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凱族阿禮部落 台24線盡頭的神祕部落

阿禮崩壁讓人怵目驚心。
曾允盈
第151期
曾允盈
八八風災後霧台公路柔腸寸斷,阿禮部落已成空城的傳言,讓這座荒山蒙上神祕面紗。來到台24線公路的最後一個部落,趁著太陽未下山,趕緊前往頭目的家。頭目的家是魯凱族的傳統建築,石板屋會呼吸,因為都用石板、石頭堆疊,和屋外的空氣相互流通……

一路向南,先從屏東縣三地門進入霧台鄉,在林間顛簸蜿蜒了一個多小時之後,經過伊拉部落、神山部落再到吉露,終於來到井步山下。從井步山往高處深入雲霧之後,才能抵達這一座古老的部落──阿禮。

遙遠的距離,讓人對遺世獨立的生存地充滿好奇。八八風災後霧台公路柔腸寸斷,部落已成空城的傳言,讓這座荒山蒙上神祕面紗。

魯凱族阿禮部落大頭目的家屋。

 

穌木古是阿禮部落唯一的民宿。

 

 

前往阿禮部落路程讓人驚心動魄。

 

崩壁連天 遺世獨立

從屏東霧台蜿蜒入山,我們已經暈頭轉向,抵達井步山下,只想趕緊下車透氣。阿禮部落族人包泰德與客家妻子古秀慧早已經在吉露崩壁前等待,成為我們兩天一夜的嚮導。

放眼望去,連天的吉露崩壁映入眼簾,大自然的力量懾人心魄。眼前僅有一條窄仄的石頭路,包泰德和古秀慧卻甘之如飴。「日據時代都是用走的,以前的生活就是這樣。」回想2009年八八風災發生後的三個月,阿禮部落連外道路終於搶通,但是路況十分危險,崩壁到阿禮部落約6公里的路程,必須通過十多個髮夾彎,步行一個半小時才能進入部落。

坐在包泰德小貨車的後座,穿過一側是崩壁、另一側是懸崖的連外道路,我們無不驚愕屏息。阿禮部落唯一一條連外道路如此難行,族人往來自在,對外地人而言是場意外的挑戰。崩壁在雨季時有落石坍方,懸崖甚至可見風災時滑落的部屋,然而一路上蜿蜒窒礙的,又豈是這條唯一的道路,更是部落面對未來的掙扎。

抵達海拔1,200公尺,位於井步山山腰的阿禮部落,就像到了另一個世界。

 

如今幾乎成空城的阿禮部落。

 

坐在蘇木古民宿外被自然環抱,身心舒暢。

 

雲霧飄入屋內

抵達阿禮部落才傍晚4點,山裡已煙霧繚繞,有如置身雲端。

包泰德和谷秀慧經營的穌木古民宿,是這條台24線公路的最後一個部落的最後一戶人家,也是兩人接待旅人的地方。民宿建築簡單質樸,用石板屋設計包覆,魯凱特色一覽無遺;兩間房都是木質地板通鋪,最多共只能容納10人。打開民宿房門,就能遠眺群山,看著雲霧飄入屋內,是從未有過的體驗。

擱下行李,包泰德夫婦和我們聊著天,以霧為被,以山為枕。他們知無不言,從阿禮的生態環境,聊到部落的去從。

 

漆上百合的天線接收器。百合花是魯凱族重要的象徵物,代表純潔。

 

古秀慧用木槌製作皮雕,為部落的生存做了許多努力。


 

會呼吸的石板

趁著太陽未下山,我們趕緊前往頭目的家。頭目的家是魯凱族的傳統建築,石板屋會呼吸,因為都用石板、石頭堆疊,和屋外的空氣相互流通。當家頭目家屋基座已有300年,建物有150年。這位頭目家族的後裔,小心翼翼踏上會呼吸的石板,訴說部落千年的故事。

 

古秀慧料理的家常菜。

 

屋內存放許多古陶壺,壺口總有缺口。因為早期族人遠離,為了日後相認,就從家族的陶壺口,取走一小塊陶片,陶片成為家族的信物,和原鄉的記憶。也因為沒有文字,都是用圖騰表述歷史,用口述代代傳承,屋裡的每個物件都饒富意義。從家屋外的祖靈柱,以及高地落差的台階設計,都是傳統魯凱族階級制度的象徵。

 

包泰德一路解說,帶領我們走進部落古道。

 

Sasada古道僅容一人,不能並排而行。

 

從上部落遠眺已天崩地裂的下部落。

 

包泰德、古秀慧夫婦堅持在阿禮部落生活。

 

沒有收訊的原始生活

入夜之後,阿禮部落靜謐漆黑,整座部落如今只剩三個人居住。

八八風災前有43位族人,風災之後,後蓋的下部落滿目瘡痍,面臨遷村的命運,當時只剩下四戶共五位族人堅持留在原部落。長治鄉百合永久屋建好後,大部分族人以一屋換一屋的方式入住,與同為魯凱的吉露、佳暮、霧台,和部分的排灣族達來、德文部落同住百合,偶爾才回到山上老家,探視過往的家屋。

部落景物依舊,人事已非,唯有穌木古民宿點亮了一盞燈。吃過古秀慧的家常菜後,她一面手工皮雕製作書夾、書套,一面聊起部落事。為甚麼堅持留下來?這位客家媳婦非常務實,直探生活的本來樣貌:「大家會用很浪漫的角度看待我們,想知道有沒有甚麼浪漫的理想、偉大的故事,但最後我們留下來就是柴米油鹽,沒有別的。」屏除看待他者容易陷入的眼光,生活其實不需太浪漫,也不需過分悲情。

當天晚上,好像已經聊完古今的阿禮事了,看看手錶竟才不到九點,沒有干擾的生活,只有簡單的蟲鳴鳥叫。生活分享中,我們看見自足的快樂,也聽見無奈的聲音。

「我們努力在這裡生活,不就是文化嗎?」

隔日,吃完早餐,包泰德帶領我們走Sasada古道。Sasada古道是阿禮部落聯絡上部落和下部落的要道,由族人以人工方式,貼著山壁而建,狹窄難走,僅容一人通過。包泰德沿途解說各種植物的特性,植物與部落文化的關係,信手拈來。

阿禮部落近幾年備受注目,許多人對這座地緣遙遠,甚至曾被文獻遺忘的深山部落感到好奇。民國六十餘年台24線開通至阿禮後,部落才開始較頻繁與外界接觸。許多人想前往一探究竟,尤其在八八水災之後,重建的阿禮部落希望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眼前。於是阿禮最原始的自然生態被關注,吸引賞鳥、賞蝶的旅人前來。

阿禮部落的地緣困境,其實是原住民各部落的問題。最原始的居住地大都安全,但是隨著人口增加、部落擴張,族人開始擴建居住地到附近不安全的地區,災害時就容易受創。阿禮部落原始建造的上部落幾近完好,後擴建的下部落已然崩毀。

外界對待原民部落,總會有既定的印象,希望部落有想像中的樣貌,所以時常將文化化為圖騰或展演。但是古秀慧告訴我們:「我們努力在這裡生活,不就是文化嗎?」這句話讓我難忘,也不斷回應著自己幾年來看待部落的眼光。

古秀慧曾積極希望族人能回鄉重建,但現實的生存卻是很大的問題。如今部落僅存三人,究竟該何去何從,夫妻倆無奈著。然而走在包泰德和古秀慧身後,總覺得族人就是部落最美的風景。走一趟阿禮部落,她的沉靜她的寂寥,讓我印象深刻。而透過族人的眼光,你會看見不同的阿禮。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appWorks幫這個世界創造價值
走進位於信義區黃金地段基隆路上的辦公大樓,約莫50坪大的辦公室,幾乎可說是沒有裝潢的水泥空間,中間就這樣擺了幾張桌子和電腦。不過,…
當創業遇上媽媽 加分還是減分?
2014年,聯合國將每年11月19日訂為「女性企業家日」(Women’s Entrepreneurship Day),…
牛津博士變身有機菜農 張駿極打造電子厚生市集
為了吃得安心,為了下一代健康,你願意做到甚麼程度?厚生市集創辦人張駿極選擇辭去穩定高薪的科技業,投入農業領域,打造小農生鮮食品交易平台。…
叔孫通得君行道 奠立「漢家儒宗」
自古至今,能夠被主上重用,「得君行道」者,實不多見,漢朝的叔孫通顯然是一個成功的先例。山東齊魯學派的儒家學說「漢化」為漢朝立朝之根本大禮,…
《看》雜誌FB讚文分享
記住別人的好,修的是自己的德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會犯同樣的毛病,就是別人對我們有十個好,有一個不好,前面的十個好就被我們全部抹殺。…
新總統要領導各黨和全民反貪腐
這次台灣總統大選的三天前,幾家報紙的頭版出現由某位過去極重要的官員具名之全版廣告,說要向民進黨的黑金複合體宣戰;…
魚戲
喜歡釣魚,卻從未釣過一條魚…… 小時候,由於父親喜歡釣魚,每每望著父親手中的釣竿、特製背心裡面的魚具以及手中提的箱子,…
「傀儡」的由來和傳說
說起「傀儡」這個詞,現代人馬上會想到木偶或受到別人控制的人。在中國古代,傀儡的名字叫「倡者」,本意是會唱歌跳舞的人。偃師是最早造出「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