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嘉國小,這所全校只有63名學生的山中部落小學,不到城市裡兩個班級的人數,卻讓十位師長煞費苦心。除了操心學生,校長楊秋南和老師們還需要肩負起每個孩子部分的家庭責任。
師長身兼父母職,瞭解並參與孩子家庭
「在山地原住民地方任教,當老師好像不只是當老師,你可能還要扮演父母的功能,因為他們的父母幾乎忙於生計,或者是經濟比較弱;加上有些家長有酗酒的習慣,小朋友就更加沒人照顧。」楊秋南的目光拋向遠方。
原住民部落的家庭環境和經濟狀況,普遍都比都市家庭來得差,老師們需要在課餘時間做家庭拜訪,深入瞭解每一位孩子的情況。「比較難的地方就是,在這裡老師也沒辦法24小時陪孩子,除了認真上課以外,有的老師經常自己買水果、食物給孩子。和城市遇到的條件比較不一樣,城市當然學生是比較多,可是家長對孩子的資源非常捨得,很呵護。山區雖然班級、學生人數不多,可是每個孩子背後的家庭你都要去瞭解和參與,而且每個孩子在進小學之前,幾乎沒受過學前教育,都是空白。」
楊秋南說,這裡的許多孩子是隔代教養,或是單親家庭。有一回他假日到學校加班時遇到一位學生,才發現這名學生長期沒有午餐吃,因為vuvu(奶奶的排灣語)沒有煮,而這個現象在部落並不是個案。
「這個孩子後來因為家庭關係轉學了,轉學的時候我心很酸,因為她的情況我們很瞭解,老師也反應過,她二年級時很令我們頭痛,但三年級好像變一個人,變成全班第一名,所以這個孩子是有資質,只是她的環境沒有辦法。我會捨不得的是,她離開以後,我們沒辦法再提供這樣的照顧了,那她在另一個環境是不是能適應得好,發展得好,我們完全不知道。」楊秋南視每位孩子為己出。
一個平地人來到這塊土地一年半的時間,他記得每一位學生的名字。當初有機會留在城市任職,楊秋南卻毅然選擇山中的小學校,並且還準備申請續任。「我對環境比較弱勢的孩子,有種特別的情感,非常想要盡能力幫助他們。這與我修煉法輪大法有關係,因為修煉,我的心境變得柔軟,能為山區的孩子提供好的教學環境,我覺得受益最多的是自己。」
一年半前的賽嘉國小,只有一幢含有8間教室的老舊建築物,以及200公尺的操場。校長室和老師的辦公室,便一起擠身在教室裡。一年半過去,辛苦的耕耘有了豐碩的成果,新的教學樓和一大片生態戶外教學環境,讓賽嘉國小顯得生氣勃勃,連續二屆獲得教育部企劃「活化校園形式空間和特色小學」的特優獎。
品德教學列第一,從專長裡看到亮點
「為學生們準備好的硬體空間固然重要,但我和老師們都有一個共識,孩子們在成長階段,品德教學是我們列為第一位的。」楊秋南念茲在茲的,仍然是部落孩子的教育問題。
沒有父母陪在身邊的孩子,如何教養好他們的品行操守?「說教反而讓孩子反感,我們一路摸索,後來在每週一的升旗時間闢出一個『好習慣』時段,由老師出題,讓孩子們來演話劇,潛移默化中,孩子們慢慢在改變。」楊秋南舉例,學生現在會主動和師長們問好,也不再隨地丟垃圾,這樣的轉變令他們倍感欣慰。「孩子有了基本的價值觀,他未來成長的路,我們就不需要過於擔心。」
除此之外,「因材施教」也是賽嘉國小的教學重點,成軍不久的直笛隊和舞蹈隊,都在全縣和全國大賽中,拿到亮眼的成績。楊秋南說:「讓他們從自己的專長裡,看到自己的亮點。」
楊秋南更自掏腰包購買了45張票,計畫在今年3月「美國神韻藝術團」來台演出之時,帶領這些原住民孩子們,更深刻接受正統藝術文化的薰陶,期能有更新的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