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經常點一個連結的網址,然後螢幕出現「這個連結已不復存在」或是「訊息錯誤」?對於需要搜尋相關資料的人,這顯然成為一項惱人的困擾。
每年約有10%連結不見
奧德達美利安大學(Old Dominion University)的兩位電腦科學家漢妮‧莎拉‧奧登(Hany Salah Eldeen)和麥可‧尼爾遜(Michael L Nelson)2013年9月發表一篇題為〈為甚麼很多分享在網路社群媒體的資源已不復見?〉的研究,該文特別以6個曾在推特(Twitter)上引起熱議的事件為研究對象,包括H1N1病毒的爆發、麥可‧傑克森之死、伊朗選舉與抗議、歐巴馬的諾貝爾和平獎、埃及革命及敘利亞暴動。
兩位電腦科學家分析連接到這些推特的發文,然後檢驗這些網路資源是否還可以連接得上、或是否被數位存檔、還是已不復存在。他們有個驚人發現:平均在事件發生一年後,有11%的連結來源消失了,只有20%被存檔保管,兩年半之後,約有27%遺失,41%被存檔。
這只是初步研究,研究數據顯示,每年大約有10%的訊息來源不見了,相當於每天有0.02%的訊息遺失。
雖然這兩位電腦科學家仍試圖利用技術重現這些消失的網頁,不過,只有40%的機率可以重建,最多也只能恢復70%的原始內容。
「活生生的現代歷史」解體
對於需要利用大量社交媒體的資源以進行行銷與研究分析的公司而言,這個現象影響重大。
很多連接到社群媒體的相關來源都正在消失,其中還包括數百萬人每日生活經驗的影音資料與更新。兩位電腦科學家的研究並無法阻止這種「活生生的現代歷史」的解體。
對於研究者而言,網路是一項無止盡的寶藏,雖然很多思想創意都是以複製、剪貼方式而流傳,然而,照目前這種情勢發展,不到三十年後,很多原始來源與科技平台不僅無法找到,而且是根本不復存在。
事實上,從網路上尋找十七世紀的主要思想比尋找近五十年的容易,因為圖書館裡的很多舊資料都已逐步被數位化,網路搜尋容易。但是,相反的,很多近年的關鍵數位資料已變成支離破碎的存在,包括語詞文字的起源、政治辯論的思考,甚至革命等,不是被鎖起來,就是在幾年後消失。
這種隨興的、不切實際的交流對於分享現代最重要的問題是最完美不過,但這同時產生了以前沒有的歷史問題。
保存資料將成棘手問題
身為一個歷史學家或社會學研究者,必須知道那個時代的人們在談些甚麼,因為這些分享與辯論正是珍貴的點滴。所以,不僅日記、書信是重要的史料,電子郵件及社群媒體也成為重要的史料來源。研究21世紀的歷史學家們將發現,他們研究的成功與否,將大部分取決於是否擁有這些大量的現代社會歷史資料。
美國國會圖書館在2010年公布,將進行保存推特資料的計畫,也是因為看到了它的歷史價值。推特的法律顧問亞力士‧麥克基立偉(Alex MacGillivray)說:「光想到我們可以從這些資料了解到人類以及周圍的世界,就讓我感到十分驚奇了。」
如何保存資料卻是很棘手的問題,因為這些資料的性質和以往不同,大多關係到私人利益、個人隱私及頻繁更新的問題。
從歷史層面來看,如此快速轉變的歷史資料面貌是前所未見的。不僅未來的研究者將倍加辛苦,現今的使用者也必須更具有資料保存與運用的概念,否則歷史將成為指縫的流沙,一點一點地流失。抑或許,我們應該重新思考「歷史」的概念,不要太看重這些資料來源的轉換與更新,因為我們沒法跟上其速度,能掌握的只有「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