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多年來,全球化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峰。我們生活所需,從家電、資訊產品、生活用品到農產品,無不移師到全世界最低廉、最有效率的地方去生產。
全球化之後的馬桶漏水
雖然東西變便宜了,但也帶來了失業。原來,工作也跟著全球化轉移陣地,跑到中國、印度或其他新興地區。留下來的,好像只剩一些倉儲、物流和零售等工作。
東西變得那麼便宜之後,「用後即丟」是很自然的美德,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電視還沒壞,只是功能老舊,換新的;手機不能上網,換新的;衣服已經洗了好幾次,褪色了,換新的。
但馬桶漏水怎麼辦?
你得找個工匠來幫你修,不過,好工匠可不好找。
誰才是正牌的布爾喬亞?
在我們的印象中,工匠很難是個高雅的職業,一身的髒臭不說,工作環境常常還具有危險性。為人父母者,多半不希望子女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最好是文職、管理職,就算要當個工人,到科學園區上班,總比當個水電工人強。
其實,在福特還沒發明生產線以前的西方國家,尤其是英美體系,工匠的地位頗高。《魯賓遜漂流記》作者狄福(Daniel Defoe)在《完整的英國工匠》(The Complete English Tradesman)中有清楚地描述,許多英國貴族子女與工匠子女通婚。而美國革命之父富蘭克林本身就是個印刷匠,他還以老工匠為署名,寫了一封信給年輕工匠,這就是著名的〈給年輕工匠的忠告〉(Advice to a Young Tradesman)。
即便在資本主義興起之後,個體戶的工匠被大型企業所掩蓋,失去了往日的光環,但工匠仍然靠著自己的功夫提供服務,解決人們的生活問題,也為自己帶來財富。他們就是典型的「布爾喬亞」(編註:法語bourgeoisie,資產階級之意)。也許,在全球化肆虐之後,更凸顯出他們不受剝削的布爾喬亞特質。
別被早年的一則誠品廣告給騙了,錯把喝咖啡的上班族當成布爾喬亞。幫你修馬桶的水電行老闆才是。
工匠 vs. 生產線工人
我早年曾經任職於一家美商企管顧問公司,專做生產流程改善。一般的生產線只要經過適當調整,就可以提高效率30%,甚至提高一倍也不是甚麼難事。我們把一個產品的加工程序拆解為許許多多的基本單元,經過所謂的「時間-動作研究」,再加上輔助工具和治具,配成一個高效率的生產線。每一個工人的動作都很簡單,只要少許練習,就可以達到驚人的速度。
但重點其實不在於生產線的速度變快了,而是我們把需要熟練工人的工作,轉化成人人都可以上手的簡單工作。你不用再請月薪五萬、十萬的「熟手」,只要找基本工資的人員就行了。譬如說,要組一台電腦,光華商場的「電腦達人」也許一天八小時可以組個10台,但在我們的生產線上,10個女工八小時就可以組1,000台以上,而且這些作業員幾乎隨時可以流動更換。
不過,如果你的電腦壞了,或是想升級,生產線的工人可就幫不上忙了。當工廠移到大陸時,女工就會失業。就算她「製造」過數以萬計的電腦,對電腦仍然一無所知,無法改行幫人組裝電腦或修電腦。而她多年的工作,算起來,只得到勉強溫飽的待遇。
不要以為你不是工廠作業員就不會有類似遭遇。現在的辦公室工作,在OA(辦公室自動化)浪潮下,也接近生產線的水準,把庶務性的工作切割成片段,讓每個人的作業在「效率至上」的理念下一再地簡化,而可以被輕易取代。這是一種制度性的力量,讓大多數的職員成為一個個的螺絲釘,隨時可以被取代;而真正的運作規劃,只集中在少數人手裡。我們大多數人的處境,其實和那些工廠作業員差不了多少,除非努力爬上高層。但很清楚的是,「高層」不是「大多數人」。
但水電行老闆就沒有這個困擾。
此外,「工匠」還有一個非常崇高的文化意義。請想想故宮吧!整個故宮典藏,從翠玉白菜、肉形石,到青花瓷、唐三彩,甚至於清明上河圖,哪一樣不是出自工匠的巧手?工匠不只不易被取代,甚至整個文明還需要透過他們的巧手,才能具體呈現,永久流傳。
到社區大學找達人拜師學藝去!
學工藝,傳統的方法是去當學徒,在師父的調教下做個三、五年才「出師」,一般人可能沒辦法走這條路。幸好,現在路比較多了。
社區大學就是很好的選擇。台灣的社區大學和美國的完全不同,是教改無心插柳的結果。台灣的社區大學,才短短十年的歷史,卻已經有85所,學員人數超過十萬以上。在快速成長之下,加上定位不明且不授予學位,難免良莠不齊,而有「成人才藝班」之譏。
但不可否認,裡頭的師資,不少是來自各行各業的達人,而且還傾囊相授。對有心學習者來說,不啻是個難得的入門機會。內容方面除了常見的烹飪、茶道、縫紉、美容美髮之外,還有金屬工藝、時尚飾品加工、漆器、皮革工藝等。可以說是價廉物美,任君選擇。
但如何挑選老師呢?一個經驗法則:看他或她是不是自立門戶的布爾喬亞。透過工藝實作,讓一個真正的布爾喬亞帶領你進入布爾喬亞的世界。
當然,如果你是個優秀的工匠,有機會,請開班授徒吧。別怕技術傳給學生會影響生意,你會有更多的人脈和粉絲群,這是多麼神奇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