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7點,坐在沙發上打開電視新聞台,想瞭解今天發生了哪些事情。結果看到的是花博、世博、世運的「專輯」,主播語氣活潑、音調甜美地介紹花博交通資訊、各場館的主題,不時還有各部會官員接受「專訪」,補充各類活動資訊……再翻開報紙,〈世博試營運 二十萬人先睹為快〉、〈ECFA早收清單,我力保五百項〉、〈花博秀花裳100名模古厝爭豔〉……還加上兩岸版全版篇幅的〈浙江溫州、福建廈門、湖北武漢〉的旅遊專輯。
以上新聞有甚麼特別之處?大家可能不知道,這些都是前《中國時報》記者黃哲斌認為「外表為新聞的廣告」,他說:「花錢買到一份超商DM,虧大了!」
現象1: 新聞商品化 記者憤而出走
事情要從《中國時報》記者黃哲斌的辭職說起。2010年12月12日,在《中國時報》工作16年的黃哲斌遞出辭呈,上面寫著「台灣報紙業配新聞領先國際潮流,自認觀念落伍告老還鄉」。隔天,他在部落格上發出〈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一文,被超過15萬網友大量轉寄,正式向新聞「置入性行銷」宣戰。
置入性行銷指「為事業、機構、團體或個人,基於有償或具對價關係,而於節目中自然呈現特定觀念、商品、商標,或其相關資訊、特徵等行銷或宣傳。」現在輿論會這麼反對「置入性行銷」,重點在「有償或具對價關係」,特別是如果是政府花納稅人的錢買新聞,更形成「左手到人民口袋拿錢,右手到人民腦袋洗腦」的荒誕局面,無怪乎目前黃哲斌「業配人生」的系列文章「收視率」高達十幾萬,並有五千六百多人實際參與反對業配新聞(業務配合新聞)的連署。
黃哲斌這麼形容報社「業配新聞」的強勢情形:「我越來越難獨善其身、越來越難假裝沒看到其他版面被『業配新聞』吞噬侵蝕的肥大事實,新聞變成論字計價的商品,價值低落的芭樂公關稿一篇篇送到編輯桌上,『這是業配,一個字都不能刪』。」黃哲斌憤慨地認為秉持新聞專業採訪的新聞在版面中被排擠,業配新聞「是外星來的異形,盤據了正常新聞版面」,還有報紙對記者採取浮動薪資制度,要達到業績目標才有加給。據瞭解,《經濟日報》一位編輯部主管的主要任務就是對外接業配新聞,今年他一人的業績目標就是一千二百萬元。
電視新聞置入性行銷的情況更為泛濫。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前中視新聞節目製作人劉蕙苓指出,在主要時段的新聞,一則售價7至15萬;若想要指定主持人的「新聞專訪」,一則15至30萬。新聞,已經變成商品,只要有錢,輿論就可以被操縱。
現象2: 台灣政府買新聞 「不能說的祕密」
到底台灣政府每年花多少預算在買新聞?各縣市政府經常公開招標,辦理相關電子媒體行銷案,經費動輒數千萬,而得標的媒體常以專題及新聞報導等方式呈現,難脫置入性行銷的影子。正在研究置入性行銷的台大新聞所教授張錦華表示,目前某些縣市政府新聞處還有自己的記者、攝影師,專門製播新聞給電視台,以防發包給媒體的新聞,最後效果不如己意。
說到置入性行銷的問題,張錦華十分憂心,她認為在新聞買賣的過程中,媒體已經喪失了「第四權」監督政府的機制,這表示台灣的民主制度已經出現了危機,「一個政策本身有甚麼後果、是否合理,因為政府花錢買新聞報導,導致再也沒有負面或是中立的觀點出現。因為當他買新聞後,媒體就不太敢登負面新聞,怕會破壞這層關係。像ECFA這樣的議題很需要討論,但政府置入新聞媒體後,很多負面的報導和監督就消失了。」
「還有一個最嚴重的就是農業發展條例,這條法案的用意是為了要釋出農地來促進鄉村的經濟發展,但我們會看到建商、工廠等摩拳擦掌準備要炒作農業土地,利益非常的巨大,如果政府是用買新聞的方式,那馬上政商的利益變成主流的聲音,其他的聲音可能就會不見了,像是農業團體與農民、環保團體等等,這樣對國家發展就非常不好。」
張錦華語重心長地說:「再這樣下去,我們新聞系就不用開了!」
現象3: 中國各省買新聞 報紙一片紅彤彤
也許,台灣政府的置入性行銷問題還不是最嚴重的。
2010年11月,監察院吳豐山委員在超過半年的調查後,確認中國政府以置入新聞的方式購買台灣報紙版面,對陸委會提出糾正案。
在此糾正報告中,吳豐山指出,《聯合報》在8月3日、8日刊登的湖南專題報導,包括〈魚米之鄉 豬糧天下第一〉、〈雜交水稻之父 成功增產20%〉、〈湖南雜交水稻中心 農業外交尖兵〉、〈湘台農業論壇 將登場〉、〈錦繡瀟湘湖南快樂行〉、〈八大精品旅遊路線 遍覽三湘四水明媚風光與名勝古蹟〉等,都是配合湖南省省委副書記梅克保率領的考察團來台採購,以「報導」形態呈現的置入性新聞。
另外,陝西省代理省長趙永正於9月來台時,《中國時報》分別在9月13日與17日刊登的西安、陜西的專題報導也均為置入,包括:〈陝西 吃喝玩樂 旅遊大省〉、〈鼓藝奇技驚人 飽嘗特色美食〉、〈塞上風光迷人 流連溫泉之鄉〉、〈千年古蹟 稀世珍寶 舉世獨有〉、〈科技實力超強 經貿『錢』力無窮」〉、〈打造綠色新西安 生態環保一級棒〉等。
吳豐山還出示一份監察院掌握的中國大陸與台灣媒體的合約書,他指出,旺旺中時設在中國北京的公司,專門招攬中國政府的廣告業務,再轉包給國內其他媒體,價格常是行情價的兩倍以上。這份《中國時報》與《聯合報》的契約就載明「付款方式,以匯款方式支付」,足證中國官方以金錢購買新聞的事實。
除了新聞置入之外,更值得警惕的是台灣媒體面對中國政府這位出手闊綽的大客戶,已經出現了「自律」現象。張錦華比對湖南省副書記梅克保及陝西省代理省長趙永正來台前後的報紙,除了湖南省與陝西省的新聞置入之外,中國大陸的負面新聞也幾乎都不見了。她說:「現在大家沒有注意到,在這些省市首長來台灣的這段期間之內,負面新聞就一概不登了,可以看到操控新聞厲害的就在這裡。一般來說,如果登一個廣告,其他版面媒體還是有自主權,可是用了業配以後其他負面新聞就不敢登了。」
張錦華認為,這種台灣媒體形同被中國政府「收買」的現象,其實已經是國家安全層級的問題。她指出,「當這種有效率的不實宣傳全面塑造中國大陸美好的形象時,台灣人民就會覺得中國政府、中國大陸都是好的,卻不知道這個國家有很嚴重的人權、環保問題。當有人指出中國的真實情況時,很多人會覺得有毛病,怎麼可能?慢慢地我們的警覺性越來越低,甚至很多人對中國政府產生了幻想。」
產生幻想又如何呢?中國現在不是好好的嗎?再看下面胡錦濤與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指令,您可能就不會這麼想了──據中國著名流亡作家袁紅冰揭露,胡錦濤曾在2003年中共宣傳部與統戰部共同擬定的對台灣媒體統戰情況報告上批示:「不要滿足於已有成績。要讓有關部門的同志們樹立一個信念,通過對台灣社會思想輿論的引導,使兩岸統一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要思想統一先行,用思想統一引導經濟統一和政治統一。要作到這一點,必須有效實現對台灣媒體與出版的掌控。」
2008年6月中共政治局擴大會議的計畫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已經作出決定,台灣下次大選前,我們一定要做到輿論清場,以保證國民黨勝選,為簽訂兩岸統一的政治協定打好政治基礎。所以,對於我提到的那幾個媒體(《自由時報》集團、《蘋果日報》集團、三立和民視電視台)的控制工作,要由專人負責,要立下軍令狀,務必按時完成。即便暫時需要付出比較大的經濟代價,也在所不惜。」
如果北京的計畫順利進行,台灣多數民眾認定中國大陸在其政府的統治下一片歌舞昇平、繁華昌盛,那「不費一兵一卒」、「兵不血刃」的統一確實是有可能的。這無疑是一個民主政治和國家安全的雙重危機。
現象4: 反對置入藍綠合唱 未來透曙光
2010年12月27日,馬英九總統公開宣示「政府不得進行含有政治目的的置入性行銷,但仍有進行政令宣導的需要,『應標明為廣告』,並從政府自律著手,研究相關法規配套」。28日,府院黨召開三長會議,總統府祕書長廖了以、行政院祕書長林中森與金溥聰本人,聯合啟動府院黨平台,決議未來中央與地方政府不得購買新聞,或進行政治性置入性行銷,也確立將修法明定,政府不得動用預算購買新聞。
2011年1月11日,黃哲斌公布了他訪問兩大黨領袖──國民黨金溥聰和民進黨蔡英文的結果。蔡英文說,民進黨應該檢討反省過去的作法,也必須扮演好政黨的角色,不會只是說說而已。「我們提出一個預算法修正案,已開始朝野協商,禁止一切政府置入行銷,希望本會期能通過。未來政府若要作廣告文宣,就必須讓民眾瞭解『這是政府的文宣』……包括國營企業、政府捐贈成立財團法人(基金會)都一體適用。」金溥聰則認為此刻解決「政治性置入行銷」是件好事,也是藍綠必須同時面對的問題。
此外,由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台灣人權促進會等聯合成立的民間「反收買新聞」聯盟,也於1月正式上路,一方面緊盯立法院加速〈預算法〉、〈政府採購法〉、〈公務員服務法〉、〈衛星廣播電視法〉、〈廣播電視法〉等法令的審定,二方面要求平面、電子媒體,凡是有對價關係的廣告或宣導資訊,都應該公開揭露,並且貫徹編輯與業務分離,停止要求記者從事業配相關工作。
而黃哲斌的部落格瀏覽量超過二百九十萬,近五十場演講邀約蜂擁而至,媒體採訪還踴躍到讓他暫停受訪,更有超過五千六百人以實際行動聲援這場運動、連署反置入,其中包括許多現職的媒體記者。
他們就是要大聲說出──台灣的新聞自由,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