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眷村,窄窄的巷道上透進夏日的光線,徜徉在古今的時空縫隙中,老舊的紅磚牆與荒廢的日式建築所散發的氣息,融進了當地居民綿綿的話語,在歷史的洪流中,宛如一場夢。
以前,日本人在台灣建造眷村;日本人離開台灣後,國軍接收並提供給戰時的老官兵居住。屏東的共和新村與勝利新村都是日遺建築,有些眷舍還留有當年珍貴老舊的榻榻米,以及當時的警鈴與日曆。
共和新村日遺建築的內景。
桃園的馬祖新村的建築構造十分特殊,有別於其他眷村,它屬於二戰後國軍所建造,有天井般的設計與迷宮式的布局。結合當地文創藝術家共同打造眷村空間,並重新規劃改建後,讓眷村不再荒廢,附近還有保留舊時的幼稚園與新建的老電影展覽館,值得一看。
老官兵休息時,當徵詢其拍照意願,他們熱情地擺出動作,非常好客。
在遊歷高雄眷村文化館時,許多老兵、老將領坐在椅子上談論蔣中正時代的故事,總是對每一位遊覽的新面孔熱情地問候:「你打哪來的呀?」正好問到遊覽車載運過來的一群旅客,其中一位老年男子回答說:「我從北京來的。」相擁而泣之下,那些曾經在過往為敵、刀槍相對的時代記憶,剎那間在一陣熱絡的歡笑當中,宣告了歷史恩怨的落幕。
眷村文化留下了不同年齡層的回憶,除了老官兵外,還有從小在眷村長大的孩子。眷村小孩們昔日在此愉快地打著籃球,如今長大後遠居城市之中,在面臨拆除的壓力下,他們也紛紛為此而發聲。即使部分眷村已經強制不能住人、荒廢了,透過他們的行動,這片家園依然被殷殷地維護著。
勝利新村張其中將軍故居,如今已改建為簡餐咖啡屋。
在懷舊的氛圍下,大家開始重新思考眷村的價值。有人把眷村文化發揚光大,舉辦攝影展引起社會共鳴;或是將老眷舍改造成新的休閒場所、咖啡廳、簡餐店;也有人推動文化節與設置博物館,努力將眷村列為歷史遺產予以保留,傳承至後代。
眷村,是台灣獨特的資產,也是許多人不可抹滅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