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別讓香港人失望

香港有關台灣選舉的新聞與評論不斷。選後11家報章有9家作為頭條新聞。圖為台灣《蘋果日報》的頭版。
第9期
林保華

次台灣的總統選舉與立委選舉,香港各界都會有代表團到台灣觀選,這次總統選舉當然也不例外。由於台灣選情熾熱,香港的選舉完全無法感受到那種氣氛,所以即使飛機票自費,香港的政治人與媒體人,對到台灣觀選還是非常雀躍,尤其這次適逢復活節假期。

台灣選戰反射到香港

台灣的這場藍綠大戰,它的光譜自然也反射到香港。香港幾乎是「藍」的世界,原因很簡單,因為國民黨長期在香港經營,民進黨只關注本土,從來不把香港當一回事;加上香港主要是從傳統親藍的媒體吸收資訊,尤其是97年後中國下令香港媒體不准為「台獨」宣傳,為此甚至還鬧出風波。所以綠營的形象在香港很「爛」,甚至到了不忍卒睹的地步。

雖然如此,選舉期間,香港還是出現一絲比較持平的言論,這是因為台灣的民主對香港來說,實在是太吸引了。例如,投票前夕的《蘋果日報》發表〈中國大陸該向台灣學習!〉的社評,說:「台灣的民主實踐的確還有很多不善之處,台灣過去8年的經濟發展的確不像中國大陸那樣蓬勃。但是,絕不能因此而低估台灣的民主成就,更不能因此而認定民主對經濟發展有負面作用。」當藍營攻擊民進黨執政下,台灣如何「民不聊生」與「哀鴻遍野」時,這篇社論說:「過去10年內世界上沒有任何經濟體的發展速度可以媲美中國大陸,最接近的印度、俄羅斯、巴西都瞠乎其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增長率更遠遠不及。台灣早已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發展水平已逼近發達國家水平,她在過去8年的經濟增長率比中國大陸慢可說是理所當然的事,根本不能算在民主制度的帳內。」「北韓的金正日、古巴的卡斯特羅、已故中國領導人毛澤東是不受任何人或制度約束的政治強人,他們推行的經濟政策比阿扁錯的厲害得多,為害深遠得多,並且無法自我修正。相反,阿扁的失敗只是短期的、局部的,在今次大選後將會迅速得到修正。」其實在阿扁執政八年間,除了2001年外,經濟成長率並不低;這裏說阿扁經濟政策錯誤,是有待商榷的。至於政治與族群問題,「經過十多年的實踐及考驗,省籍矛盾雖然未完全消弭,但台灣民眾已逐步建立起共同的身份認同;甚至各大政黨也逐步走向中間,面向全台民眾。換言之,台灣的民主化實驗至少令省籍矛盾不再升溫,人民內部矛盾得以有制度的解決。」對照西藏新疆,此言甚是也。

《蘋果日報》是「壹傳媒」屬下的報章,壹傳媒老板黎智英到台灣,與台灣財經專家謝金河作對談時,這個被認為是台灣偏藍媒體的老板,他對台灣的說法是:「台灣就是一個國家嘛,有主體感,有一份永久、安定的感覺,……我不排除全家搬來台灣。」他甚至說:「國民黨到現在還叫中國國民黨,中國干你什麼事?這個黨怎麼會有前途?」而他對陳水扁總統有再多的批評,也不得不承認:「台灣被阿扁執政八年,民主機制完全不受影響,也沒有把民主搞壞,可見這套機制多麼堅固,這也是阿扁執政帶來的意外貢獻。」

港人重視台灣民主選舉

在投票當天,香港《蘋果日報》的頭版頭條是「馬英九勝算九成九」。選舉結果,果然是馬英九大勝。第二天,香港觀選團也基本班師回港。但是有關台灣選舉的新聞與評論不斷。就以投票第二天來說,香港的華文報章,除了星期天沒有出報的以外,11家報章有9家作為頭條新聞;8家社評中有6家評論台灣選舉。

在有關台灣選舉的評論中,中共喉舌與目前香港媒體生態,自然大作統獨文章,似乎這就是台灣民眾傾向與中共統一的民意;這個太一廂情願了。還有一種是對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有憧憬;這恐怕也要失望,因為美國經濟放緩,中國總理溫家寶也承認今年將是中國經濟非常困難的一年,台灣能獨善其身嗎?何況中國對台灣的經濟收買,背後怎麼不會有政治動機?對自己老百姓殘暴的共產黨,對台灣則表達善意,人們應該要問「為什麼」?還有評論認為,比起台獨,北京更難對付馬英九;這種說法也不對,因為在「一中」立場上他們基本一致,分歧點小,不是更容易彌合嗎?

一些發自民主派的評論,非常羨慕台灣的民主選舉。例如《蘋果日報》的李八方短評說:「台灣大選恨死港人」,這裏的「恨」,是極愛或很想得到的東西的意思。文章說:「馬丁(香港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爭取香港民主多年,佢慨嘆話(他慨嘆說),論受教育程度、論法治,香港都唔差過台灣,但由88年爭取直選到今時今日,都仲未有普選,2017年阿爺(指北京中央政府)只係話『可能可以』普選特首,諗落(想想)都要嘆十聲。」立法會議員、前線召集人劉慧卿也發表〈台灣、不丹見民主,香港普選應可期〉的文章。

「台獨」言論在香港鳳毛麟角,唯一見到的,是出自王岸然(香港著名時事評論者)的文章:〈祝福台灣,別談統一〉。他直言說:「接受台灣款待到台觀戰的泛民主派,沒有人吃喝玩樂歸來之後,敢講出心中的說話,因為這是政治自殺的行為。心中的話,是台灣的民主發展得這樣好,已經是第四次直選總統,人民已經有當家自主的實權,又何必要去與中共這個專橫政權共談統一?」他還說:「今天大家分開,不是很好嗎?統一帶來的麻煩,根本是比分裂更大,知識分子天天在想如何令到中國統一(筆者從前也是這樣以為的),這不見得是很有智慧的事,想想如何令中國分開為不同政體,但同時大家保持團結互助,互惠互利,共同富強,不是更有挑戰性的思想問題嗎?」

台灣,別讓香港人失望

此外,前《信報》老板、號稱香港第一健筆的林行止,發表評論文章〈民主政體堅如磐石港人移台或成潮流〉,說:「民主台灣不會變,香港的民主則遙遙無期(即使有期,亦是已知結果的選舉),而且在可見的將來2047年必然要和內地合體同制,這種前景,加上如果未來台灣經濟再次起飛,香港也許會掀起新移民潮,這次是向台灣移民!筆者常說中國的香港政策徹底失敗,回歸11年了,香港不僅起不了『封雍齒』的示範作用,台灣和平政黨輪替,更令香港政治改革黯然失色。過慣自由生活的香港人,在適當時機必會作出對本身最有利的明智選擇!」他這個看法,或受黎智英的影響。不論如何,台灣,別讓香港人失望!

令人欣喜的是,這次投票中,20歲到29歲選民中,投給謝長廷的比馬英九多。3月29日,我參與一個青年網民的自發集會,要繳200元入場費作為租借場地與聘請保安維持秩序之用,我去晚了,竟有600人參與,所以他們不願收我的錢。在那裏體驗到台灣年輕網路世代的活力,加上他們的純真表現,這就是台灣的未來希望!

 

從熱血青年到熱情長者

──關於林保華

林保華,筆名凌鋒、艾克思、林衛等,祖籍福建廈門,1938年出生於中國重慶,幼隨父母赴印尼,中小學在印尼華僑學校就讀。中學時受到在那裡當老師的中共地下黨員的宣傳,嚮往共產主義為窮人服務的精神,懷著對共產黨的崇拜,成為一名熱血彭澎湃的青年。17歲(1955)隻身回中國,一年後入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1960年畢業,其後分發到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政治教育系任教。保華先生在大學時即碰到「反右」運動,因講錯話曾被批鬥,但在黨的教育下,一直認為是自己不對;文革期間在工廠勞動,有機會讀到許多揭露共產黨真相的材料,才認識到毛澤東的獨裁,發現自己被共產黨騙了。1976年在父親的努力下,移居香港,從事政經評論專欄寫作,1981至86年間並任《中報》、《信報》編輯。1986年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助理研究員,協助院長張五常研究中國經濟改革。1988年與1993年曾與張五常陪同傅立德曼(Milton Friedman, 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訪問中國,1988年且陪同會晤中共總書記趙紫陽。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前三天,不願再在中共治下仰人鼻息,移民美國,專職評論寫作。2006年來台定居入藉,目前與夫人楊月清女士住在台北。

從1989年至今,保華先生先後出版署名凌鋒的著作有:《血與淚:八九民運札記》、《老革命遇到性問題》、《神州千奇百怪論》、《花花香港》、《斑斕世界》、《閒話毛伯伯》、《閒話鄧伯伯》、《中共風雨八十年》、《告別江澤民》。今年元月,以林保華本名出版《一個中國人的台灣情》。

中共黨史系畢業的林保華,又在中國居住了21年,對中共的了解是親身體會,經過切膚之痛而來的。他對中共專制疾惡如仇,說:「共產黨的話絕對不能信。」

保華先生也在居住香港了21年,比他的成長地印尼還久。以他在印尼、中國、香港、美國、台灣等各種政經制度、經濟最先進與最落後的經驗,加上他對事物的敏銳觀察,本社商請他來談香港社會、香港人的所思所為,每期供稿。這應是台灣人認識香港的最佳途徑。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邂逅
  曾經看過一本原住民部落紀實書籍,深受吸引。樂水,這個山水相伴、靜待探索的宜蘭美麗村落,在幾年後的一個初秋,我拜訪了她。 樂水村由碼崙、…
不堪成「怨士」 中科院院士聯名「網開一面」
5月30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科技「三會」上,有中國科學院院士稱,他們不反對中國政府屏蔽國外網際網路,但懇求對科研學者網開一面,…
歐洲能源危機 恐變政治危機
俄烏戰爭延燒,西方各國持續加大對於俄羅斯的制裁,使得歐洲能源危機不斷升級,宛若已逼近能源業的「雷曼時刻」。 北溪天然氣管道(North…
大媒體小故事
15. 後繼有力   「業務部的最近大概很操吧?」 「唉呀,這沒甚麼吧!偶爾也要讓他們感受一下我們的辛苦!」 幾個東科的夜線記者下班時,…
金融海嘯10週年 中國將步入後塵?
在全球金融海嘯屆滿10週年前夕,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戈夫(Ken Rogoff)警告,…
報紙「開天窗」 中媒無言的抗議
溫州動車追撞事故第7日,即傳統上祭悼死者的「頭七」來臨之際,中共中宣部再下禁令,要求「報導迅速降溫,除正面報導和權威部門發布的動態消息外,…
波特教授到底有沒有支持ECFA?
競爭力大師波特(Michael Porter)到台灣來,有些報導稱:「波特說ECFA是台灣唯一的選項。」馬總統因此拿著這句話宣傳說:「…
陳傑豪 翻轉功典資訊攀上高峰
一個16歲赴美就學、35歲回台的青年才俊,僅僅花了10個月的時間就讓一間業績持平、苦撐12年的本土企業大翻轉,於2011年打敗IB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