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第一次通貨膨脹 千項建設停擺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北京當局在實行改革開放、推行「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急功近利,以增加貨幣供應進行投資。1988年6月間推出激進的價格改革後,物價急劇上漲,一夜之間大米價格甚至從0.15元漲到0.8元,8月間全國範圍內出現銀行擠兌風潮和商店搶購風潮,年通貨膨脹率達到18.5%。
面對突如其來的通貨膨脹,當局對投資和貨幣供應踩剎車,並進行嚴厲的「治理整頓」。結果是,幾千個建設項目一起停擺,夭折為「半調子工程」。1989年前後全國僅民營企業(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就破產關閉了13萬家,占原總數22萬家的60%。
1993年第二次通貨膨脹 房地產泡沫破滅
1992年繼鄧小平南下考察深圳、出台新政策之後,大陸經濟再獲機遇呈快速增長。股票熱、房地產熱,創造了諸多百萬富翁、千萬富翁的暴富奇蹟。由於大量資金集中於沿海地區的房地產市場,貨幣量超量投放,信貸規模一再突破計畫,使金融業陷入無序狀態。在高漲的投資需求下,1993年起財政赤字和貨幣供應超常增長,導致第二次通貨膨脹的全面爆發。
鑒於前一次急剎車的教訓,當局採用控制銀行利率和貨幣政策的辦法使經濟「軟著陸」。世界罕見的銀行存款高利率和高息保值儲蓄有效回籠了資金,抑制住了股市投機和通脹,但也使經濟發展放慢。結局是,海南房地產泡沫破滅,施工中的無數樓房被迫停工,變成了「爛尾樓」。大批國有企業停產,員工被迫離職。中國股市進入長達數年的「熊市」(Bear market,又稱為空頭市場,指證券市場上,價格走低的市場。其相反為多頭市場「牛市」bull market),股民備受「套牢」的煎熬。
2007年第三次通貨膨脹 經濟畸形過熱
為了促進消費,激活經濟,九十年代中國人民銀行曾將存款利率從10%以上一路向下狠調到2%左右,但是伴隨著中國大陸教育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變,老百姓開始存錢防老、存錢防病、存錢供孩子上學,因此儘管利率已跌到世界最低水平,消費成長仍然不足。
為了擴大內需,中共當局推行住房的市場化,並數次增加公務員的收入。同時,高額貿易順差使人民幣增值,導致國際熱錢的擁入。大量房貸的發放,增加了貨幣的供應,刺激了房地產和連帶的建材、鋼鐵、運輸等相關產業的迅猛發展,使固定資產投資的大規模增長並處於多年的過熱狀態。
對於最終召來的2007年的第三次通脹,也許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經濟學家郎咸平的論點一語中的:「據我的觀察與研究,糧油等牽涉基本民生的支出通脹的深層原因,乃是大陸腐敗勢力的大量存在。腐敗勢力為牟求私利而不擇手段用公幣投資,導致經濟畸形過熱,使國家經濟出現結構性危機,最終令全體人民不得不每吃一餐都要多付百分之十幾的支出來為腐敗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