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的各種思想,包括經濟策略在內,都常受到他們特有文化的影響。武俠小說是台灣的特殊文化,其中有很多幻想奇遇。我們的經濟策略也常有幻想或常寄望於奇遇。
武俠小說的男主角常不須努力,只因找到祕笈、遇到隱世前輩、吃到仙果靈丹,就得到天下第一的武功,連對手聰明美麗的女主角也會愛上他。二十年來我國的亞太營運中心、三通直航、ECFA、乃至瘦肉精牛肉的進口政策,政府和很多人都認為就是可以讓台灣經濟脫胎換骨的靈丹,有些人士也真的用武俠小說的用語說這些靈丹可以讓台灣「打通經濟的任督二脈」而成為東亞中心(武林盟主)。然而這種想法卻都是建立在台灣地理位置最優越,是東亞地區中心這個不正確的假設之上。
武俠祕笈或靈丹若人人可得,很多人都得到同樣高超的武功,那大家沒甚麼差別,也不能得到多少好處。武俠小說吸引人之處,在於只有一個人能得到祕笈靈丹,因此很多人都不惜一切去找尋祕笈和靈丹。如果許多國家都可以成為東亞中心,不僅競爭過程辛苦,競爭的結果大家平分得到的利益也不會太大。但過去二十年我們編織了一個故事說我們有比別人優越的條件,只要開放或自由化就可以成為東亞中心。
台灣地理位置是亞太中心?
馬總統各項經濟的策略就是建立在這種武俠小說式的立論之上,所以他認為我們不必計算代價成本,一定要吃三通直航、ECFA、和瘦肉精牛肉這些靈丹,然後台灣就可以成為東亞中心,可以達到633。我們來回顧一下馬總統的說法:
2008年1月7日,馬英九先生說台灣「地理位置好到不行」,「如果外星人要到地球開店,台灣一定是地王,最值得做企業總部」。2009年4月23日馬總統說,他要凸顯台灣地理優勢,「連外星人來地球,也會選擇落腳台灣」。2008年大選時的《治國》一書中說,「台灣的位置在東亞中心,飛機飛到東亞各大城市只要三個多小時,海運也只要約53個小時(p.139)」,「亞太營運中心……如果那時候做成的話……包括上海大小洋山港會不會建都成問題(p.142)」。馬英九先生2007年11月25日說「開放三通,中國大陸資金來台及中國觀光客來台,只要政策開放,不需政府投資,就能讓台灣成為東亞地理中心」、「開放政策後,台灣擴大內需,加強基礎建設,將使台灣未來經濟成長率達到百分之六,失業率降到百分之三以下……2016年(國民所得)增到三萬美元」。2011年6月15日馬總統又說「美牛這關過了之後,台灣就整個都活起來了」。
由馬總統這些言論可看到,原來他的633和各種政策主張都建立在台灣這種連外星人都要來住的中心位置優勢上。
然而這種優勢卻不是事實,而是假造出來的。上述53小時的說法被馬總統一再強調,但卻是個錯誤的資料,它的出處是當年規劃亞太營運中心政策時承包商所提供的圖片。這張圖選了六個港口做東亞主要港口,而算出高雄到其他五港所需時間之和為53小時,在六港中最少,所以承包商說台灣是在區域的最中心。
以釜山取代馬尼拉 亞太中心北移到上海
仔細看看就可以發現,這圖中竟然沒有釜山這個至少和高雄一樣重要的港口,卻有馬尼拉這個排在後面很多的港口。但若以釜山取代馬尼拉,中心就會北移到上海,我們亞太中心的美夢就做不下去。這種錯誤的中心說法,以訛傳訛,浪費了台灣的許多想像和努力。
外星人若移到地球,其速度一定很快,住哪裡都無所謂。現代交通也很快,距離的一點差異已不重要,能否成為中心或大港,本地的產量和需求量才最重要,要搶中國貨的生意,高雄要多一次的轉運,很難和中國各大港競爭,所以國人請勿再用地理位置做中心的夢想。
我早就曾指出這種台灣是中心之說法的錯誤(2008年2月28日,本專欄文章〈台灣能做中國的中心和門戶嗎?〉),但很多官員顯然沒看過。不久前我在一場研討會上再次指出那53小時的錯誤,有位專業的官員想為政府辯護,說我不能拿現在的情況去否定90年代的政策,因為90年代上海仍比不上馬尼拉。但為甚麼只選那六個港口?特別是選了馬尼拉而不選當時已比馬尼拉大兩倍以上的釜山?這與上海無關。而且事實上90年代中期政府推動亞太營運中心政策時,上海也已超越馬尼拉。所以就算用90年代的情況,高雄或台灣也不是中心,現在當然更不是中心。
那位官員雖似承認依現在的情況高雄和台灣應非中心,但現在馬總統和官員們卻仍假設台灣的地理位置好到不行,只要開放就可以成為東亞的中心,實在很不務實。他們甚至不務實地認為當年若三通直航,中國的港口就不會發展起來,台灣就「仍」是東亞的中心。但事實是當時的夢想幸好沒真正投入大量成本去追求。
現在的事實是,2010年東亞十大貨櫃港除新加坡、釜山和高雄外,都在中國。上海運量超過高雄的三倍,七個港加起來是高雄的13.4倍,用這些重要港口來算,我們絕非中心。
幸好夢沒做成
雖然有人還夢想這些貨都經台灣港口出口多好,但我們有這麼大的設備嗎?中國若自己不蓋大港口,貨物怎麼運來台灣轉運?除非中國沒有今日的發展,否則中國自己就一定要有那麼多的海港運量和大海港才能把物品運出口。而中國自己有比高雄大很多的港口了,又為何要來高雄轉運?航班一定往貨物多的地方靠,中國的港口運量是高雄的十多倍,有七個港比高雄大,我們若還要做中國門戶或轉運的美夢,是有點好笑。
當年我們若先做好極大的港埠設備以轉運中國貨品,現在那些設備必有很多閒置,所以幸好夢沒做成。那些說當年若三通直航,上海就不會發展起來而台灣可做中國門戶的人,等於是暗中假設中國不會發展。可是中國會發展成很大,卻又是那些人主張要做中國門戶和中心,以及要親中的理由。由此可見這些人說法中有極大的自相矛盾。
要做中國的中心和門戶的主張,除了可能是某些人要親中或讓台灣對中國開放或依賴中國的藉口之外,也可能是一種阿Q的想法。阿Q打輸別人就罵別人是「兒子打老子」,嘴上占一點便宜。台灣有些人羨慕中國之大又無能力反攻大陸,就用要做中國的中心和門戶這種說法來安慰自己且放棄該有的努力。我要一再揭穿這種幻想的原因,就是希望台灣能脫離幻想,務實地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別再夢想依賴別人或靈丹祕笈。
陳博志
作者為前經建會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暨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智庫董事長,為台灣經濟發展與國際金融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