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5月大選,原本「篤定」五五波的選情,結果卻跌破所有媒體、專家的眼鏡,保守黨出人意料地拿下過半的331席,得以拋棄同床異夢的自民黨而單獨組閣,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再度成功入主唐寧街10號。至於原本呼聲甚高的工黨,則是讓人意外地下跌了26席,只拿到232席。兩大黨的得票率分別是36.9%與30.5%,落差6.4個百分點,席次卻差了99席。
英國大選各黨席次與得票率一覽表
工黨蘇區踢鐵板 現行選制小黨吃大虧
當初為保守黨所嚴批、為工黨所拒的蘇格蘭民族黨,挾其蘇獨餘威,一舉拿下蘇格蘭區59席中的56席,超越前次的50席,大幅侵蝕了工黨上屆在蘇格蘭區擁有41席的基本盤。自由民主黨在保守黨大呼棄保的效應與違背承諾調漲學費的負面因素發酵下,席次並非如同預期地腰斬而已,而是減少86%,從56席掉到8席。
在這次大選中最嘔的要屬英國獨立黨。在單一小選區一票制的選制下,過於分散的選票讓獨立黨候選人在各選區無法獲得相對多數,以致淪為高票落敗的慘狀。500萬票的支持度雖讓其得票高居第三,但卻僅獲一席,相較於蘇格蘭民族黨以190萬票卻取得56席,獨立黨也只能捶胸頓足、徒呼負負。因此,單一選區比例制的呼聲在本次選後再度響起,各小黨期望除單一選區多數決外,再依政黨得票比例分配部分席次,藉以擺脫對大黨有利的當前選制,而能充分反映民意。
卡麥隆為何跌破媒體眼鏡?
事後諸葛地看,保守黨的勝出還是有脈絡可循。旅美評論家曹長青分析,選前英國主要民調全都說保守黨和工黨勢均力敵,有的甚至說將是英國有史以來最難預料的一場選舉。但選舉結果卻並非難解難分,而是涇渭分明,保守黨不僅大幅領先工黨,而且贏得了國會650席中超過半數的331席,成為國會多數黨,不用跟任何小黨結盟就可單獨組閣。而這個結果,是事先任何英國媒體都沒有預測到的。
英國媒體出了甚麼問題?曹長青認為,出了「左派偏袒症」,而且患病多年。據統計,在過去五次全國大選中,英國媒體就有四次對工黨得票率估計過高,加上這次就達五次,再次讓人們看到英國左翼媒體在強烈意識形態主導下的不公正報導。左傾帶來的政治偏見,使他們和現實脫節,下次誰還相信他們的所謂預測?
此外,五年前保守黨雖然贏得國會多數席位,卻未過半,只得跟自由民主黨組成聯合政府。卡麥隆出任總理後,推行小政府、減稅、削減福利、平衡預算等原本資本主義道路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曹長青認為,英國經濟的復甦發展,對歐洲經濟,對亞洲(包括中國),包括對美國,都具有重要意義。
對歐洲來說,英國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都是重要大國。卡麥隆選前承諾,連任後將在2017年就英國是否留在歐盟舉行公投。英國如離開歐盟,必將是歐洲的福星。柴契爾夫人擔任首相時(1979~1990年),就反對英國留在歐盟。她的名言是,「建立歐盟可能是當代最大的一個愚蠢舉動。」柴契爾和很多保守派為甚麼強烈反對歐盟?因為歐盟是左派烏托邦的產物。歐洲有四十多個國家,稅率不同、GDP不同,人均收入更不同,但卻硬要聯合成一個共產主義思維的「歐洲合眾國」烏托邦。
曹長青表示,另一個影響是對美國明年大選有潛在衝擊。卡麥隆的保守黨獲勝,英國保持右翼執政,德國已是保守派的梅克爾執政。下屆法國大選,也明顯可能是保守派捲土重來,因現在法國左派總統奧朗德的支持率已跌到12%,前總統薩科齊領導的保守派,已在法國地方選舉中獲得壓倒性勝利。
德國,英國、法國都是保守派執政,加上目前自由世界最優秀的領袖(在反共、反恐、自由經濟理念上最堅持原則的)加拿大保守派總理哈珀,再加上日本的自民黨(保守派)首相安倍晉三,使全球七大工業國家,除了左翼政府執政不穩定的義大利,就只剩下美國是左派執政。另外,澳洲也是保守派執政。在這種背景下,左派民主黨的希拉蕊想贏得美國大選,就會更加困難,因為全球的趨勢是走向市場經濟,而不是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