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邁向成功的路上,總是要接受考驗,找對方向,
才能成為真正的大贏家。
Peter是A公司生產部的經理,在公司已經待了將近十年之久,算是公司的元老之一。這幾年來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生意越來越難做。公司營收逐年在遞減,毛利率也越來越低。Peter有時會想,再這樣下去,以後年終獎金有沒有著落都很難說了。
最近幾年來,公司進行過不少改革計畫,聽起來一個比一個氣勢驚人,例如:「超越顛峰」──代表營收要創歷史新高;「雙子星計畫」──獲利要變成現在的兩倍;「五一計畫」──五年內要成為產業第一名等等。這些計畫剛推行的時候由總經理帶頭宣示的時候,確實鼓舞了人心與士氣。這段時間內,公司也接連嘗試導入「全面品質管理」、「6 Sigma」、「平衡計分卡」等管理工具,但是公司的經營狀況依然不見起色。讓Peter的眉頭一天比一天更加深鎖......
管理方法 人盡皆知
說到管理的方法,許多人都是知之甚詳,甚至可以侃侃而談,除了上述所提到的之外,包括「豐田式管理」、「學習型組織」、「知識創新」、「組織變革」、「流程再造」等。管理書籍更是汗牛充棟,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在討論管理的方法。主要是因為現實當中有太多的問題或是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有待解決或是改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產品售價不斷被壓低、新產品推出的速度必須不斷加快、消費者的要求越來越高......。而管理的方法就是提供一個可以解決問題的機會,透過這些管理方法能為企業帶來某種效果或是效率,讓企業可以在產業的競爭中勝出,進而為企業帶來利益。
管理的方法通常透過一連串有邏輯、有次序的步驟,來引導完成某項任務或是解決某個問題,例如:品質的提升或是組織流程的改造等等。就解決問題而言,找到對的方法確實是非常重要。但對於什麼是「對的方法」,卻經常是莫衷一是。對A公司有用的方法,對B公司不見得有用。不同的人、事、時、地、物,讓同樣的方法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重要的是用對方法
方法的對錯,經常是事後才能認定。但是有沒有採行正確的態度去執行,是可以在過程中去檢視、去要求、去努力的。比如:員工有沒有認同公司的政策方法,有沒有用心地執行工作,有沒有盡力去溝通協調,有沒有對任務敷衍了事、做表面功夫......,這些都和方法的好壞一樣重要。
因此,問題有時候不出在管理方法的對錯,反而是在人的身上。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企業界、商場上成功的管理者、企業家會強調人的重要性。因為人的態度、能力、意志在現實中能超越邏輯與方法的限制。
成功不是偶然
現在街頭巷尾到處可見的7-11便利商店,是台灣便利商店龍頭。早年在台灣建立之初虧損連連,連續賠了七年,燒了新台幣三億元的資金。在許多同業都紛紛打退堂鼓的情況下,統一集團的7-11堅持下去,成為台灣便利商店通路之王。
早年宏碁是筆記型電腦代工廠,後來創辦人施振榮先生有感於代工利潤微薄,決定發展自有品牌。過程中有經歷了虧損、低潮、外界批評、內部爭端等等,但是宏碁堅持在品牌的發展上努力,發展至今,全球市場占有率為全球第三,是台灣國際知名度最高的筆記型電腦品牌廠商。
在歷史上,拿破崙率領三萬大軍翻越阿爾卑斯山,征服2,500公尺的聖伯納峰,讓義大利軍隊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擊潰,堪稱奇蹟。
在台灣,超級馬拉松好手林義傑,耗費超過110天的時間,橫越全程超過7,000公里的非洲撒哈拉沙漠,並且拿到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成績。
從事後的角度來看,拿破崙、林義傑都成功了,我們可以說,他們的方法都是對的。但是如果他們沒有憑藉超人般的意志,這些事蹟也是不可能會成功的。在方法之外,人的意志也是決定事情成敗的關鍵。
思考成功的關鍵
講到這裏,Peter突然回想起年輕的時候,剛進公司那股熱情與拼勁。雖然看起來有一點傻勁,也曾經碰了一鼻子灰,但也是這種勇往直前的傻,讓他克服了一次又一次困難,完成了許多艱難的任務。
現在Peter是部門的主管,公司改革光靠一個人拚,是不夠的。Peter明白,現在最需要的是一種團體的、堅定的意志。於是Peter決定先將這些理論方法擺在一邊,找一個好天氣的下午和部屬們喝杯咖啡、聊一聊大家對公司政策的看法。Peter相信,如果能先瞭解大家的想法,就有機會凝聚共識、團結眾人的意志,相信一定可為公司帶來一番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