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蕊與中共大跳曖昧恰恰

2009年2月20日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出訪北京。2月21日到北京郊區參觀一座由美國通用電氣和中國合作投資的發電廠,由通用電氣中國區域執行長溫傑克(右)接待。
2009年2月20日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出訪北京。2月21日到北京郊區參觀一座由美國通用電氣和中國合作投資的發電廠,由通用電氣中國區域執行長溫傑克(右)接待。
Getty Images
第32期
宋浩

美國國務卿、也是前第一夫人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訪問中國,堪稱近期中國最重要的外交事件之一。但這次希拉蕊與中共官員的接觸過程,卻顯得令人失望。

2月23日《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一篇題為〈希拉蕊訪華大談經濟 避談人權〉的報導指出,希拉蕊刻意淡化中國備受爭議的人權問題,轉而大談經濟問題、環境問題藉此避開敏感焦點。

報導寫道:「希拉蕊在與婦女界代表進行的一小時會談中根本沒有提及人權問題,訪問過程中也盡量避免在公共場合談論敏感問題。」

「希拉蕊不久前曾表示,她不會在訪華期間將重點放在人權和西藏等問題上。她對記者說,這樣做可能會破壞為應對全球經濟危機而付出的努力。」

「希拉蕊說,我們必須在人權問題上繼續向他們施壓。但我們在這些問題上的行動不能干擾解決全球經濟危機、全球氣候變化危機以及安全危機。」

希拉蕊的作法,也讓國際人權團體感到不滿與憤慨。報導中說:「(希拉蕊)這樣的表態令人權組織感到憤怒。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在聲明中說,這種講話向中國政府傳遞了錯誤的信息,中國以往在人權上的進步部分就來自於外部壓力。」

國際特赦組織美國分部的庫瑪(T. Kumar)接受國際媒體訪問時表示,希拉蕊的發言令他們「感到震驚且極端失望」。他說,美國是少數能夠在人權議題上勇敢對抗中共的國家之一,希拉蕊說人權不能干擾其他重要議題,是破壞未來美國保護中國人權的主動權。

中共政權透過政治獻金手法,與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希拉蕊夫婦建立祕密關係,這在國際外交界早已不是甚麼新聞。就連前年希拉蕊與歐巴馬角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時,中共也在希拉蕊背後祕密送錢輸血,此事甚至一度引發美國輿論譁然,要求調查云云。

果不其然,這次希拉蕊以美國國務卿身分出訪中國,與中共官員的發言、互動中,處處可見她「處處迴避」、「多所迎合」的曖昧態度,彷彿與中共官員牽手跳起一場外交恰恰舞一樣,不僅令人感慨她對美國「世界警察」、「正義國度」榮耀的背離,也讓國際人權團體對之大加抨擊。

希拉蕊避談中國人權問題的理由是「這樣做可能會破壞為應對全球經濟危機而付出的努力。」然而,全世界都曉得,中國社會每年數萬起的維權抗暴活動、貪官污吏橫行、中國產品有毒、商業詐欺事件頻傳等,這些與中國經濟緊密扣連、甚至為中國埋下經濟危機地雷的現象,本源上全與中共迫害中國百姓人權脫不了關係。

因為中共蔑視人權,所以官員不重視百姓生命財產安全,處處官商勾結,讓黑心商品不斷毒害國內外民眾;因為蔑視人權,處處欺壓百姓,百姓想上訪就遭到警察抓捕鎮壓,最後官逼民反而出現大規模抗暴行動;因為蔑視人權,上從官員、下至媒體處處釋放謊言訊息,欺瞞全國百姓以及全世界,讓世人誤解中國經濟實況,從而不斷向中共捐輸。一旦中國經濟出現甚麼難以掌握的異狀,肯定將進一步振動全球脆弱不堪的經濟。

因此,希拉蕊恐怕弄錯了,解決人權問題才是真正讓中國從一個極權統治社會走向一個正常社會的起點,也才是穩定中國、亞洲乃至全球經濟的根本動力之一。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台北人,北京旅
安靜,是我初次乍到北京的第一個深刻印象。才晚上八點多,馬路上車還很多,我坐在計程車上,窗戶全開,卻一點也聽不到像台北那樣的喧譁吵雜,…
如何運用自媒體(之十七): 臉書廣告沒有效怎麼辦?
2017年很多網路商家都不免心中有痛,只要是過去兩、三年至今持續在臉書(Facebook)購買付費廣告的賣家,都能明顯地感覺「…
2019中國經濟危機
2019年到來,對中共來說是流年不利,不僅其政治專制受到更多中國人挑戰,自身經濟也明顯惡化,體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經濟「…
孫忠傑堅持30年「以陶會友」
走進鶯歌「陶瓷老街」,好一副百家爭鳴的場景!各式豐富多彩的店面雖然滿足了藝術愛好者精挑細選的期待,…
2013年3月中國大事
地點:北京 習近平上任國家主席 大談中國夢 3月14日、15日,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為國家主席、李克強為國務院總理,…
角落的芬芳
抬起頭,可以看到很多東西。 捷運擁擠的車廂裡,乘客好容易占得僅兩個腳掌大的立足之地後,十之八九就開始滑手機,寄放躁動的心思。…
家在糖廠
每日擦身而過的人不下數十者,甚麼樣的人,會讓你留下深刻印象? 那一個夏日午後,我們來到嘉義,一望無際的雲嘉南平原,空氣裡還有禽畜、…
英脫歐陷膠著 國際大廠紛傳撤離
英國脫歐草案在議事程序上連續受挫,讓國際大廠對英國的投資行動卻步,戴森(Dyson)、日產(NISSAN)、本田(Ho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