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變》兩岸簽署ECFA 投下政經震撼彈
台灣國民黨馬政府執政後,ECFA被視為兩岸關係進一步破冰的重大指標。但ECFA簽署與否在藍綠陣營中意見分歧,吵得沸沸揚揚。
ECFA劇烈影響兩岸政治與經濟
雖然爭議不斷,2010年6月29日,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還是在重慶正式簽訂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同時也完成「兩岸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的簽署,並在8月17日經台灣立法院通過,9月12日開始生效。
經濟部長施顏祥表示,ECFA早收清單,我方貨品產品項數539項,大陸267項;在金額方面,我方138億元左右,大陸約為28億元。2011年1月1日,ECFA早期收穫計畫貨品貿易將正式開始降稅。
這個協議是馬英九總統上任以來,最致力推動的兩岸經濟政策,期盼落實「壯大台灣、結合兩岸、布局全球」的大策略,協議的簽訂與生效將劇烈影響未來兩岸的政治與經濟。
贊成反對意見壁壘分明
馬政府積極推動ECFA的原因有三,一是目前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盛行,台灣面臨邊緣化危機;二是東亞自由貿易區逐漸成形,若台灣不參與進來,出口產業的競爭力及優勢將完全喪失;三是推動我國與中國大陸經貿關係正常化,促進台灣經貿國際化。
依據經濟部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所做的研究報告指出,簽署ECFA有助我國總體經濟發展,GDP成長1.65%至1.72%、就業機會增加25.7至26.2萬人。在製造業部分,簽署ECFA後,由於中國大陸進口關稅調降,我國具競爭力之機械、工具機、石化、汽車零組件等產品出口大陸將增加,不只是大廠產值增加,連帶對與大廠有上下游供應鏈關係的協力廠商,亦可受惠於大廠產量增加而帶來更多訂單。
不過自馬政府推動ECFA以來,民進黨、台灣團結聯盟(台聯)等泛綠陣營持續抱持反對態度。4月25日,馬英九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舉行ECFA公開電視辯論,馬英九不斷強調ECFA簽訂對於台灣的急迫性,而蔡英文則批判馬政府政策過於冒進。
綠營反對ECFA的理由,除了認定馬政府的研究高估利益、低估損害外,主要還包括:第一,ECFA只對石化業、汽車零組件等特定產業與特定財團有利,但對許多其他產業(如電子電機業)則不利。第二,中國千方百計阻撓台灣與東協會員國談判自由貿易協定(FTA),將導致台灣廠商必須到中國投資設廠,才能享受中國市場與東協的優勢;台灣企業全球布局將演變成「以中國為軸心」的唯一布局方式。這是中國「以經促統」的重要一步。第三,中國因為工資較低,會因為「要素均等化理論」發揮作用,而拉低台灣低層勞動工資。第四,貧富差距將不斷擴大,財富重分配。第五,中國非民主、法治國家,屆時可以動用各種「非關稅壁壘」對付台商,甚至台灣政府。
因此,4月、6月,台聯兩度提出「反ECFA公投」,但是兩度被行政院公民投票審議委員會以「不合規定」以及「公投主文與理由書相互矛盾、非重大政策復決」等理由駁回。6月26日,綠營在台北發動「反ECFA護台灣大遊行」,據主辦單位推估約15萬人走上街頭。前總統李登輝也參加遊行,並強烈批判馬政府傾中。
事關更高層級的國家政策
然而,除了在8月17日立法院審議ECFA協議文本時,民進黨團堅決反對ECFA通過外,7月起民進黨幾乎不再高聲批評馬政府的兩岸經濟政策。因此,馬政府轉而挑戰蔡英文是為了拚選舉、爭取中間選民,所以棄守一貫立場。
蔡英文在7月面對媒體詢問時,表示她的態度沒有改變,ECFA對台灣的長遠影響,民進黨會繼續跟台灣社會交換意見,不斷提醒台灣社會ECFA的負面衝擊。她認為民進黨現在的政治能量還不足以阻擋ECFA,只好盡力把選舉選好,爭取選民認同,把地方治理好。她強調,希望透過選舉取回政策主導權,讓台灣的兩岸政策及經貿,能夠更穩定、更循序漸進,而不是像現在的冒進政策。
由於2010年台灣五都選舉已經結束,藍綠兩陣營下次面對的將不再是地方選舉,而是國家層級的國會、總統大選,在兩岸、全球經貿政策方面,想必會有新一輪的激辯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