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有一批香港師傅受邀到台為原木家具製作螺鈿工藝,增添華貴風采。此後,他們根留新竹,為台灣培育出許多螺鈿師傅,張茂森與弟弟張茂欽是第一批徒弟;中式家具沒落後,他們又自行開發出祕技「掐絲螺鈿」──以2厘米寬的貝殼鑲條為界,嵌入閃亮亮的螺片,讓人驚嘆不已。
▲新竹「周益記」家族收藏的酸枝雕花嵌螺鈿雲石太師椅。台灣周益記文化遺產永續發展協會提供。周友達攝影
「厚螺鈿」刻畫人物花草 栩栩如生
張茂森出生於1942年,13歲開始學習木雕,20歲學習螺鈿,迄今超過一甲子。台灣螺鈿家具的製作與1954年前後來台的香港師傅有極大關係;而他們的技法與日、韓以貼為主的「薄螺鈿」不同,是工法繁複的「厚螺鈿」。
▲張茂欽在葫蘆上鑲嵌螺鈿,人物表情相當細膩。新竹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製作「厚螺鈿」,由師傅先在紙上構圖,將花鳥、人物剪下貼在螺貝上,並切割下所需圖樣;再將大大小小上百個細小的螺片在木頭上組合、黏貼,拿筆做記號;之後取下螺片,依照記號以木工器具在木材上,細細挖出數厘米深的凹槽,以便安裝螺片;其後尚有灑粉、磨光等收尾工作,費時耗工但栩栩如生,令人愛不釋手。
▲張茂森2014年創作〈招財進寶〉螺鈿作品,及其細部。謝平平攝影
螺鈿一般安嵌在上等木材中,如花梨木、紫檀、酸枝木等,所費不貲。《紅樓夢》中描寫王府裡多的是螺鈿工藝,如大觀園中藕香榭柱上的對聯、襲人放置零碎銀子的地方等。張茂森還記得,當時學徒每日薪資2塊錢,而一只螺鈿盒子就要價數百元,因此螺鈿家具也是身分的代表。
▲張茂森手中的工具即是鋼鋸。新竹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難中之難「開鋼絲」
繁複的步驟中,哪一步最難?張茂森認為是「開鋼絲」。在螺貝上下切割的工具「鋼鋸」外形如一張弓,藤竹彎為半月形,弦則是鋼絲。看似簡單的工具,家具工廠內的木雕師傅研究數月,始終不得其法。
看著其他工廠不斷製作出高價的螺鈿家具,張茂森就職的工廠老闆特聘香港師傅前來教學,才成功製作出鋼鋸。而20歲的張茂森也在此時開始學習螺鈿技法,「有耐心、有興趣的人,比較學得下去。」他買來郎世寧的繪圖作為參考,「我們沒學過素描,畫手只能參考自己的手,再參考圖畫作品改善。」
▲張茂森、張茂欽兄弟以景泰藍為範本,研究出「掐絲螺鈿」技法。謝平平攝影
受「景泰藍」啟發的「掐絲螺鈿」
從駐防美軍到日本開放免關稅實木家具進口,台灣螺鈿家具興盛期約30年,新竹螺鈿師傅最多曾有將近百名。1990年後,台灣家具工廠陸續外移至中國大陸,張茂森兄弟於是自己做生意,「1993年前的五、六年吧,那時客戶該買的幾乎都買了。」生意雖然清淡,但受到琺瑯器「景泰藍」的啟發,張茂森開始研究起「掐絲螺鈿」。
琺瑯器製作與一般瓷器平面畫法不同,先以銅絲銲在金屬胎體上,略高於胎體,再注入不同顏色的釉料,燒製成形。張茂森先將螺貝切割為2厘米的螺片,再以不同顏色的螺片鑲嵌,「孔雀尾巴做了3層,玉蘭花就是做掐絲。」張茂森回顧第一個作品「掐絲螺鈿花瓶」,依然十分激動,但他也不得不承認,如今再難製作掐絲螺鈿作品,「心,無法那麼靜了。」
▲張茂森近年創作的螺鈿寶盒。張茂森提供
▲張茂森的腰帶頭,螺鈿鑲嵌在木頭上。王正宗攝影
隨著台灣日漸西化,中式家具消失在街頭巷尾中,螺鈿工藝也沒落了,張茂森的工作室早已關閉,僅留牆上的螺鈿作品滿室生華。但他對螺鈿技藝的想念,從腰帶頭上也有螺鈿,就能看出一二。
▲張茂欽已投身其他行業。新竹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近期,有美術科系學生透過關係找到張茂森,希望學習螺鈿技藝,讓他相當驚喜。是否可能再啟螺鈿之風?可能在故宮看到螺鈿文創商品?種種都讓大家十分期待。
▲螺鈿材料:鮑魚、珠貝、珍珠貝、夜光螺等。王正宗攝影
螺鈿材料,原來是海產店美食?
不知道大家食用九孔後,是否被其閃亮亮的殼吸引,甚至想帶回家?是的,「螺鈿」作品使用的正是鮑魚、珠貝、大陸蚌、疊貝、紅嬌螺、珍珠貝、夜光螺等螺貝生物的殼。其中,珍珠貝閃光反射效果最好,夜光螺在夜光下會發亮,紅嬌螺有天然粉紅色,珠貝則色彩變化多。
但能作為螺鈿材料的「海產」尺寸都相當大,並非沿海捕撈或養殖。以鮑魚為例,餐廳供應的鮑魚約與手掌差不多大,但用來製作螺鈿的鮑魚外殼則與人臉一般大,加上許多國家限制螺貝類外殼出境,所以每位螺鈿師傅都會有自己的購買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