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中的第二計「圍魏救趙」讀者可能比較陌生,但故事也很精采,指的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一場軍事戰役──桂陵之戰。
桂陵是今天的河南長垣,「桂陵之戰」發生在戰國時期,主角是大名鼎鼎的軍事專家孫臏,對兵學有興趣的人應該對他不陌生。其實,這個流傳後世的英雄人物生卒年不詳,孫臏也不是他的本名,只知道他是撰寫《孫子兵法》的孫武的後代。
孫臏畫像。維基百科
在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的形象裡,孫臏和龐涓的鬥智最常被著墨。孫臏和龐涓同樣是鬼谷子的學生,龐涓因為才能遠不及孫臏所以心懷妒嫉,他當上魏國大將軍之後,召孫臏到魏國,設下陰謀,對他施以「臏刑」,也就是砍斷他膝蓋以下的雙足,並以墨染刺他的面額,還將他關押起來,簡直慘無人道。後來一名齊國的使者暗中會見孫臏,偷偷將他救出來,偷渡到齊國為齊王效力。
「圍魏救趙」的故事就發生在龐涓還不知道孫臏到了齊國的時候。
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龐涓所在的魏國攻打趙國的首都邯鄲,趙國慌忙向齊國求救。此時孫臏獻出計策,認為直接派兵增援恐怕兩敗俱傷,因為魏軍攻打趙國,精兵銳卒勢必傾巢而出,國內就會只剩下老弱殘兵。他建議田忌「擊其虛處」,只要輕裝疾奔魏都大梁,占據險要,魏國被掐住了要處,必然會回兵自救。這就是聲東擊西、圍魏救趙的策略。
田忌立刻按照孫臏的布置進行,果然魏軍知道大梁被圍之後,慌忙回師。此時田忌將人馬埋伏在桂陵地面,魏軍回師途中就和齊軍碰上了。兩軍交戰了幾十回合,齊軍先是假裝戰敗而走,魏軍不敢窮追。龐涓來到之後發現齊軍戰敗前鋒卻沒有追上前,於是率兵匆匆追趕。
追行三十里後,突然看到前方齊軍擺出陣勢,龐涓一看,竟然是死對頭孫臏的陣法。他心想,田忌如何懂得擺此陣?莫非孫臏去了齊國?
此時田忌出聲,問龐涓認不認識這個陣法?龐涓說道:「我乃鬼谷子門徒,兵書陣法,安得不曉,你在何處竊取一二,轉來問我,豈不羞乎?」
「你既識此陣,能攻我此陣否?」龐涓被田忌激怒,於是催馬入陣。沒想到剛入陣中,看到八方旗色不停轉換,到底哪一個是生門,哪一個是死門根本認不出,龐涓總是殺不出去。正在汗流浹背之時,忽然看到四下吶喊,八方豎起旌旗,寫著「軍師孫」的字樣,龐涓這才大驚原來孫臏正在齊國,大嘆:「我中計矣!」龐涓最後落到在樹下自刎的下場,也不免讓人感嘆,實在是妒嫉心害了自己。
桂陵之戰雖然沒有擊潰魏軍主力,齊國也沒有正式進攻魏國首都大梁,但確實解了趙國的燃眉之急。
「圍魏救趙」原文:「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意思是與其正面攻打強大集中的敵人,不如退到敵人虛弱的後方攻其不備。孫臏不與龐涓正面衝突,選擇智取,最後更兩次擊敗魏國,幫助齊國成就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