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漁民團結的力量,為地方盡心盡力。
如今,他依然為傳承地方文化努力,希望故鄉會更好。
「旗魚陣」曾風光於1960、70年代,成員最多時高達六、七十人,它見證了南方澳的漁業發展史,是南方澳人共同的記憶。
漁友會化干戈為玉帛
1930年代,南方澳漁業發展已十分繁盛。每年東北季風吹起時,旗魚就會出現,許多來自日本的大型鏢魚船隊會在九月至翌年四月旗魚汛期屆臨前,湧入南方澳漁港準備鏢旗魚。到了1960年代,南方澳漁業進入黃金時期,各種漁業興盛。
老漁民陳順德是南方澳廟會陣頭「旗魚陣」的發起人之一。旗魚是高經濟價值的魚類,陳順德猶記當年鏢魚盛況。「先發現旗魚的人可以優先鏢射」是同行間的不成文規定。然而,有時漁民會堅持自己先發現,因而引發搶鏢糾紛。陳順德一直希望能有機會化干戈為玉帛,漁民們能和睦相處。
過了旗魚汛期,海域現有的魚類成為漁民的經濟來源。除了鏢旗魚,陳順德大部份以捕撈馬加魚為主。後來他成立了「小船馬加隊」,以捕釣馬加魚的小型漁船漁民為主要成員。後來為了聯絡漁民感情,促進地方和協,更擴大組織為各種漁船組成的「漁友會」。
邊跑邊跳、嘿咻嘿咻,旗魚陣一炮而紅
因著當時南方澳漁業的蓬勃發展,各種魚產豐收,陳順德的經濟基礎日漸穩固。行有餘力,他希望能為地方做些事……
媽祖是南方澳居民虔誠的信仰,一年一度的誕辰廟會更是地方上的盛事,廟宇會延聘外地的「陣頭」來共襄盛舉,熱鬧遊境。1965年,「漁友會」成員於中元普渡吃豬公宴閒聊之際,覺得聘請外來的「陣頭」開銷太大,不如漁民們自己組成「旗魚陣」,既省錢又有趣,更可藉助信仰的力量凝聚漁民團結互助的精神。
首先請鐵匠用鐵片製成一條旗魚及一條鯊魚模型,作為「陣頭」的道具,再召集船長們訓練「扛旗魚」的動作,印象中日本漁民於祭典時「抬神轎」的表演方式,成為「旗魚陣」成員「出陣頭」時模仿的範例。
「廟會前一個星期,我就得開始籌備,不能出海了。剛開始時沒有經費,籌備的費用都是由我負責,後來居民們會贈送紅包,經費也就有了著落。」陳順德準備好鑼鼓、表演的制服,砍伐竹子當旗竿、做旗子,送給隊員每人一條毛巾與一雙日本人稱為「Topi」的工作鞋。
一切就緒後,數十位「旗魚陣」隊員穿上表演的制服、綁上頭巾、腳穿「Topi」工作鞋,在媽祖誕辰廟會時第一次風光上街。有人敲鑼打鼓;有人拿著扇子開道指揮;有人扛著旗魚模型,隨著指揮者前進後退、忽左忽右、邊跑邊跳,街頭巷尾精采演出。
隊員「嘿咻、嘿咻」的吆喝聲,整齊劃一、洪亮有力。「旗魚陣」首次「出陣頭」旋即造成轟動,鞭炮聲、喝采聲不絕於耳,盛況空前,好不熱鬧。花了約半天時間,「旗魚陣」遊境結束,陳順德為大家準備慶功宴。隊員們聚餐時和樂融融,海上怨氣一筆勾銷。「希望能幫助漁民們化干戈為玉帛。」陳順德終於一償夙願。
旗魚陣走入校園,傳承地方文化
近十幾年來,南方澳居民因為社會型態改變,已不再保有於媽祖誕辰時大肆宴客的習俗。「旗魚陣」隨著居民習俗的改變,且在成員大多年事已高、年輕漁民時間難以配合的情況下,漸趨式微。
陳順德將當年「旗魚陣」隊員表演的旗魚模型,重新彩繪後,存放在南安國中漁史文物室中,作為南方澳地方文史教學之用。
數年前,南安國中成立「旗魚陣」,傳承地方文化。南安國小目前也在籌備成立「旗魚陣」,陳順德表示:「南安國小校長希望我到學校指導學生表演。能為故鄉文化的傳承盡點心力,我感到十分光榮。」
「旗魚陣」傳承的不只是地方文化,同時更訴說著一個團結互助的故事與精神。望著陳順德臉上漫著的笑容,我如斯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