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官方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畫的驅動下,中國各銀行今年前三個月新發放的貸款總額激增到4.58萬億元,是去年同期放貸額度的244.36%。但是,近日中國國家審計署發布關於刺激計畫的審計報告稱,發現部分企業有票據違規行為,導致銀行存貸規模被誇大。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審計署5月18日發布報告指出,由於一些基層銀行審核把關不嚴,一些企業利用虛假合同和發票辦理票據貼現,部分貼現資金被存入銀行謀取利差,未注入實體經濟中。報告中沒有披露其發現違規票據的金額,但報告稱,這虛增了銀行存貸規模,加大了銀行系統性風險。
北京國海證券分析師馮偉對《亞洲時報》說,一季度新增貸款中,有41%屬於中長期貸款,而票據融資占到三分之一,這個比例過高,有問題。他說,一些公司會把通過利率極低的票據融資借來的貸款存進銀行,換取更高的利息,或者拿去炒股。許多投資者認為,今年上證綜合指數的飆升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因為貸款資金流入了股市。
第一季度中國經濟的增幅也從側面證實了貸款金額並沒有完全注入實體經濟的問題。中國社科院一位研究人員指出,如果第一季度的4.58萬億元都花出去了的話,中國經濟現在應該已經接近過熱;但實際情況是,第一季度中國經濟的增幅只有6.1%,比上個季度的6.4%還要低。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資深研究員帕提斯(Michael Pettis)為《華爾街日報》撰文時表示,面對中國內需低迷的困境,現行的貸款政策難辭其咎。他說,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銀行業積累了不少壞帳。在過去十年的時間裡,銀行監管機構採取了兩項主要措施,一是使用中國政府資源向銀行注入資金,二是將存款利率設定到大大低於貸款利率的水平。為了確保銀行的高利潤,存貸款之間的息差超過了市場自行決定時應有的水平。這從兩個方面打擊了消費:政府向銀行注資,實質上是用納稅人的錢支付預期損失,監管部門從老百姓的收入中拿走了原本可以進行消費的大部分資金。而壓低企業貸款利率,和將存款利率壓得更低,負作用更大,因為中國大多數儲蓄都是銀行存款,儲蓄收益是家庭總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儲戶被迫接受低得可憐的儲蓄回報率,減少了家庭的收入,因而減少家庭支出。
在當前經濟刺激政策下,銀行以極低的利率向資本密集型製造業大規模發放貸款──迫使國內生產快速成長,這加劇了產能過剩的問題,只有通過國內消費才可以解決。但是,現行的貸款政策卻恰恰阻礙了消費成長。
帕提斯最後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任何限制中國消費成長的措施都必然會限制中國經濟的成長。新增貸款的爆炸式成長就可能會如此,為了換取暫時的反彈而鼓勵新一輪大規模資本的不當配置,中國可能會讓自己陷入多年的低速經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