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英文名字這件事

賴宛琳

去過土耳其之後,回來我就一直在思考,關於英文名字這件事,當然還有土文名字。

 

究竟我需不需要一個外文名字?小時候受美式教育,上英文課取個英文名字好像理所當然,這個習慣延續到大學,Halil bey在讓我們挑選土文名字時我搶得更快,就是要挑個和英文名字很像的發音。堅持兩個名字要類似,現在想想,在某種意義上已經表示我認為這個名字可以/足夠代表我,成為賴宛琳的另一個符號。

 

Lydia, Leyla, 宛琳  一個人身上有這麼多符號會不會很奇怪、很多餘?

 

有些人把取英文名字視為臣服英美強勢文化的表現,所以我看到越來越多人拋棄過去的英文名,改用中文羅馬拼音。我覺得我不是那樣的人,談什麼臣服太沉重,但是當出國機會增多,認識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的時候,越覺得,一個英文名字,反而讓我在自我介紹時更顯得綁手綁腳。「你住在美國/土耳其(地點不同視我用哪個名字)嗎?」「我來自台灣。」「這是你的本名嗎?」「不是。」「那為什麼要取一個美國/土耳其名字?」「因為...我們小時候會上英文課...老師叫我們取。」「那你的本名是什麼?」「wanlin, w-a-n, l-i-n」

 

然後如果對方真的想跟你交朋友,他會很認真地發音,一字一字仔細記著,即便不是那麼準確,即便他可能無法馬上記起來,但是下回當聽到他用很爛的發音叫你wanlin時,很奇怪,就是比Lydia更感到親切和舒服,於是我開始思考外文名字的必要性。

 

我想起土耳其小朋友要我在黑板上寫下我的中文名字,然後他們在台下依樣畫葫蘆抄下來,輪流拿著跟我合照,或許他們一輩子也不會知道正確發音,甚至是名字的意義(土耳其人很愛問你名字的意思),可是他們會知道他們曾經有個來自台灣的朋友,她的名字叫宛(wan)琳(lin)。如果我使用Lydia或Leyla,這一切美好的文化交流,會不會因此無法發生?更別提漢字可是這個世界上最繁複、詳細、美麗(當然也很困難)的字體。

 

扯遠了,當初使用Lydia Lai走天下,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網路世界讓我沒有安全感,在這個大數據和大搜尋時代底下,總覺得一個菜市場英文名比起中文更不容易被人肉到,光是現在我在FB搜尋欄打上Lydia Lai,台灣就有上百個同名女生,我也多了一層保護膜。

 

然而隨著FB已經從虛擬逐漸變成現實人際關係網絡一部分,使用英文化名(其實也不到化名這麼嚴肅)到底是否還有其必要性?再者,Lydia這名字從國小跟著我到現在,一下要拋棄也覺得捨不得,Lydia這名字也很好聽,念起來很優雅(自我感覺超良好)

 

總之,這是一個最近關於名字的煩惱。

 

(本文僅代表作者之意見與立場)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商業用途嚴禁轉載※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話說蔥油餅
蔥是種奇妙的東西,味道微辛,煮過後會轉為齒頰留香的甜味。不過由於味道欠缺層次,通常僅用來提味,不起眼到甚至上不了大雅之堂。但是在廚師眼中,…
2014年8月──數字看台灣
高雄氣爆 30死310傷 7月31日晚上9點左右,高雄前鎮區民眾報案疑似瓦斯洩漏,消防隊員與環保署分別派員前往,研判為可燃氣體外洩,…
七夕 品味愛情片
「問世間情為何物?」在現代社會裡,愛情已經是人生重大課題,不同類型、不同主題的電影也總是要加上一點愛情的元素來增添可看性。…
全球掃房潮再破紀錄 中國買家最愛紐約
中國富豪的購房熱情正在推動全世界的資產價值。據《富比士》(Forbes)雜誌報導,2015年中國買家在西方大城市的房屋購買量再次打破紀錄,…
與學齡前孩子的旅行
旅行對於歐洲人來說,就像是生活的一部分。在英國碰到的歐洲朋友,即使家中有小嬰兒也要去旅行;他們的旅行並非景點式的趕場觀光,更貼切地說是渡假…
個體戶小攤
最近上市場找食材,不景氣的感受很深。除了原本的小販外,現在還多了很多新臉孔,姑且借用對岸用語,稱其為個體戶吧。個體戶多半有個特色,形單影隻…
賴仲由把農場變成藝術品
約好了拜訪「劍門生態農場」主人賴仲由,車子行駛在省道1號公路上,熙攘的車潮勾勒著現代人忙碌的生活節奏。在追趕的車陣中退出,…
聽雨
夜深了,窗外的雨聲依舊淅淅瀝瀝,不間斷地整天下著,以至於我這不太靈敏的鼻子都能聞出那雨的味道。喜歡雨更喜歡聽雨,雨聲能讓人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