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當年,易榮昌臨危受命接下金良興的經營。這時他才發現公司已經負債兩千多萬,還天真地以為這就是最壞的了。一位門外漢面對如此困境,除了拚命賺錢外,如何讓搖搖欲墜的金良興起死回生?
台灣苗栗苑裡地區因為土質良好、做出來的紅磚堅實方正,從日據時代開始就是台灣紅磚的主要產區之一,在台灣紅磚界可謂「紅極一時、獨霸一方」。然而好景不常,紅磚產業在台灣已逐漸沒落,難以經營。 金良興窯業成立於1973年,以生產紅磚為主,當時紅磚市場需求量很大,甚至經常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可是,由於金良興窯爐設計不當,做了全省最高的窯,在當時還沒有自動化設備的情況之下,要疊一層然後再把磚搬上去是非常辛苦耗時的,產量難以衝高。加上工作環境惡劣、工作性質粗重,員工流動率很高。導致金良興光有訂單卻無產量,1987年時已是負債累累、幾近歇業狀態。 返家接管「兩千多萬」負債 當時在外打拚的易榮昌,因為心疼年歲已大的父母親還要辛苦借貸經營,雖然「千不願、萬不願」,還是接受家人的說服回鄉承擔家業。臨危受命的易榮昌這時才知道,公司負債竟然高達兩千多萬。 原本可以盡興「年少輕狂」的歲月,卻被徵召回鄉「披上戰袍」,易榮昌表示他是抱著一個天真又不服輸的想法:「人家國小畢業就能做這麼好,堂堂大學生難不成輸給他們?」易榮昌直覺:「這不可能!」再來就是,那時候已經是最壞的狀況了,他認為:「應該不會再壞了吧!」 像是初生之犢般不知恐懼與害怕,事實上,這個想法很危險。易榮昌面對負債及老舊的設備,除了拚命地工作與學習外,還得挨家挨戶把舊員工找回來。「如果缺人就是幹部下去頂,在最沒有人的情況下,自己隨時就是要抱著上戰場的心理準備,那時候根本不能做太多的思考,只知道說想辦法活下去就對了。活過一天算一天。」回想起來,易榮昌表示,那真是一段沒有明天的日子。 雖然剛接手的易榮昌無法大幅度將設備汰舊換新,但是透過從生產流程的改善與加強業務,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就將負債金額減少為六百多萬。
改建新廠後「賀禮沉重」 吃苦當作吃補,努力就有收穫,金良興的改革終於發揮效應。經過努力還債的慘澹歲月後,逐漸建立信心的易榮昌決定再放手一搏,大刀闊斧改變不合時宜且浪費資源的工廠設計。只是「久病初癒」,在財務不穩、體質不健全的情況下,任何的改革都可能引發抗拒,也隱藏著另一個「不成功便成仁」的風險。 易榮昌透過不斷地溝通與堅持,還好,前一年的還款成績不錯,最後得以說服股東同意新的營運計畫。不過,由於之前「欠錢欠到驚到」,要投資可以,股東不肯再大量出資,必須向銀行貸款。易榮昌回憶起這段抉擇頗覺驚心動魄:「真正是『憨膽』(台語,意指又傻又大膽),負債好不容易降到六百多萬,又要變成八千多萬,真的不是普通的傻。」 對於窯業新兵來講,易榮昌表示:「這個大幅度的改造,對我而言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也有很大風險的。」不過易榮昌還是以破釜沉舟的決心,在邊做邊學的摸索中,以將近十個月的時間拆掉舊廠並建立自動化新廠。 原本以為新廠落成後,從此一帆風順,哪知道,接下來的挑戰更嚴酷。建廠期間因為停產造成客戶流失,同業又降價40%,簡直就是要置金良興於死地。雖然產能提高、品質提升,金良興的「新廠落成賀禮」,竟然是找不到訂單,還要處理大量存貨。 「南磚北運」將危機化為轉機 「有步想到無步」,易榮昌最後決定把沒有銷出去的磚,用棧板儲存起來,等北部回頭車下來再把磚載到台北、宜蘭等地出售,避開台灣中部這個超級戰區。「在那幾年,就逐漸把八千多萬投資還清。」易榮昌語帶慶幸地談起當時在內外夾擊的細縫中,以「南磚北運」找到生命的出口,將危機化為轉機的過程。堅持不進行惡性競爭的易榮昌,反而藉此打開新市場,也讓負債累累的金良興逐漸穩定下來。 為了強化品質、建立品牌意象及永續經營,金良興在生產的紅磚上打上「JLS」的商標,雖然多一點成本,卻贏得更多信任。 易榮昌懷著感恩的心表示,今天的金良興是所有員工共同打拚的結果:「我們的員工在很辛苦、很痛苦、很髒亂的狀況下,甚至半夜風雨交加地去工作,那種敬業的精神我覺得應該保存下來,也希望每一個員工能夠珍惜。」 工廠裡層層疊疊的紅磚,看似粗重堅硬卻融入點點滴滴的汗水,每一次淬鍊都是心血結晶。易榮昌認為,員工們的敬業精神已經是金良興的信念與資產。 台灣唯一紅磚業「觀光工廠」 在財務困境與生產效率低落的劣勢中,金良興在易榮昌的帶領下,堅持品質、憑著耐力與意志力而獲得重生再造。面對未來,金良興將發展不同種類的地磚、室內裝飾磚以及不同顏色的磚,搶攻建築之外的裝飾磚市場。 另外,金良興也積極多角化經營,2003年在經濟部與工研院輔導下,成立全台紅磚業唯一開放參觀的「觀光工廠」,以生產為基礎再從休閒觀光出發,提供遊客豐富的知性之旅。不僅如此,金良興還成立「灣麗磚瓦文物館」,積極參與山腳社區的總體營造,回饋鄉里,發揚苗栗苑裡「紅磚故鄉」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