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人生有許多無奈,管理者在不得已的情況下,
還是要多一分尊重與關心。
工作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維持一個人的基本生活。因此,人稱工作為「飯碗」。大約七、八年前,大家稱銀行業為「金飯碗」,因為福利好、待遇高。而穩定的工作,例如:軍公教人員、公家機關,因為工作穩定有保障,稱之為「鐵飯碗」。如果一個人失業,就稱為「丟了飯碗」。飯碗沒有了著落,可就要餓肚子了。
解雇是必要之惡
失業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沒有人喜歡失業。因為失業對社會造成的問題很大,所以每個政府施政都會將失業率視為很重要的經濟指標。憲法第15條規定:「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予保障」。政府也在勞基法中訂定了許多相關法規來保障員工的工作權利。但是對企業經營來說,解雇員工是一種企業經營上的現實,不管喜不喜歡、願不願意,有時候就是會遇到必須要解雇員工的狀況。知名的企業經營者、美國奇異公司前執行長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就表示:「解雇是必要之惡」。
企業解雇員工的原因有很多,有時候是景氣不佳或受到大環境的影響。例如:近期的次級房貸風暴,造成華爾街金融業者損失慘重,許多業者,例如:花旗(Citibank)、美林(Merrill Lynch)、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等紛紛大幅裁員即是。隨著產業的波動,景氣的變化,失業與就業人口也會隨之不停的變化。
「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有時候則是員工行為不檢。員工行為不檢將其解雇是天經地義的事。例如:員工竊取公司機密、盜取公司資產或是無故曠職等。在這些情況下,公司當然是二話不說,該交由警方的交給警方,該停職的立刻停職,不做第二選擇。
就前面提到不景氣的裁員而言,雖然也是很痛苦,但畢竟是大環境所導致。如果不能「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可能整個公司都會垮掉。雖然「犧牲小我」的總是基層員工居多,然而這種斷尾求生當中,確實有許多的無可奈何。
但是就員工表現不佳而言,卻關乎管理者的主觀判斷。要管理者判斷員工的績效表現決定請誰走路,這種決策在執行上都會有不少壓力。因為一方面管理者與員工可能會有認知上的差異。管理者覺得該員工工作表現差,但是該員工可能不覺得自己表現差,結果造成僵持不下的場面,弄得不歡而散。如果該員工心裡不服氣,甚至影響其他同事,就會讓管理者很難收拾。
另一方面,對管理者而言,要解雇一個表現不佳的員工,心理壓力也是極大。要告訴他:「你被炒魷魚了!」要面對同仁痛苦的表情,要面對回到家之後的內心掙扎。這些對任何一個管理者來說,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任務。
如何解雇的好方法
但從另一面來說,如果企業不能解雇績效不佳的員工,企業的競爭力必定受到損害。管理大師司徒達賢教授認為:「任何機構,如果保證它永遠不會倒閉,員工永遠不會被解雇,則其績效必然低落。」人在安逸的環境中,會忘記環境的危險。如果不能有效的衡量員工的績效,只是維持組織的和諧,那麼就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最後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
那麼,面對要被解雇的員工,管理者該怎麼辦做?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提供了兩個很好的建議。
首先,不要給人突如其來的感受。不管是在何種情況下被解雇,員工都有權利知道原因。企業平常就應該建立良好的差異化管理,尤其是必須建立嚴謹的考評制度,定期以正式和非正式的方法考核員工績效。而且,管理者應該在平日就與員工進行溝通,讓員工瞭解自己所期望的績效表現為何。如果做的好,即使員工有朝一日被解雇,也不會像是晴天霹靂般,而是在互相瞭解下分道揚鑣。
其次,把屈辱感降至最低。對任何一個員工而言,被解雇都是一件很難讓人承受的事情。因此管理者應該設法建立該員工的自信,盡量避免員工的自尊受傷。甚至協助他找到下一份工作。這樣,可以減少被解雇者很多的痛苦,也可以盡快幫他恢復信心。
解雇員工雖然痛苦,但是已經成為企業經營的一種現實。在這個過程當中,如何讓管理者與被解雇的員工彼此能平和分手,過程操之在管理者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