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014)縣市長選完後,所有的政治人物在驚訝之餘,都認知到一個新的政治狀態已經來臨。雖然對於這個新的狀態是如何形成的,大家應該是眾說紛紜,沒有定見。但應該所有的人都明白這跟網路的發展與網路世代的崛起有密切的關係。
網路是特殊的媒體
作為一種媒體,網路跟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不容易受到政府的控制。
傳統的電視與廣播市場,由於頻道的限制或者政策上刻意的管制,往往具有一定的獨占性。獨占的必然結果就是排除競爭者,保護既得利益者。正因為這樣的特性,傳統的電視與廣播頻道容易成為當權者的宣傳工具。而當權者會利用這些媒體來影響人們的價值觀與政治參與。
網路的特性則大相逕庭。由於政府或者任何私人企業都很難嚴密控制網路上的訊息傳遞,使得網路上的言論市場難以具有獨占性。相反地,網路遠比傳統的媒體更具反叛性,對政治不滿的人容易在網路上集結與動員,形成對當權者的挑戰。
猷記得義大利的「五星運動」
2013年歐洲政壇上的大事之一,就是透過網路崛起的「五星運動」(Five Star Movement,簡稱M5S)黨在2013年義大利國會選舉取得大勝,在得票率上奪冠。
義大利前諧星貝柏.葛里洛(Beppe Grillo)發起的「五星運動」從部落格起家,主要利用網路科技在虛擬世界傳遞訊息,集結政治動員的力量。
這個新興政黨的崛起,是一個傳奇的過程:領導人貝柏.葛里洛原是一名喜劇演員,他從2005年起在部落格撰文批評時政。由於言語犀利且道出義大利人心聲,他的部落格受到極大的歡迎,曾登上《泰晤士報》2008年部落格排行榜榜首。2008年貝柏.葛里洛號召民眾上街頭,陸續在不同城市共吸引200萬人參與,掀起風潮。貝柏.葛里洛把這股民氣轉化為政治力量,發起「五星運動」,在左右夾攻下取得北義巴瑪(Parma)市長寶座,隨後又在西西里島區長選舉成為最大黨。最終在2013年成為國會最大黨。
網路重塑政治板塊
儘管大家直覺上認為網路的發展對於新興政治勢力的崛起有關鍵性的影響,但實證上的證據卻少得可憐。Filipe Campante、Ruben Durante、與Francesco Sobbrio三位經濟學家利用寬頻網路(ADSL)在義大利鋪設的過程,來估計網路活動對於政治參與的影響,算是在這個議題上難得的實證研究。
由於義大利各地區鋪設寬頻網路的時程不同,涵蓋的面積大小也不同,這給了研究者觀察到寬頻網路影響到地方選舉行為跟其他政治參與行為的機會。
他們發現寬頻網路的短期影響與長期影響不同。首先,在2008年M5S組黨以前,寬頻網路的普及降低了國會選舉的投票率,可是會鼓勵人們參與非選舉的政治活動,例如各類抗議活動以及各類公民投票。當M5S組黨後,寬頻網路卻增加了人們在國會選舉的投票率。
三位研究者對這個長短期差異的解釋是:網路的發展加速人們對傳統政治人物的厭倦,在新的選擇還未出現前,人們降低了投票意願。但是當新的政治勢力崛起,使得代表網路聲音的政治人物開始參選後,網路會激發人們的投票意願。在義大利,這個效果大到最終導致M5S在2013年的大勝。
這個震撼歐洲政壇的選舉結果,當時應該沒有引起多少台灣人的重視。現在重新回顧起來,讀者是否覺得M5S在2013年的大選和柯文哲在2014年的市長選舉有不少相似之處啊?
不同的媒體影響大不同
經濟學家過去也對傳統的電視與報紙進行過研究,估計它們對於投票行為的影響,基本上這些估計出來的效果跟網路產生的效果非常不同。
芝加哥大學的Matthew Gentzkow教授研究美國電視的發展,得到兩個主要的發現。第一,電視的普及排擠了傳統的報紙與廣播,使得後兩者的閱聽率下降。第二,由於報紙和廣播有比較多的新聞與公共事務的消息,而電視的娛樂性質較高,因此電視的排擠效果可能降低了人們對政治事務的關心,導致投票率下降。
另外兩位經濟學家Lisa George與Joel Waldfogel則將研究的焦點放在《紐約時報》的發展上。《紐約時報》作為第一份美國全國性的大報,在它的發展過程中排擠了地方性報紙的市場,導致後者訂閱率下降。由於相對於地方性報紙而言,《紐約時報》的消息多半是全國性的,缺乏地區性消息,作者認為這可能導致美國地方性選舉的投票率下降。
Stefano DellaVigna和Ethan Kaplan兩位美國經濟學家研究福斯新聞台(Fox News)對於共和黨得票率的影響。由於福斯新聞台在意識型態上比較偏右,而在政治立場上比較支持共和黨,所以該新聞台的發展可能會對共和黨有利。兩位作者的研究結果支持這樣的假設,因為他們發現從1996到2000年的總統選舉,福斯新聞台引入一個地區將會提高共和黨在該地區的投票率0.4到0.7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