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的沙在綿延16公里的海岸彎成一道道弧線,環繞著碧藍的海水;海浪一波波輕柔地捲進沙灘。在海岸邊嘻鬧的孩童,不畏豔陽互相噴濺,玩得那麼快樂……
「來通霄玩通宵」是苗栗縣通霄鎮公所近年發展觀光的口號,今日於豔陽高照的正午前往通霄精鹽場和白沙屯,體驗夏日出遊的熾烈熱情。
難得造訪通霄,小鎮的古樸風情盡在眼前。沿著西濱快速道路,不用經過市區,就可到達精鹽場。通霄是台灣主要的海鹽產地,臨海的精鹽場抽取海水後,濾去懸浮雜質,以離子交換膜電透析製鹽法製成食用鹽。除了持續生產食用鹽、研發生技產品外,逐漸轉型為觀光休閒區的精鹽場,試圖讓這個傳統產業更加多元富有活力。
入口處「鹽宗」的雕像佇立,訴說著製鹽、賣鹽的悠久歷史。《中國鹽政史》記載,世界的鹽業莫先於中國,夙沙氏煮海為鹽號稱鹽宗;徽州賣鹽致富的商賈眾多,明清之際以財力雄厚聞名。
製鹽場溫泉池泡腳聊天
抵達製鹽場正值中午時分,烈日當頭仍有不少遊客坐在「海洋溫泉水泡腳池」旁浸足聊天。把製鹽的排放水導入石頭砌成的人工蜿蜒小溪,水中飽含電解質又具養生功能,水溫高達46度,遊人在樹蔭下捲起褲管,耗磨時間,不啻是消閑的好去處。
一座平交道將製鹽場分成兩個區域,火車來回駛經,讓少見火車的孩子驚喜不己。我們循著參觀路線,在製鹽場裡來回穿梭。廠房牆上處處寫著重視工作安全的標語,米色的平房低矮而方正,讓人看到製鹽工廠的嚴肅與密集勞力。正當被高照的豔陽晒得頭昏腦脹,我遇到幾位駕駛著推高機的工人,裝備齊全、面無表情地在烈日下打卡上班,日復一日。他們指引我們來到「鹽山」,此處曾有許多遊人不遠千里而來。
堆積如山的鹽,竟意外成為新奇有趣的風景,甚至婚紗照的純白色背景,應該是製鹽場原先難以想像的。展售中心的小姐提醒我們,鹽山今已暫停開放,往昔團體可申請解說,深入理解鹽在此千變萬化的風貌。
白沙綿延海浪輕柔
製鹽場傍著海岸,離開後我們向白沙屯前行。一路上,滿山遍野的相思樹是早一輩採燒木炭的痕跡。經過香火鼎盛的地方信仰中心──拱天宮,我們在蜿蜒小巷穿梭,海天一線的景色突然開闊了視野。
東倚山、西臨海的白沙屯,是風與沙的故鄉。每當吹起東北季風,海風挾帶海沙吹向村莊,在海邊日積月累成一座座沙丘,白沙屯因而得名。白色的沙在綿延16公里的海岸彎成一道道弧線,環繞著碧藍的海水;海浪一波波輕柔地捲進沙灘,天候極佳的今日,連海洋都顯得格外溫柔。佇立白沙屯海灣,景致極佳,將燠熱一掃而空。
白色風車風情萬種
沿著海濱自行車道,可將白沙屯的美景盡收眼底。最壯觀的莫過於聳立在沙灘上的白色風車群,風車沿海岸線排列,扇葉緩慢地隨風轉動,風情萬種。我抬頭望,高聳入雲的風車群,從每一處探出頭來,為這個古樸自然的小鎮增添幾許浪漫。風車群組成的好望角,是通霄新興的觀光景點,遠眺近看的景色各不相同。白沙上錯落的白色風車,旋轉著藍天白雲,成為此次通霄行最難忘的記憶。
站在白沙屯的一側遠望,一座座風車把我的視野牽引得那麼遠:那方的釣客攜帶簡便的釣具,充滿希望甩出釣竿,寄望無垠大海的賜與;在海岸邊嘻鬧的孩童,不畏豔陽互相噴濺,玩得那麼快樂。
採集鮮蚵撿拾貝殼
新月形的海灣旁,我們見到許多人蹲聚在此,原來這裡的夏季盛產野生石蚵。每當傍晚退潮時分,不少當地人與遊人,提著水桶捲起褲管到此採集鮮蚵。襯著海風,在潮間帶上採蚵踏浪、撿拾貝殼,玩著尋寶遊戲,樂趣無窮。
沙灘上整齊排列的塑膠管竹筏吸引目光,是漁產富饒卻受地理限制的白沙屯漁民長期的捕撈方式;好幾位漁民正在保養竹筏,準備下回的出航。
近年來,白沙屯地區正視當地文化特色,與自然資源結合發展,小鎮除保有傳統的淳厚風俗外,多樣的風貌,更讓我期待著下回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