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的某處稻田,一群約莫三十歲左右、西裝筆挺的年輕人正在田野間忘情談笑,這樣奇特的畫面讓路人紛紛停下腳步好奇觀看。
這群宛如上班族的年輕農夫,是台中市青年農民聯誼會的成員。即便當時下著綿綿細雨,但每個人手中都拿著自家生產的農作品,還一邊自得其樂地拿起手機玩起自拍,氣氛歡樂。
近年台灣興起一股「青年從農」熱潮,從北到南,返鄉務農成為年輕人的人生新選擇。然而無論是否擁有長輩的資源,這些將要開啟第二人生的青年農民們,在技術、資金、土地、人脈等方面,幾乎都是從「零」開始。這和長期以來農業環境出現嚴重的世代斷層,缺乏完整的產業傳承有關。有志從農的台灣青年,即使懷抱滿腔熱血,卻只能單打獨鬥,甚至必須面對被邊緣化的現實。
2013年開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透過各縣市農會協助,在當地成立青年農民交流輔導平台,目前全台已有15個縣市相繼設立。只要是實際營農,18至45歲的農民皆可加入,目的是營造青年農民交流互助的合作環境。在政府推動之下,台中市農會所成立青年農民聯誼會,目前擁有最為完整的組織及健全的輔導架構。
從單兵作戰到團體行動,青年農民加入聯誼會究竟能改變甚麼?
聯誼會本身又能提供青年農民哪些資源,以協助青年農民在農業領域發揮戰鬥力?
看似在聚會交誼,但在過程中夥伴間彼此互相打氣,青年農民聯誼會無形中成為大家放鬆的小天地。李唐峰攝影
三大特色 打造青農組織力
1. 心靈支持
台中青年農民聯誼會東區區長林佳幟表示,自己雖然是農三代,對農業領域不陌生,只是目前台灣實際從農的年輕人實在太少,「對我們來說做農是很孤單、很無聊的,因為環境太封閉。」同樣身為農三代的顏明賢也認為,平時農務相當繁忙,每天面對作物,很難有時間和外界接觸,遑論交到朋友,直到加入青年農民聯誼會,才發現有這麼多志同道合的人和自己一樣,正為了農業努力,「跟長輩不太聊得來,但跟這一群青年農民一起,彼此頻率相同,就不覺得孤單。」
雖然看似在聚會交誼,但在過程中夥伴間彼此互相打氣,聯誼會無形中成為大家放鬆的小天地。不少青年農民坦言,從農時遇到的挑戰很多,在身負高額貸款的壓力下,還得面對前輩、親友的觀念衝突,若非加入聯誼會有朋友陪伴,實在撐不下去。
2. 資訊共享
以往老農之間即使同屬一個產銷班,但彼此間存在利益競爭關係,不輕易分享資源和人脈;加上年紀和觀念差異甚大,大部分青年農民在產銷班不容易獲得支援,甚至有被排擠的現象。台中市青年農民聯誼會顧問賴明岐表示,當初聯誼會成立時,就確立組織內部不會區分菜鳥或老鳥,「以前農業會斷層,就是老一輩會擺威嚴,就算懂也不見得會教你,甚至不會認同你的方法,大家都覺得自己最厲害,所以很難合作。」
相反地,在聯誼會裡不區分年資多寡,大家一視同仁。藉由FB社團、LINE等通訊軟體即時溝通互動,加上年輕人不會「藏私」、勇於改變,對於農事討論相當開放,更不怕別人學走。賴明岐指出:「很多農業資訊和資源,以現況而言很難馬上讓每個農民知道,就連農會都不見得會接觸到所有農民。但如果在團隊裡,只要有一人收到資訊,馬上就會丟上來。」
透明公開的資訊分享,帶動討論氣氛,促使大家勇於提出想法,久而久之會員間形成一個默契──最好的收穫,就是分享。
3. 經驗交流
由於會員自四面八方,在開放的交流環境中,許多問題幾乎都可以獲得解答。目前從事代耕的林瑞燿說:「在這邊可以把心靈放鬆,大膽提問,因為大家分屬不同產業,只要提出疑問都會獲得回應以及不同的思考模式,比起自己抱著腦袋在那想不出東西好很多!」更重要的是,這些意見都來自成員的實際經驗,比理論更為實用。
顏明賢則認為,成員願意花時間在LINE上彼此交流,是因為當大家互相分享經驗、技術交流後,不只是提升了自己的能力,還能提升整個產業。許多青年農民都表示,加入聯誼會後,學到的農業知識比在學校上課時更多、更豐富,省去不少花錢繳學費的冤枉路,也加深了從農的意願和信心。
除了技術交流,聯誼會在農民向外申請補助或競賽時,也提供強大的後盾。例如2015年行政院農委會舉辦的「草根大使」(國際農村青年交換訪問代表)選拔,台中市農會便特別籌立輔導小組,請有經驗的草根來分享選拔過程,針對報名參加的農民給予企劃和面試指導。結果三位第一次報名的會員全部順利當選,將前往韓國擔任草根大使。談及此,顧問賴明岐露出欣慰的表情:「可見團體的力量多大!」經此一役,許多原本觀望不敢報名的會員也躍躍欲試,準備參加下屆選拔。
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互相打氣、經驗交流,從農也很快樂。圖為台中青年農民聯誼會的四位草根大使林佳幟、賴明岐、張閔翔、胡志宏(左至右)。李唐峰攝影
眼見年輕人聚在一起共同為台灣農業奮鬥,台中市農會總幹事蔡政郎感到欣慰。李唐峰攝影
找回從農初衷 不再孤軍奮戰
目前種植無毒稻米的西區區長陳政毅表示,加入聯誼會讓他在從事農作上和父親的溝通更為順利。以往他勸父親減少農藥的使用時,父子兩人總會不歡而散。直到在聯誼會裡和許多理念相同的青年農民分享無毒種植的經驗和困難,「我回家把這些消息分享給爸爸,他就會覺得,原來真的有人這麼做,那我應該也可以,慢慢的就把農藥都減用。」
台中市青年農民聯誼會副會長張閔翔也分享自身經驗,起初回家種田時,一直不能接受長輩的傳統慣行農法,卻苦於缺乏專業經驗而無法改變生產方式。後來在聯誼會聽到夥伴們的分享、建議,學到不少專業知識,於是持續和父親溝通,提供各種來自聯誼會的資訊,最後父親終於願意讓他嘗試用自己的方式管理麥田。
年輕人願意回鄉務農,多半有理念、有想法,但礙於現實,有太多的煩惱等著解決,因此常會覺得孤單寂寞,甚至想要放棄。顏明賢認為,年輕人回來務農,不只是錢的問題,「當然要有錢賺才能生活,但如果失去了務農的初衷時,這就是一條很艱苦、不好走的路。但有這群人在一起,我們可以很快樂做下去。」
台中市農會總幹事蔡政郎眼見年輕人聚在一起共同為台灣農業奮鬥,感到非常欣慰:「這一群人在這個組織找到共同的朋友以及情感的寄託,會覺得還有這麼多人跟我一樣這麼傻,台語說『憨膽』,從農還是需要一點勇氣。」青年農民聯誼會正好給了他們勇氣。
因為有夥伴的聲援,這群年輕農民更能堅守自己的農業理念,不區分產業、資歷、技術或經驗,一同為產業奮鬥。
顏明賢感性地說:「在這裡,大家把技術觀念散播出去,自己有受到幫助。改天當我們有能力了,也會分享自己的專長、協助需要的人,一直把愛傳下去,這就是青年農民聯誼會給我的感覺。」
從2013年底成立至今,台中市青年農民聯誼會即將滿兩年,目前正式列名的會員有172人,FB社團人數約400人,成長相當迅速,組織架構也愈來越完整而全面。總幹事蔡政郎表示:「當初在成立的時候,不只希望技術交流層面,還希望可以透過這個組織發展出新的操作模式。」
台中市農業局長王俊雄也認為,「團隊經營」應該是未來農民發展的方式之一,因為消費者的喜好多元,如果農民之間能夠互相結盟合作,將各自的產品整合起來,對往後的品牌發展和通路推廣會更有幫助。
蔡政郎進一步說明:「目前整個世界的產業都發生轉變,農業也不例外,必須得跟著時代改變。早期跟農民互動很單純,就是教他技術,然後幫他賣到好價錢。現在不是,要給他很多心靈上的成長,很多的空間讓他自己去發展,所以現在的推廣模式也會慢慢演變。今天我們成立這個團隊,就是整合了很多層面。」
展售+大豆契作團隊 挑戰農業新可能
現階段台中市青年農民聯誼會除了核心幹部外,依地緣分為東、西、南、北四區,另設區長組織各地區青年農民,擔任傳遞消息、調查需求的角色。會長盧榮壹表示,每個月幹部都會固定開會,蒐集所有會員的意見,再彙整給台中市農會作為輔導參考。例如近年小農多走自產自銷模式,對於品牌行銷、包裝設計的需求較為急迫,此時台中市農會就會協助開班或轉介專家前來協助。
除依照地區區分,目前台中市青年農民聯誼會也另外分為兩個小組──「青農假日市集展售團隊」與「非基因改良大豆代耕團隊」,從不同方面嘗試挑戰農業的新可能。
台中市青年農民聯誼會推出「青農假日市集展售團隊」,直接面對消費者了解市場需求。李唐峰攝影
「非基因改良大豆代耕團隊」致力於打造非基改大豆契作模式,希望藉此改變農業消費環境。李唐峰攝影
「青農假日市集展售團隊」主要負責定期在台中金典酒店擺攤販售會員的農產品,藉此增加與消費者直接面對面的機會。團隊成員呂佩紋表示:「了解消費者想要甚麼,才知道如何去改變與提升。」
副會長張閔翔也透露之前自己一直想要嘗試做加工品,但主要種植小麥的他不知道要從哪裡下手。「很多時候沒有第一線去面對消費者,不知道有甚麼東西可以給他們。」後來在某次的擺攤活動上看到有人嘗試做乾燥花,於是他也將小麥製成乾燥花裝飾品,頗受好評。
「非基因改良大豆代耕團隊」則是今年剛成立的團隊,主要任務是協助非基因改良大豆的代耕工作,並配合台中市政府農業局提供台中市學齡兒童食用非該因改良大豆。表面上看起來是為了配合台中市政府的政策,但這其中更包含著這群青年農民對於農業未來的期待。
團長顏明賢解釋,目前非基改大豆的主要推廣方式是契約收購,以保障農民收入與收成品質。代耕團隊協助處理整地、播種、病蟲害防治、採收等田間工作,確保耕種過程健康、安全,透過控管生產端的方式,讓農作物不再成為食安問題的來源,還能保障農民的生計、解決基改問題,並鼓勵農民提供閒置農地做為契作使用,農地不再流失,也能解決二期稻作品質比第一期不良的狀況。
「社會在進步農業也要進步,但大豆轉作這部分還是很少人敢嘗試。當初要召集這個團,父親跟我說,你單純從事水稻代耕就好了,何必搞得這麼累。他這樣一說反而觸發我想這麼做的想法,因為不做新的嘗試,農業永遠都不會成長改變。」義無反顧的顏明賢深信,如果大豆種植計畫成功,未來將可以循此模式推廣到其他作物,讓農業環境成正向循環,優秀的人才與資源才會進來。
一群年輕人聚在一起,總有用不完的活力。訪談過程中,時常看見台中市青年農民聯誼會的成員們彼此信任,相處氛圍既像家人又像朋友,但談到農業問題時,馬上又你一言、我一語,言之有物地爭相發言。在互相扶持中培養的這股熱情正持續延燒,目前台中市農會正輔導青年農民以開拓共同品牌為目標持續努力,期待有一天能夠真正改變傳統農業環境。
「我們希望農業變更好!」這是台中市青年農民聯誼會的成員們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台灣農業彷彿也在這些新世代農民的身上,看到了全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