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養魚工作不輕鬆,邱國彰仍然願意回鄉承接邱益華的事業。
岳翔雲
第62期
清晨4點鐘不到,邱益華就與兒子邱國彰一起巡視魚塭、整理漁獲出貨。邱益華很高興兒子邱國彰可以繼承衣缽:「我們父子像兄弟,第二代有決心要接班,資料都給他了,怎麼突破就看他了。」
邱國彰似乎也繼承了老爸的堅持:「老爸純粹是土法煉鋼,到現在他做的筆記、畫的圖,如果沒有說明還是讓人看不懂。我當然希望用更有效率、更科學的方法來研發,只是生物無法控制、無法預期,只有不斷努力做出最好的魚苗給客人。」邱國彰也提及近年來也進行筍殼魚和鱸魚的繁殖培育,希望朝多角化經營。
無論早晚晨昏或是烈日當空,邱氏父子總是穿著簡單的棉衫與防水衣褲,四處巡視魚塭、餵魚。邱益華說自己是「憨牛」全力照顧魚苗,給客人「好搖飼,卡好轉大人」(台語,意思是「好照顧,容易長大」)的魚苗,就是他的責任。
事實上,「憨牛」還不是人人可當的。不知讀者想到沒,每年「1.5億尾」的魚苗,每隻只有0.3公分左右,怎麼賣啊?數量怎麼算?按小量比例推估嗎?不是的,是一隻一隻算!
天啊,賣魚苗是用數數兒!這種天文數字怎麼算、怎麼數?
原來,魚苗業者有個「數魚口訣」。漁民一瓢一瓢地舀出小桶裡的魚苗放到大桶,每次約3至10隻,然後嘴巴唸著數魚口訣,此起彼落地各自算著自己的數量。每到100隻就放一支筷子,如此重複。最後看要出貨的桶子裡有幾支筷子來斷定出貨數量。
這樣會準嗎?「當然準啊,不然買方哪會付錢。」邱益華肯定地說。
這種一般人無法想像的功夫,讓人不得不佩服漁民的好眼力與算數能力。不過,從中我們也看到靠先進技術養魚的邱益華,也依然保持著台灣漁民純樸的傳統和熟能生巧的「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