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不一定要行動。」小兒子「傑」這麼對我說。
我好奇地問他:「為甚麼呢?為甚麼心動不一定要行動?」
傑回答說:「媽媽,心動可不能立刻有所行動。因爲,得看看讓你心動的那件事情是對還是不對,你心動了的念頭是對的才可以付諸行動。」「嗯嗯,言之有理!」我不禁莞爾。
傑今年讀小學四年級,喜愛閱讀、上網、打桌球、騎脚踏車……能靜能動。性情溫文,冷靜理性,生活中大小事總能自我安排得井然有序,每天在時間的規劃上,更是掌握得遊刃有餘,功課再多也能有閑餘時間閱讀課外書籍與運動。
傑並不是在我計畫中來的。當我懷有他時,身體狀況極差。但是從小就深信並篤行「不殺生」的我,沒有任何考量,我和先生取得共識,我們沒有權利決定不讓小生命的到來。也因此,我每天捧著肚子蹣跚踱步,靠著安胎藥,艱辛走過度日如年的十個月。
有一回傑看了看我不說話。我問他:「怎麽了?」他說:「媽媽,你的觀察力不夠敏銳,所以有些事情會有所疏忽。」「哦?你說說看,媽媽很願意聽聽你的見解。」當下傑針對該事件分析外,還舉了例子說明,也讓我不得不對其冷靜的思維讚賞有加,並更加注意自己的一思一念。
有一回,傑和姐姐在樓上起了衝突,樓下的我不知事出何故。只聽得姐姐連珠砲似地一口氣說了一長串話,語氣嚴厲憤怒。傑說:「算了!我不跟你爭!」當我走進他的房間時,瞧見他滿臉不悅。我擁抱著他說:「是不是覺得自己委屈?」他點點頭。「你要不要告訴媽媽來龍去脈?」我知道姐姐正在氣頭上,於是先找了較理性的他交流。
當傑陳述後,我告訴他:「嗯,媽媽都明白了。你覺得你沒有錯,是姐姐誤解你了,所以感到不舒服,是不是?」傑紅著眼哭了。我再次抱抱他。「不要難過。我們總是在事情中很在乎、看重誰對誰錯,所以感到委屈、受刺激。試試看放下想證明自己沒有錯的心,這樣會從中得到平靜。坦然的心會使我們更容易看到自己還有改進的地方哦!」當我這麼對傑說後,突然反問自己:「會不會對他要求過高了呢?」腦中閃過了個念頭:「這孩子向來很容易溝通與交流,不是對他的要求,希望他往後走得更快樂,能以祥和的心境面對周遭的人事物。」
他很快地抹去眼淚,對著我點點頭,沒說話。
「你知道嗎?那天當我壓果泥餵爺爺時,你猜猜看,媽媽面臨了甚麽樣的考驗?」傑搖搖頭,我接著說:「爺爺以爲我不吃才餵他,因此責備媽媽,並將果泥甩開,把媽媽用力推開。可是這碗果泥是經過媽媽細心切去果核,去掉一顆顆種子,加上媽媽的愛心做成的。你想媽媽面對爺爺的誤解,是不是會感到委屈?……那怎麼辦呢?去跟爺爺強調自己的苦心?」傑回答我:「可是爺爺重聽,媽媽也沒法解釋啊!」
「是的。我當下就跟你的心情有些相似哦!不悅中還升起了沮喪的心。但是轉個念頭想一想:對錯有時候也不是那麼重要,是不是?想想自己,有錯就改,沒有錯就注意些就好了。」傑專注地聽著,我接著說:「能夠放下強調自己對錯的心,雖然不容易,但是會使自己將事情處理得更完善。我想,也許我還能做得更好。因爲沒有了委屈的情緒,更清朗的思緒使我想到了一個好法子!」
「甚麼法子?媽媽。」
「我將果泥裝在很漂亮的透明杯子中,插上粗粗胖胖的吸管,爺爺看到精緻的外觀,有種新鮮感,於是很快就自個兒將果泥喝光了哦!」
「哦──我明白你剛剛說的了!」傑露出了清朗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