾志成城、萬眾一心挺川普。Getty Images

 

如獲「諾貝爾和平獎」是給該獎榮譽

川普總統大棒和胡蘿蔔齊下,斡旋中東國家和以色列關係正常化。川普當選後出訪的第一個國家不是傳統盟友英國、日本,更不是歐巴馬熱衷的中國,而是沙烏地阿拉伯,與沙烏地國王召集的全球55個穆斯林和中東國家領袖會晤,形成對付伊朗的統一戰線。經川普鋪陳斡旋,最近阿聯酋、巴林、科索沃(穆斯林國家)都與以色列建交,塞爾維亞也把大使館遷到耶路撒冷。還會有其他國家跟進。中東出現空前的和平景象!挪威議員、瑞典議員都相繼提名川普獲「諾貝爾和平獎」。歐巴馬剛當上總統,什麼政績都沒有,挪威的諂媚們就送上一個「諾獎」。川普做出了實實在在的外交成就,歷史性促進了中東和平,理所當然應獲「諾獎」。連一向反川的左媒《紐約時報》也承認,川普的外交努力促進了中東和平。

川普執政近四年,最大外交衝突是與中國的紛爭。疫情前美國經濟欣欣向榮,但一場疫情使20萬美國人喪生,經濟空前損失,生活方式完全被打亂。這場疫情更使川普和內閣認識到,中共是邪惡,武漢是病毒源頭,北京高層隱瞞疫情和謊報造成病毒全球蔓延。之前中共就致力竊取美國科技軍事情報,並用所謂一帶一路全球擴張。川普總統挺身抗共,下令禁中國微信、抖音國際版TikTok、華為,關閉中共駐休斯頓領館,逮捕中共線民(所謂千人科技計劃),驅逐中共軍事院校留學生,把美國的北京媒體記者列為「中國政府代理人」(即中共工具)。這一切都使中美關係再無法回到從前。在川普執政下,美國領銜自由世界對抗中共已是大趨勢。

除此之外,川普重建強大美軍,把軍費增至歷史最高,在原有全球最多的11艘航空母艦下,又巨額投資建造兩艘最現代化的核動力航母,並創建了陸海空之外的又一兵種「太空軍」。川普把歐巴馬時代停擺的佛州甘迺迪宇航中心重啟,幾次火箭發射成功。川普誓言,美國將第一個登上火星!

除了經濟、軍事、外交之外,川普重振美國道德價值,下令把歐巴馬的男女廁所浴室不分取消,強調信仰、道德、秩序、法治,對抗左派支持的「黑命貴」等騷亂。

2016年在很多人不看好川普,選前兩週《紐約時報》刊登民調說希拉蕊當選機率92%、川普僅8%的情況下,川普竟然勝選!今天,川普的黨內支持率高達95%,保守派眾志成城、萬眾一心挺川普,黑人支持川普升至45%(2016年只贏8%),52%的西裔年輕人說川普會連任。在川普總統的競選造勢大會上,人們喊出八字強音:再做四年!我們愛你!這樣的政治景觀不僅前無古人,也難見來者,面對如此一個創造歷史的總統,川普怎麼能不贏?!

香港特府正在全力改寫歷史

事隔2019年7.21事件一年多後,警方於8月26日突然逮捕多人,包括立法會議員林卓廷與許智峯。元朗區議員齊譴責警方顛倒黑白,原告變被告。余鋼攝影
第216期
林保華
作者為資深評論家、專欄作家、中共黨史學者。曾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張五常教授助理研究員,研究中國政經改革。

歪曲歷史是中共最擅長的手段,因為它必須以隱瞞或謊言來為自己的惡行漂白。犖犖大端者,如八年抗戰是中共領導的;韓戰是南韓先發動攻擊的;三年大饑荒是極左人禍卻說成是天災;把武漢肺炎病毒說成是美國或者是天上隕石傳來的,則是正在進行時態。小規模的就更多了,例如延安時代張思德是在燒製鴉片時被活埋死的,卻被說成是挖掘木炭時死的,毛澤東還親自寫了一篇《為人民服務》,說他的死重於泰山,文革期間作為「老三篇」的第一篇要民眾背誦。至於在照片中挖掉幾個人,或者換頭銜,就是家常便飯;網路上刪這、刪那更是多如牛毛了。

香港在廢除一國兩制逐步「中國化」以後,港共與特區政府在這方面也不遺餘力,以討好北京。六七暴動的歷史正在被重新寫過。最近首當其衝的是要扭曲引起全球關注的反送中歷史事件。

篡改反送中721元朗襲擊事件

香港反送中運動起源於2019年3月要修逃犯條例,以便把中共指定的犯人引渡到中國合法化。因為民眾的群起反對,後來表面上擱置了,但是運動為何繼續擴大呢?那就是因為警察不受監督的濫權鎮壓,甚至勾結黑社會導致的。例如去年7月21日元朗黑社會在地鐵站聚集,穿著白衣揮舞一式的木棍無差別襲擊途人和列車乘客。民眾報警後警察姍姍來遲,原來事先已經因為相識而拍膊頭(肩膀)。「黑警」稱呼更加擴散全港。7月26日民眾抗議遊行的訴求,主要已經不是針對反送中而是針對黑警了。民眾的五大訴求主要也是針對對黑警濫暴、濫捕的獨立調查。

然而相當於公安的香港警察,是特區政府的「刀把子」,所以任何違法行為當局都不肯調查,遑論成立獨立的委員會。特區政府第二把手政務司長張建宗出來代警察向民眾道歉,被警察喝令下台,嚇得從此噤聲。特首林鄭月娥更不時嘉勉警察,更讓他們為所欲為。

警察的濫暴、濫捕、濫起訴,在法庭遇到一些良心未泯的法官的阻擋,引發香港與北京黨媒的咆哮。全港眾目睽睽的事實,警察要漂白並不容易。然而在疫情爆發,抗爭相對緩和的時候,警方終於出招,用司法手段來改寫7.21的事實真相。

今年8月26日,也就是事隔一年一個多月的時間,警方突然逮捕17人,除了4人涉及去年7月6日「光復屯門公園」遊行,其他都是關係到7.21事件。把兩件事情混在一起抓,顯然是警方要避免給民眾造成專門針對7.21事件的印象,真是欲蓋彌彰。而涉及7.21事件的被捕者,包括民主黨籍立法會議員林卓廷與許智峯,因此這不是小事情。

警方在記者會上聲稱,在7.21事件中,媒體及坊間充滿「片面」和「歪曲」的訊息,並指發放這些訊息的人有政治目的。顯然,警方的意圖是要「正本清源」,是要為黑社會平反,連帶為自己平反?

這兩位議員被指控他們涉嫌暴動罪、妨礙司法公正、非法集結等罪嫌。其中例如林卓廷被控在元朗事件涉嫌暴動罪根本莫名其妙,因為林當時是接獲民眾舉報前往現場調解,自己也遭白衣人毆傷,事後還獲得警方致謝回函。議員是民意代表,接到投訴當然要去處理,這與參與是兩回事情,何況他當時手無寸鐵。警方接到投訴前去處理,也非參與。然而警方與打人者拍膊頭,就等於鼓勵他們的非法行為了。當然,一個多月後的8月31日地鐵太子站事件,警方自己出手瘋狂打人,就費事與黑道勾結,由自己來扮演黑道了。這就是反送中事件長期無法得到解決的重要原因。

警方還表示,7.21事件並非無差別襲擊,形容雙方在元朗站大堂對峙期間,是「勢均力敵,旗鼓相當」。難道一句「勢均力敵,旗鼓相當」就可以不問是非,不管誰是主動挑釁者就各打五十大板?何況拿木棍打人與被打或徒手反抗的,即使人數差不多相同,也不能說是「勢均力敵,旗鼓相當」。難道警方以為這樣「折中」就可以卸掉他們的責任,讓反送中運動的事實可以改寫嗎?現在資訊這樣龐大與迅速流通,警方根本不可能一手遮天。就是司法對警方做出有利的判決,也難杜悠悠之口。歷史已經不是靠政府或警察來寫,現在的各種圖片與視訊,都是全民來寫!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支持香港沒有「三權分立」的說法,而是所謂「分工」,引發大律師公會的反彈。圖為香港終審法院。李唐峰攝影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支持香港沒有「三權分立」的說法,而是所謂「分工」,引發大律師公會的反彈。圖為香港終審法院。李唐峰攝影

 

為香港三權分立偷梁換柱

香港警方要篡改7.21歷史已經引發眾怒,但是更大的事件是特首林鄭月娥還親自出馬要改寫香港「三權分立」的歷史。在中共宣布廢除中英聯合聲明後,看來廢除過去所有的承諾也是遲早的事情。宣布廢除還算光明正大,歪曲改寫就是鬼鬼祟祟了。

而9月1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表示,支持教育局長楊潤雄表示香港沒有「三權分立」的說法,指過去有些司法界人士是在說「分工」。

林鄭在偷換與混淆概念,「三權分立」與「三權分工」怎麼相同?分立是互相制衡,分工則可以互相協作。基本法中的行政主導,立法監督、司法獨立不就是三權分立嗎?難道一個主導就可以為所欲為,立法與司法都去配合?那就是獨裁,哪來的兩制,還需要50年不變與普選嗎?

林鄭為了掩蓋對歷史的重大改寫,還胡扯到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並非「跟中央分權的憲制制度」。現在講的是香港的三權分立,與香港同中央的分權何干?那是一國與兩制的關係。林鄭搬出「中央」,顯然是去嚇唬輿論別去「妄議中央」而觸犯《港版國安法》,心態可議。

然而香港沒有明確認定三權分立嗎?當然有。根據1997年港府向出席回歸典禮的全球記者發出的新聞資料套,資料列明「香港的政治制度是按照『三權分立』的原則建立」。白紙黑字,鐵證如山。20幾年前的事情,許多人還活著,許多資料沒有拋棄,所以駁得林鄭啞口無言。如果她要說那是末代港督彭定康離開時搞的鬼,那末那時的新華社香港分社(中聯辦前身)、港澳辦,以及許多香港及中央的黨媒,怎麼沒有出來抗議與糾正?

2007年中共17大召開,習近平定為未來的胡錦濤接班人。次年(2008年)他出任國家副主席後,他避開7月1日的大遊行,在7月6日來香港訪問。在7月7日的一次講話中,他指示特區班子要「通情達理,團結高效……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個機構互相理解、互相支持」。這次的講話被稱為「三權合作」論,引發大律師公會的反彈,因為如果合作,哪來的立法監督與司法獨立?可是顯然,習近平也了解香港是三權分立,否則何必提出「三權合作」?

2017年7月,習近平作為中國最高領導人再次訪港,他在接見特區新任行政、立法、司法機構負責人時,習近平首次當面要求他們要有「國家觀念」。顯然他認為三權分立缺乏國家觀念,要用「國家」來統一三權。林鄭這時剛剛出任特首,她當然了解習近平歷來對三權分立的反對態度,所以趁《港版國安法》下達,香港瀰漫紅色恐怖的時候,正是否定三權分立來取悅習近平的最好機會。

這兩個歷史事件的改寫在香港引起很大爭議,這個爭議最後會如何結束目前不得而知。但是香港民眾一定會堅持香港的核心價值,不斷抗爭。中共與特區政府如果認為只要他們出來威嚇一下,民眾就會乖乖聽命,那是太小看香港人了,也小看全球民主國家對香港民眾的同情與援助。無論香港與中國的教科書怎麼寫,歷史最後還是人民寫出來的,共產黨可以歪曲一時,不可能歪曲永久,這也已經為歷史事實所證明。毛澤東死後多少歷史真相被披露出來,習近平能夠長生不老、永坐江山嗎?更不要說林鄭了。

民主黨支持BLM 美國選民拒絕暴力

BLM在全美國的打砸搶燒殺,在7月份之後,已漸失人心。Getty Images
第216期
何清漣
作者為旅美中國經濟專家與評論家,美國《商業周刊》1999年評為「亞洲之星」。其著作《現代化的陷阱》一書被推選為「3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

2020大選,儘管美國主流民調(出資者多是民主黨金主)還在堅持拜登會贏,但民主黨內部已經知道局勢不妙,原因是民主黨今年犯了一個致命的戰略錯誤:因為知道社會主義的綠色新政、福利政策無法吸引更多的選民,在今年5月黑人弗洛伊德(George Floyd)之死後,利用Black lives Matter(簡稱BLM,黑命貴),大打種族牌,支持「削減警費」(Defund the police),放縱BLM用暴力助選。BLM在全美國的打砸搶燒殺,最初讓美國人出於「政治正確」考慮不敢反對,但到了7月份之後,民調顯示,支持BLM的人數下降,要求保障公共安全的民意上升,民主黨內部也無法忽視,逼得民主黨核心、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不得不於9月17日出來表態,稱要對打砸搶燒的暴徒提起訴訟。

 

民主黨的BLM活動,已漸漸失去民心,反而讓選民支持共和黨。Adobe Stock

▲民主黨的BLM活動,已漸漸失去民心,反而讓選民支持共和黨。Adobe Stock

 

民調顯示:民眾對BLM的支持下降

普林斯頓大學的「消除分歧」(The Bridging Divides Initiative at Princeton)與「武裝衝突地點和事件數據項目」(The Armed Conflict Location and Event Data Project,簡寫ACLED)的專業研究者製作了一份報告,其結論是:在5月26日至8月22日期間,全美共發生超過10,600起示威活動,其中有7,750場與BLM運動有關。在這7,750場抗議活動中,在全國近220個地點中,發生了近570起暴力示威活動。

另有報告說,這些暴力活動造成美國20億美元的財物損失。美國公眾因失去公共安全,態度漸漸發生改變,由最開始大多數支持BLM與Defund the Police,逐漸開始支持警察,「Blue Lives Matter」在全美各地興起。因警察穿藍色制服,「Blue」意指警察。

美國的主流媒體及其合作的民調公司對民意視若無物,繼續宣稱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的支持率高於川普總統。英國民主研究所(UK Democracy Institute)有點忍不住了,於8月份推出一項民調,說明川普支持率領先拜登,指出民主黨應該面對現實與其自身掌握的實際民調所顯示的困境。據該所所長稱,「民主黨的內部民意調查數據顯示的結果,與以往三個月民主研究所《星期日快報》(The Sunday Express newspaper)的民意調查所顯示的相同:包括非裔選民在內的絕大多數美國人,反對有組織的無政府狀態——掠奪、故意破壞、混亂和謀殺無辜人民——相當多的民主黨政客組織或明或暗地為他們加油助威,大批民主黨政客對此視而不見。」

民主研究所的調查顯示,法律和秩序成為美國人認為最重要的政治問題,有37%的人認為它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經濟方面,占27%;74%的人認為「所有生命都重要」,而26%的人認為「黑人的生命重要」,與上次民調相比,前者比例增加,表明更多的美國選民對抗議感到厭倦。

9月16日,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也發表了同樣的調查結果:在白人和西裔成年人中,對BLM的支持下降明顯。6月,60%白人成年人表示在某種程度上支持該運動,現在只有45%的人表示某種支持;西裔成年人支持率從6月的77%下降到今天的66%;黑人和亞裔成年人的支持幾乎保持不變,約87%的美國黑人支持這一運動,強烈支持的黑人成年人從71%下降到62%。

7月21日美國民調公司「拉斯穆森報告」(Rasmussen Reports)的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受訪者對暴力犯罪表示擔憂,66%的美國成年人反對減少他們所在社區的警察預算,只有23%的人贊成這點,未定比例為11%。按族群分,美國黑人中有57%的人反對Defund the Police,69%的白人和62%的其他少數族裔成年人持相同觀點。

民主黨能撇清自己與BLM暴力活動的關係嗎?

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表示應起訴掠奪者和暴徒之後,能挽回選民的心嗎?

很困難。不管拜登在電視上如何指責是川普要取消警察,但美國人並不傻,幾年前的事情人們也許會忘記,但今年以來發生過與正在發生的種種,美國人都知道,BLM與Antifa(「反法西斯主義」(anti-fascist)的英文縮寫)的破壞性活動一開始就得到民主黨態度鮮明的強烈支持。與川普相反,民主黨力挺示威抗議者,佩洛西身著紅衣,與一眾同僚佩戴非洲「肯特布」(Kente)跪地8分46秒。民主黨對各地的暴力活動一律稱之為和平抗議,後來改為Mostly Peaceful(大部分和平)。除了川普盛讚警察的工作很重要之外,美國前總統包括小布希、歐巴馬、柯林頓以及卡特紛紛發表聲明,譴責種族主義,批評警察,警察幾乎成了美國的過街老鼠。更何況,川普與民主黨、BLM相反,多次說過要Defend Police(捍衛警察),全美警察協會已經公開表態,全力支持川普連任。

更重要的是,這些抗議活動發生地點,都是民主黨州長、市長執政之地。是這些民主黨行政官員不讓警察介入,聲稱要Defund the police(削減警費)。就算《紐約時報》與CNN不報導,紐約、芝加哥、波特蘭、西雅圖、舊金山、洛杉磯的市民都知道自己的居住地發生了什麼。

讓美國非民主黨人無法相信南希‧佩洛西女士的還有一點:她發言表態之後,各地暴力事件仍然持續不斷。到9月18日,久病在身的高齡大法官金斯伯格女士(Ruth Bader Ginsburg)辭世,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宣布,將為川普提名新的大法官並盡快表決,民主黨陣營的暴力派又多了一條抗議理由,有人發出要毀滅一切的死亡威脅。美國人也非常清楚,佩洛西表示要對暴徒與搶劫者起訴,其目的是將民主黨與暴力切割,她壓根就不承認民主黨當初支持BLM抗議活動的戰略選擇是錯誤,更不會承認民主黨支持BLM對美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讓美國人民過去幾個月生活在恐懼之中。

利用支持BLM消耗了民主黨最後一點品望

佩洛西女士希望喚回一點選票,但實在是太晚了。

民主黨利用BLM運動「消除歷史」,徹底否定美國價值觀,將這個曾照亮人類歷史百餘年的燈塔之國說成黑暗無比;將美國憲法保護的言論自由(不僅讓正確的觀點有發聲之地,也包容不正確甚至錯誤的觀點)棄如敝屣,用政治正確管控言論;口中強調平等,實際上卻將部分人的所謂「正義訴求」置於法律於秩序之上,將某個政治群體的利益置於其他所有社會群體之上,從各方面衝擊、破壞美國的憲政,凡此種種,敗壞的就是民主黨的品望。

從國際社會的眼光來看,民主黨的所作所為也讓人大掉眼鏡。自從前總統柯林頓力主全球化並在1999年西雅圖之戰後與美國左派合流,為全球化裝上普世價值這一翅膀,美國民主黨政府及其派出的NGO在第三世界國家倡導非暴力抗爭,力主顏色革命,從街頭政治走向圓桌政治。但民主黨自身從2016年以後,卻要摧毀美國成熟的圓桌政治,用謠言做為通俄門彈劾理由,耗費納稅人稅金3,000萬美元,無疾而終;卡瓦諾(Brett Kavanaugh)大法官提名之爭,讓人出場用一件36年前無法證實的性騷擾誣告,還花錢買一票人到參議院聽證、現場胡鬧,將圓桌政治變成街頭混混胡鬧了;今年更是放縱支持BLM上街在全美打砸搶燒殺,毀了紐約、舊金山、西雅圖這幾個名城,民主黨今後還有資格當世界非暴力抗爭的祖師爺嗎?

拉斯穆森報告(Rasmussen Reports)9月上旬的民意調查顯示,「暴亂區」選民(居住在近期遭受掠奪和破壞影響的地區及其周圍的人)三分之二贊成川普總統處理街頭暴亂的方式。英國《每日電訊報》對此評價說,「因為該國認為抗議活動中的暴力行為已從大城市擴展到了較小的社區,該調查顯示川普贏得了『治安投票』」。

裙帶主義的好處與壞處

▲根據研究,英國皇家海軍在1690年至1849年間因為裙帶關係晉升的艦長顯然比「沒關係」的艦長表現優異。圖為1780年皇家海軍一艘護衛艦。Getty Images
第216期
樊家忠
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專長為應用個體經濟學、家庭經濟學、勞動經濟學、公共政策效果評估。

台灣國民似乎非常痛恨裙帶關係,尤其是官員晉用私人。但另一方面台灣人自己又熱愛關說、走後門,彷彿台灣全民運動。姑且不論台灣人是不是內建了「雙標」的基因,我們今天來談一談裙帶主義的好處與壞處。

你可能會想說:「什麼?裙帶主義還有好處嗎?你們經濟學家腦洞果然比平常人大,而且常常美其名曰批判性思考,或者研究想像力。」

理論上,人事晉用最好的結果當然就是「人盡其才」,也就是找到對的人去坐對的位置。但這種成功的配對在經濟學理論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主要的原因是訊息不對稱──老闆難以全面得知應徵者的能力與條件,所以很難選出人才。

換句話說,在勞動市場上獲得訊息的成本往往很昂貴。因此,如果有什麼方法可以降低訊息成本,讓真實的訊息更容易流通,就能使配對的結果更好。私人的關係或情誼在這裡也就有可能發揮正面的作用,因為選才的人可以透過私人關係更加了解不同的候選人。

英國皇家海軍的裙帶

蘇黎世大學的經濟史學家Joachim Voth在最近的一篇論文裡仔細研究了英國皇家海軍在1690年至1849年歷史,他的研究重點放在海軍軍官的晉用管道上。

他蒐集了在這段時間內服役的 5,800名海軍軍官的晉升紀錄,他們曾在不同的時間分別被分配到3,904艘戰艦上服役。重點是,Voth教授可以觀察到每個軍官的家庭背景,並且區分出那些跟兩位最高的海軍長官(海軍第一上將和艦隊上將)有親戚關係的軍官。這兩位上將主宰著艦長的任命權。

海軍軍官的一個重要職位是小軍艦的艦長(post-captain),艦長的指揮與作戰能力關係著整艘戰艦的作戰表現。有能力的艦長往往戰功彪炳,跟無能力艦長的表現會有明顯差距。比艦長層級低的軍官所服役的軍艦影響力就沒有那麼大了,因此能力上的差距也不會導致該軍艦在戰功上太大的差異。

Voth教授就是利用這樣的特點來衡量一個軍官的能力,他的假設是:一個能力強的軍官在晉升艦長之後,其所服役的軍艦表現會進步,而能力差的軍官所服役的軍艦則無此進步。

Voth教授用一個戰艦俘虜敵人的數量、執行任務的成功次數以及摧毀敵艦的數目來衡量該戰艦的表現。他的主要發現可以用圖一來表示:

 

圖一:英國皇家海軍「有關係」與「沒關係」軍官的戰功比較。樊家忠提供

▲圖一:英國皇家海軍「有關係」與「沒關係」軍官的戰功比較。樊家忠提供

 

圖一中的黑線是「有裙帶關係」的軍官在晉升艦長之前(0之前的X軸)與之後(0之後的X軸)其所服役軍艦的戰功表現,而灰線則是「沒有裙帶關係」的軍官在晉升前後的表現。

在晉升之前因為都是小咖,兩種軍官都不會對軍艦表現有太大影響,因此兩者的表現差異不大。但在晉升之後,「有關係」的艦長顯然比「沒關係」的艦長表現優異。

如何解釋這個差異?

有人會認為,「有關係」的艦長表現較優異未必是因為能力,有可能是因為受到上面的照應,得到了更好的資源等等原因。

針對這種質疑,Voth教授用實證數據做了更多的檢測。他發現兩種艦長不論在任務指派、團隊素質,還有裝備上都很類似。

另外,有些海軍上將特別喜歡晉用自己家族的人,提拔的自己人特別多。Voth教授針對這些上將提拔的艦長重新進行比較,發現受晉升的「有關係」艦長與「沒關係」艦長的差異更大。

因此,「有關係」艦長表現好,不太可能是因為得到禮遇,比較有可能是因為能力更強所致。

好的裙帶關係

Voth教授認為當年皇家海軍的上將們發展出了一種好的裙帶主義:他們利用私人關係增加對軍官們的了解,幫助他們在晉升艦長時做出更好的選擇。

在不同的環境裡,裙帶關係可以產生好的作用或者壞的作用。何者會出現,取決於該環境中決策者的動機。他認為皇家海軍上將善用私人關係,是因為他們有強烈的動機要選出能幹的艦長,因為卓越的艦長可以為整個艦隊帶來顯著的貢獻,並且能彰顯自己的戰功。

行為經濟學的新貢獻:國民健康

▲人類依照天性,會在許多事物上偏離理性正確的選擇,並不像傳統經濟理論所假設的理性、追求自我利益。Adobe Stock
第216期
林茂昌
作者為台灣知名的翻譯家,翻譯過多本重量級財經著作,如葛林斯潘的回憶錄《我們的新世界》、暢銷書《黑天鵝效應》、《師父》、《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大債時代》等。曾任台証期貨總經理、期貨商公會理事。自2004年即財務獨立從事價值投資。2011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我的職業是股東》,廣受好評。

人類的許多行為,並不是傳統經濟理論所假設的理性、追求自我利益;而是有一些不理性,並且有所偏誤。這些偏誤行為,過去常常被忽略,其實大有玄機。如果好好掌握運用,小則可以個人致富,大則創造社會福祉。「行為經濟學」正是這樣的一門學問,針對人類各種非理性行為的偏誤加以研究,並提出因應之道。行為經濟學者常常可以對傳統事務提出全新且突破性的觀點,甚至帶來產業革命,一點兒也不誇張。

「行為經濟學」大行其道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塞勒(Richard Thaler)就曾經以行為經濟學觀點研究股市,發現投資人會給予最近三到五年表現優良的公司過高的評價,而給表現較差的公司過低的評價。這樣的錯誤評價,會在三年後反轉修正。他和另一位行為經濟學家合組了一家資產管理公司,利用這個行為特性所造成的偏誤,進行套利操作,績效卓著。從此,將行為經濟學應用於股市的風氣大盛,相關書籍研究更是汗牛充棟。

行為經濟學的運用領域非常廣泛,不只是股票投資而已。塞勒在他的暢銷書《推出你的影響力》(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指出,人類依照天性,會在許多事物上偏離理性正確的選擇。但運用行為經濟學的知識,我們可以設計出一個新的決策環境,讓人們做出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更正確的選擇。這就是時下最熱門的「行為設計」(Behavioral Design)。透過行為設計,我們可以解決許多過去束手無策的問題,例如改善國民健康。

抽菸、不良飲食、缺乏運動這三種行為,和肺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息息相關,而這幾個病症合計占死亡原因將近一半。不同國家、不同年份的統計或許有些差異,但八九不離十。問題是,很多人明知如此,仍然改不掉抽菸、吃垃圾食物、不運動的壞習慣。對於這種不理智、慢性傷害自己的行為,我們是否可以經由行為設計,有效改正呢?

 

保險公司運用行為經濟學的設計,可以成功激勵客戶,改變生活習慣,提升健康狀態。促成保險公司和保戶都受益的雙贏局面。Adobe Stock

▲保險公司運用行為經濟學的設計,可以成功激勵客戶,改變生活習慣,提升健康狀態。促成保險公司和保戶都受益的雙贏局面。Adobe Stock

 

用行為經濟學「設計保險制度」

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南非一家成立於1992年的保險公司Discovery,創辦人郭爾(Adrian Gore)係精算出身。他回憶創辦之初,如何產生如今這個保險新概念。當時有一家很大的連鎖健身房來談跨業合作,希望給健身房會員買保險。郭爾靈機一動,如果反過來,讓保險客戶去使用健身房,客戶因運動而保持健康,是不是更好呢?

從這個概念出發,他們運用行為經濟學,設計了一套激勵制度,只要客人從事健康活動,如多走路、運動慢跑、上健身房、採購健康食物,就可以累積點數。保險公司再按點數高低給予各種方式的獎勵,如折扣、現金回饋等。結果大受歡迎,業務快速成長。如今Discovery保險公司已經是一家市值約50億美元跨國企業。

隨著電子手環等穿戴裝置以及手機網路科技的普及,Discovery保險的積分設計不斷創新,更為方便及時。例如一天走路多少步,馬上轉化為累積點數。到特約賣場買菜,只要是有健康標示的菜,結帳時自動打折。會員隨時掌握自己的點數,知道再努力一些就有優惠,而且很多優惠是即時給予的。

Discovery保險公司運用行為經濟學的設計,成功激勵客戶,改變生活習慣,提升健康狀態。這是保險公司和保戶都受益的雙贏局面。而越來越多人主動過健康生活,對社會也是一大助益,最後形成三贏。這可以說是保險業的革新,近來引起各國業者和主管機關的注意和仿效。

台灣健保或可仿效

台灣的保險公司在主管機關的鼓勵下,自2016年起陸續推出類似南非Discovery的保險產品,名為「外溢保單」。顧名思義,這種保單的特色是客戶主動減少風險行為,過健康生活,除了自己直接受惠之外,效果還「外溢」到整個社會。也許是電子穿戴裝置的流行,加上國人逐漸重視健康,外溢保單成長迅速。根據報載,2020年上半年「外溢保單新契約銷售件數為53,397件,較去年同期的13,302件,大幅成長3.01倍」!目前各大保險公司無不摩拳擦掌,推出一系列商品,搶占外溢保單市場。對此,我們樂觀其成。希望經由外溢保單的普及,產生實質效果,讓國人更為健康。

行為經濟學的保險革命,在美國也是風起雲湧,但方向有些不同。例如2015年成立於紐約的Lemonade線上產險公司,聘請行為經濟學家艾瑞利(Dan Ariely)教授擔任「行為長」(Chief Behavior Officer),以行為經濟學模型開發人工智慧程式,防止理賠詐欺。他們的理賠作業只需3秒,在這3秒當中執行了18道防詐欺演算法,然後線上即時匯款給客戶。如此快速的理賠,理賠率會不會比同業高?成立之初的確如此,但逐年學習改善,如今已和同業相當。Lemonade為美國沉寂已久的保險業帶來創造性破壞,關鍵之一就在行為經濟學。

最後,我們不免想到,一向讓國人感到驕傲的全民健保,如今已日益緊繃。除了費率調整、給付標準修訂等傳統方法之外,外溢保單、行為經濟學、Lemonade模式等是否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考?儘管官方政策必須審慎周延,儘管外溢保單改善國民健康的實質效果還有待觀察,但是,這股保險新趨勢已經形成。如果我們的全民健保經過研究、試行,最後有新的設計,將會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不做公害多做公益才能領導世界

▲在全球化時代,沒有一個國家大到可以用暴力控制並壓迫所有其他國家。Adobe Stock
第216期
陳博志
作者為前經建會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暨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為台灣經濟發展與國際金融專家。

很多人把目前美中的爭議看成是兩國在爭霸,兩國也有不少人民希望他的國家是世界的霸主。但在現代世界要當霸主並非易事,爭霸的方法若不正確,不只爭不到霸權,國家都可能做統治者的陪葬。歷史上有很多國家曾以武力或暴力得到霸權,但少有霸主能長期維持霸權,霸主和霸權國家甚至常未能善終。而在全球化且人們知識與思想發達的現代世界,若想用傳統的暴力和威嚇方法來得到霸權將更難成功。這情況有點像傳統王道和霸道的主張,不過若用經濟學對公共財和公害的分析來看,道理會更清楚。

小攤販如何對抗夜市流氓?

空氣污染和噪音之類的公害大家都很熟悉,如果沒有政府來管理,被這些公害傷害的人只要傷害不太大常會忍耐,因為個人去和公害來源對抗的成本常大於個人因公害消失所得到的利益。在夜市強收保護費的流氓也是一種公害,個別攤商打不過流氓,只好乖乖給錢,但攤商們實在受不了而結合起來時,就有可能打敗流氓而消滅公害。歷史上爭霸權的國家大部分也是採取這種夜市流氓的方法,鄰國不聽話朝貢就出兵去打,怕被打的小國和夜市攤商一樣被各個擊破,霸權國家就征服或控制了天下。

從古代的許多帝國,到蒙古,到大航海時代的殖民帝國,以至納粹德國和日本軍閥,稱霸的方法和理念都是這樣。就是想以武力征服其他國家,而帶給自己國家利益和榮耀。古代這種做法常有一段時間的成功,而讓某些現代人羨慕或想仿效其豐功偉業。但這些成功的霸主常難持久,大國崛起的利益不見得抵得過不久之後大國崩潰的損傷。而在二十世紀之後,圖謀這種霸權的國家更多半很快失敗。圖謀霸權的國家不能不注意其中的道理。

全球化時代 霸權難持久

這道理其實很簡單,用武力或暴力得到的霸權,是靠別人不敢或不值得對抗來維持,而別人不敢對抗的原因和不反抗公害一樣,在被壓迫或傷害的人不能結合起來對抗時,個別受害者起來對抗的成本大於可能得到的利益,甚至不可能對抗成功,因此很多人選擇受害而不對抗,等待其他人先出頭來對抗,再像搭便車一樣分到別人對抗所產生的利益。而古代的霸權國家其實都只是區域而非全球霸權,它們常是區域中本來就較大或技術文化較進步的國家,因此它們也較有能力各個擊破周邊的國家,並能因此變得更強大而可再壓迫其他國家。因此在那個時代用暴力取得霸權,是可能成功而有利的。

但在全球化時代,沒有一個國家大到可以用暴力控制並壓迫所有其他國家。現在和未來人口最多的國家,頂多只占全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經濟總所得或總生產最高的國家,也很難占有超過五分之一的全球總生產。因此現在就算某個國家一時得到霸權,被迫害者很快就會發現它們整體而言比霸權者更大更有力,它們聯合起來甚至只是局部聯合起來,就可輕易推翻霸權。想當霸權的國家必須認識這個事實,現在已沒有任何國家大到可當全球暴力的霸主。古代中國可以長時間對周邊小國行使霸權的原因,是周邊民族和小國即使聯合起來,形成的規模與文化仍難以和中國對抗,甚至很多時候各國也沒有辦法聯合起來。但即使如此,中國還是多次被周邊的民族打敗甚至統治。

除了追求霸權者相對於整體被迫害者已不可能在規模和能力上具有優勢,現代世界大部分人也已有自由平等的思想,不會同意自己的國家或民族是低人一等而該被霸主統治和剝削,現代的資訊技術也使被迫害者更能串聯起來對抗霸主。所以現代想以暴力成為霸主的國家,即使一時有局部的成功,等到被迫害或可能被迫害的人或國家多到一定程度,他們就會集體抗暴,霸權就會被推翻。公害嚴重到某個程度就會引來集體抗爭,霸權的發展也必帶來讓霸權傾覆的力量。納粹德國、日本軍閥,乃至前蘇聯共產集團都是前車之鑑。

 

被中共統治的中國很想成為世界的霸主,因而使他們的行為常帶有霸權的態度。Getty Images

▲被中共統治的中國很想成為世界的霸主,因而使他們的行為常帶有霸權的態度。Getty Images

 

霸權崩潰的主因:獨裁、控制、脅迫

想用暴力成為霸權的政權,也許以為它可以用層層控制的方式以小欺大。例如執政黨控制本國人民,本國控制第一層附屬國,這集團再控制第二層附屬國,然後就可以控制其他世界,但這些不公平的方法一樣自然會在內部產生崩解的力量。被迫害的其他世界可能和也處於較低地位的第二層甚至第一層附屬國結合起來對抗霸權。第一和第二層附屬國也可能結合起來搶奪霸權。在人們追求私利及拒絕不公平的驅使下,以霸權統治的不公平現象,本身就是霸權會崩潰的保證。

霸權政權也可能想把自己變大以強化控制別人的力量。但它們變大的方法也常是霸道及不公平的方式,因此也和前述情況一樣內含了私利矛盾和自我崩潰的種子。歷史上很多霸權都以獨裁政黨、派閥、軍隊、警察、特務,甚至青年團之類的方法來層層控制人民,以形成很大的整體國家力量。但這些中層控制者或幹部因為具有較大的權力,上層統治者也常以縱容他們做壞事來攏絡和控制他們,因此他們也就常有貪污腐敗及相互鬥爭的現象。對較中下層的人民而言,中上層統治者也是他們被迫接受的公害,他們在可能時就會結合起來推翻上層。

所以獨裁者常常不是被受不了的人民推翻,就是被中層控制者政變。現代科技雖讓獨裁者有更多設備監控其下層和人民,但這些技術設備也是常握在幹部手中,而可能用來對付獨裁者。所以為了霸權而用暴力強迫別人成為其國民或臣子,也是在製造顛覆霸權的力量。把更多人和國家強納入霸權國家中,只是把國際矛盾變成其內部矛盾。但有些要爭霸權的國家,卻妄想用暴力強迫別人成為其一部分,以使其國家變大。

中國有不少人基於傳統上自認為是天朝上國或中間之國而有高人一等的思想,或者近年成功壓迫國內人民及部分外國的經驗,或者過去被其他霸權者欺壓而想報復或取而代之的心理,而很想成為世界的霸主,因而使他們的行為常帶有霸權的態度。

中國很多企業不計代價擴大規模和市占率以圖取得獨占支配市場的地位;中國常以其市場限制和不公平的政策強迫外國企業去投資或交出技術;中國也常以斷絕生意機會來強迫外國及企業奉行中國的政治主張。這些做法過去數十年為中國取得不少利益,但近來很多國家已認識到這種霸權做法是一種公害,而聯合起來要中國改善。受害者聯合對抗霸權公害的氛圍和潮流已經形成。

成為世界領袖之道

由此看來,現代世界已不能用暴力脅迫來取得霸權。任何國家若還想要做世界的領袖,已不能用壓迫別國和自己人民的方法,也就是不能用獨裁和霸道的方法。要做世界領袖的一種方法是一直犧牲自己而給別的國家利益,但大概也沒有哪個國家有能力和意願做這種凱子領袖。做世界領袖的另一種方法是創造世界的共同利益,特別是領導大家去除公害,以及建立有益的公共財,包括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秩序。

李光耀先生曾說:「與美國比較起來,中國崛起後,未必是一個柔和的霸權。」只要我們做不合他們心意的事,他們就會說:「你們讓13億人不高興。」「如果美國完全撤出東亞版圖,而中國成為唯一主導的強權,那我們的處境的確會變得更嚴峻,因為萬一稍有失誤惹惱了中國,他們根本無須發動侵略攻勢,就足以對付你了。」(韓福光等人著,《李光耀: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2013年,台北,大地出版社)所以李光耀說,如果世界要有個霸權,他希望那是美國而非中國。

李光耀先生的評論引起中國人的不滿,但多年下來中國人仍不自我檢討,甚至不了解李光耀的道理。用本文的道理來看,中國是以取得本身利益和優越權為中心來看待霸權,因此不只不在乎傷害別人,更以傷害別人做威脅來命令別人臣服,所以李光耀和別人都會怕中國,把中國看成一種公害而非好的領導者。相反地,美國雖然也重視自己的利益,但對別國的要求卻多基於要讓全世界都更好的道理,包括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以及自由和公平貿易等經濟學理,而且美國自己大致也比別國更遵行這些價值和學理。別國即使不贊同這些價值和學理,也可能覺得美國是在推動一些世界的公共財,而非只是為自己的利益而壓迫別人的公害。中國若想競爭世界的領導者,就要提出對所有國家人民更好的價值和學理來說服別人,而不是更凶悍地威脅別人和自己的人民。

創播《Kevin英文不難》 Podcast節目產製心法大公開

▲《Kevin英文不難》節目製作人暨主持人Kevin。吳長益攝影
第216期
楊戎真
近期開始在台灣興起的Podcast,是一種有如廣播的新媒體型態,贊助Podcast也成為企業行銷的另一種管道。一手打造《Kevin英文不難》成為Apple Podcast排名第四熱門節目的陳宥臻,大方分享個中訣竅。

隨著網路科技的發達,影音推播模式大行其道。當大量的影像刺激,接收訊息的管道過度強調視覺的重要性時,「只聞其聲」的Podcast卻在這一兩年開始在台灣風行。各種型態的節目如雨後春筍,累積相當的下載量後,Podcast也成為企業行銷產品的新興渠道,一些知名的Podcast節目,經常可以聽到各式各樣的產品推薦,頗有昔日廣播電台「賣藥」復甦之勢。

 

《Kevin英文不難》目前是Apple Podcast排名第四的熱門節目。網頁擷圖

▲《Kevin英文不難》目前是Apple Podcast排名第四的熱門節目。網頁擷圖

 

觀察1:Podcast受眾明確且黏著度較高

2019年推出《Kevin英文不難》Podcast節目的陳宥臻(Kevin)表示,相較於YouTube,Podcast比較輕鬆,而且有更多的彈性空間,聽眾可以邊聽邊做別的事情,「當眼睛用累了,就改用聽的。」Podcast成為另一種接收資訊的管道。他認為未來會有越來越多人想要聽Podcast。

 

Podtrac上的聽眾年齡分布圖。網頁擷圖

▲Podtrac上的聽眾年齡分布圖。網頁擷圖

 

台灣目前Podcast的受眾相對年輕,主要集中在20歲到35歲,節目錄製後可在Apple、Spotify、Google、KKBOX等各大平台免費上架,聽眾可隨時收聽。Kevin指出,Podcast本身就是一個分眾市場,受眾明確且黏著度較高,以他自己的節目為例,2019年推出後,今年4、5月時,節目下載量突然從每月數千急增至近萬,至今達到每月約四、五萬的下載量(人次),不重複下載約三萬次(相當於用戶數)。三萬次的不重複下載中,約有80%為既定的聽眾,完播率高達90%,且每一集的收聽率相對穩定。

反觀YouTube,不同影片觀看數可能落差很大。Podcast相形之下較為規律,上一集收聽次數多少,這一集大概也不相上下,「因為你的聽眾是固定的,他就是吃這一味,他上班就是要聽這個,下班也要聽這個。」

 

Chartable也可透過地區、類型的查詢了解節目排行。網頁擷圖

▲Chartable也可透過地區、類型的查詢了解節目排行。網頁擷圖

 

觀察2:如何挑選Podcast節目代播廣告?

就像YouTuber爆紅後廣告主自然找上門,Podcaster(播客)的鵲起也成為企業主打廣告的新興渠道。

1.慎選節目主持風格

對於有意採用Podcast節目做行銷的企業,除了考慮節目收聽的受眾是產品的目標客群(TA)外,Kevin建議首先可以找形象、風格跟產品較有連結性的節目,屬性較適合的主持人。

2.了解節目下載、排行數據

收費部分則可以參考下載數與不重複下載數、節目排行,以及受眾年齡分布、性別等,這些數據除了可從各平台獲取,亦可從第三方追蹤網站取得。Kevin表示,Apple Podcast本身就有很好的分析,雖然它只分析Apple用戶,但是可以從這個小樣本推測大部分受眾的樣貌。此外,可以了解聽眾聽完節目的百分比、不同時間的收聽率,以及單集的收聽量等資訊;Spotify後台則可以大致看到聽眾的年齡分布與性別。

企業亦可參考第三方Podcast收聽數據追蹤網站Chartable及Podtrac的數據,兩個網站皆提供「美國互動廣告協會」(Interactive Advertising Bureau,簡稱IAB)認證的Podcast追蹤數據,輸入節目名稱即可搜尋到該節目在各大平台流量數據與排行變動的情況。

 

企業贊助節目,可在節目底下露出贊助訊息。網頁擷圖

▲企業贊助節目,可在節目底下露出贊助訊息。網頁擷圖

 

3.參考成功業配案例

《Kevin英文不難》於2019年推出,目前錄製超過90集,每月約有三萬次的不重複下載,主要受眾70%介於20歲到35歲,男女性各半。根據Chartable的數據顯示,該節目在Apple Podcast台灣語文學習類排行榜名列第一。由於累積了一定數量的聽眾,開始有企業與Kevin合作業配。

首個業配為台新銀行的「Richart專案」,雙方透過email討論廣告內容,包含廣告長度、收費、企業希望露出的關鍵字、主要內容、帶入的情境與切入點等。確認好之後再由Kevin提供逐字稿並完成錄製,隨後在節目中介紹贊助資訊,並於節目下方文字敘述中提供相關訊息與連結。

適當的廣告時間,則會依據節目長短做調整。Kevin指出,一個10分鐘的節目廣告不能太久,約30至60秒較為恰當。贊助費用則依節目收聽量有很大彈性,通常可以參考當下的不重複下載數量。

 

台灣Podcast市場正在崛起,越來越多人投入,Kevin在線上教學平台Hahow上的課程正在募資中,且早已達標。網頁擷圖

▲台灣Podcast市場正在崛起,越來越多人投入,Kevin在線上教學平台Hahow上的課程正在募資中,且早已達標。網頁擷圖

 

觀察3:企業如何自製Podcast節目?

除了贊助節目作為行銷管道,Podcast就像其他社群媒體一樣,也是一個與消費者溝通的管道。

1.主持人最好是「陪伴者」

Kevin表示,如果企業要發展自己的Podcast,首先需要有一個言談生動的主持人,在節目中可以跟聽眾有互動、陪伴的感覺,讓觀眾與之產生連結。

Kevin強調,做節目不能讓聽眾覺得好像是「跟一個企業去做配合」。Podcast給人主要的感覺是「陪伴」,在聽眾做家事的時候、通勤的時候,主持人在耳邊講話,好像跟一個朋友聊天,因此,必須讓聽眾覺得聽內容好像可以去認識主持人,而不是一個企業。

2.節目有故事性且提供價值

在內容產製上,則要依據Podcast的特性進行調整。「YouTube場景可以是跳躍式的,前面十秒在咖啡廳,下一秒居然在餐廳,接著在家裡,然後跑去廚房,可以一直跳躍。觀眾看得到,可以馬上理解。」相較於YouTube以視覺為主,整體強調動感,Kevin認為Podcast比較適合有明確的故事性,並且透過該故事或事件與聽眾做連結,「一下講東,一下講西,聽眾會串不起來。」

更重要的是,要提供觀眾一個價值,Kevin建議:「雖然企業一定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即便是銷售產品,也不能一直講這個產品的好處,而是要讓聽眾覺得有收穫。假如你的企業是想要推廣行銷,教大家怎麼做行銷,那你要在節目裡給大家一些行銷的訣竅,怎麼做得更好,要提供大家一個價值,不然他們不會想聽下去。」

 

播音其實也像演戲,談到生動處,自己就先high起來。Kevin提供

▲播音其實也像演戲,談到生動處,自己就先high起來。Kevin提供

 

觀察4:如何產製具吸引力的Podcast節目?

身為一個有經驗的Podcaster,Kevin也針對想要做節目的後進者,提供了寶貴的具體建議:

1.明確受眾與型態

節目想要做給誰聽?單人還是雙人節目?目標確立後,製作前建議先撰稿。Kevin分享自己的經驗,目前一個禮拜做兩集節目,每集大約10分鐘,而一個節目的產製,從事前的準備、撰稿到錄製、剪輯與上傳平台,大概需要8小時。前置作業越完善,後製就相對容易,「前面的稿寫好一點,避免口誤,修修剪剪除了花時間又修不好。」

2.選定節目名稱與內容

確立受眾與節目型態後,需選定適當的節目名稱。Kevin表示,許多剛投入Podcast 製作的人常犯一個錯誤,就是節目名稱太抽象。舉例來講,《股癌》很明顯在講股票、《哇賽心理學》講心理學、《姊妹悄悄話》與女性相關、《科技島讀》討論科技,這些節目聽眾一眼就能看出主題和內容。如果聽眾看不出節目主題,他們不會想點進去聽。

至於節目的內容是否禁得起考驗,在經營一段時間後,可以在既定的範圍內更細緻地去發掘聽眾需求,「比如說,我很清楚我的受眾是想學英文的年輕人,但是他們想要學什麼樣子的英文?他們為什麼要學英文?就是一直這樣子去找,可以找到更細。」

3.錄製要選擇安靜的環境

收音設備不一定要高檔,Kevin目前使用Blue Yeti,為USB電容式麥克風,隨插即用,音質好,但如果錄音環境吵雜,容易收錄環境噪音。他也推薦鐵三角ATR2100,具USB、XLR端子兩用,有利後續加購錄音介面。

 

Kevin建議錄製要選擇好的環境與設備,也要注意自己的坐姿、口條、呼吸等細節。Kevin提供

▲Kevin建議錄製要選擇好的環境與設備,也要注意自己的坐姿、口條、呼吸等細節。Kevin提供

 

4.注重細節

除了設備與環境,主持人要注意自己的坐姿、口條、呼吸,音效不可以太大聲,錄製前建議喝溫開水,不要吃黏稠的食物,像是牛奶、豆漿,「不然講話聽起來口水很多、很黏,很不好聽。咬字要清晰,雖然自媒體較為隨性,但想要成為一個百萬收聽戶的Podcaster,沒有東西是隨興的。」

5.快速開場與破題

Kevin認為,Podcast很重要的是在一開始就要馬上讓大家知道會聽到什麼,「如果他聽了五秒、十秒,還是不知道接下來到底會聽到什麼,他就會跑掉。」最好給聽眾預期的內容,先提供資訊,不要一開始就做與主題不相關的閒聊,除非是閒聊的節目。

6.內容要有變化

Kevin建議節目可做不一樣的混搭與擴充,做出不同的深度跟廣度。比如做旅遊節目除了教聽眾如何訂機票、去哪裡玩、整理行李等,也可以跳出既定範疇,比如介紹在地人如何煮一道綠咖哩。

7.節目製作完成後一定要檢查

Kevin談到:「有一次我不小心打嗝,聲音就錄進去了,聽眾就說你打嗝聲音錄進去了。」他建議每一集的音量要調整成一樣的,「連續收聽時,上一集小小聲,然後這一集突然很大聲,下一集再很小聲,這會讓聽眾覺得很受不了。」說話的情感與張力則可以從語調的抑揚頓挫與聲音氣氛的營造做練習,適時停頓,忽然的小聲會勾起聽眾的注意。

8.節目完成後上傳所有平台

節目錄製完後,建議上傳各大Podcast平台,此外,由於Podcast與聽眾互動機制較少,主持人要想辦法把聽眾轉到Instagram、臉書等其他社群,較容易建立自己的粉絲。初期可以大量在與節目主題相關的臉書社團上推廣,「社團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要先從那邊去推薦,讓大家知道有這個節目,有點像是滾雪球,這樣比較容易累積。」

 

 

 

 

相關文章: 

爭取第二注意力 Podcast帶你聽見全世界

Podcast風靡台灣 該在Podcast下廣告嗎?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 說一個台灣Podcast開拓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