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次轉車後的尋訪,深入桃園和高雄的偏僻山區,終於找到一家家掌握全球市場的台灣「隱形冠軍」。這些中小企業擁有核心技術,經營自有品牌,在競爭中不斷證明自己。
默默無名其實行銷全球
1986年出版的《隱形冠軍:21世紀最被低估的競爭優勢》一書,是赫曼‧西蒙(Hermann Simon)十多年的研究調查。他以德國為例,指出員工500人以下、年營業額5,000歐元以下的中小企業占了99.7%,在德國創造70%就業機會,營收占所有企業43.2%,歐債風暴時還提升了1.6%的就業機會,是幫助德國度過難關的諾亞方舟。
德國雄厚的工業實力,來自頂尖的中小企業,他們的市場分額時常是世界第一或世界第二,幾乎獨霸世界。這些企業不是眾所皆知的世界500強,反而在國際市場上籍籍無名,鮮為人知,公司年銷售收入一般不超過10億美元。擁有核心技術或產品的中小企業,成為維繫德國財政的關鍵,對外貿易也歷久不衰。
隱形冠軍定義
市場地位:全球前三或該洲第一。可用營收、產品銷售數量判斷相對市占率。
全年營收:低於四十億美元。
知名度:對大眾的知名度低。
(摘自《隱形冠軍》)
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最新統計,2014年台灣中小企業共有1,353,049家,占全部企業的97.61%,就業人口則占全部企業的78.25%。中小企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也是產業轉型的解答之一。
台灣百萬餘家的中小企業,多數不上新聞也不打廣告,他們生產的並非終端的消費產品,而是關鍵性零組件或專業性產品,甚至是一級的農漁產業,因此很少被消費者認識。許多企業雖然規模不大,卻在特定的領域中名列世界前茅,可說是台灣的「隱形冠軍」。
「隱形冠軍」的成功之道是甚麼?西蒙提到,他們是一群堅定不移地走著自己認為正確道路的人,也許有許多做法和現代管理的教條格格不入,卻因為摸索出產業的經營法則,因而能在各個關鍵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不景氣下的最佳解答
同樣有占比九成以上的中小企業,德國經驗時常成為台灣的借鏡,最大差異則在出口外銷的比例。
德國出口比例98%來自中小企業,相較之下,根據台灣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4年底的統計,中小企業的出口額占台灣全部企業出口額的比例僅有14.62%,其中農、林、漁、牧業占了51.42%,製造業僅占14.83%。究其原因,台灣中小企業通常替大企業代工,大企業的出口值中應有一定比例由中小企業創造。
出口「連十一黑」是現階段台灣經濟的問題。2016年3月經濟部公布數據,台灣2月份的外銷訂單創2011年以來同月最低,年衰退7.43%,且是連續11個月負成長。經濟部統計處長林麗貞認為,最快5月才有機會轉正。
5月20日,台灣新任總統就任,出口數量有賴政府政策推波助瀾。然而中小企業絕佳的彈性和韌性,長年以來自己在市場找出路,創造獨特的產業鏈,才是台灣中小企業站上世界的主要原因。本期封面故事,就是要探訪這些「隱形冠軍」的蛛絲馬跡。
幾年前,長聲工業也曾如同隱形,現在則成為世界第二。憑藉瓦楞紙印刷設備站上世界舞台,董事長黃騰龍認為,台灣中小企業獲得社會和政府的關注遠遠不夠,大企業雖然拿到很多資源,卻在世界市場節節敗退,「中小企業需要一個平台分享策略,如何找到市場、如何推展,我們需要群聚效應。可惜現在中小企業處的媒合,一般業主很難感受到。」
全球篩選機最大供應商的精湛光學科技董事長吳俊男明白表示,台灣中小企業都是老闆自己走出一條路,彼此的模式可以提供參考,政府輔導的效益並不顯著。他強調,要能在「工業之母」的機械業成為世界級,技術絕對是關鍵。
台灣許多中小企業,早已從追趕者,變成被追趕的對象。
台灣素來被譽為「鰻魚王國」,日本頂級市場的鰻魚,約有35%進口自台灣,其中旺生企業就占了約20%。然而旺生董事長郭瓊英憂心忡忡,認為中國養殖業技術陸續提升,台灣亟需思考領先之道。
中小企業應被視作「中堅企業」,不僅是經濟意義,在心態、文化上,更代表中產階級的理念價值,他們對細節的堅持以及所展現出的勞資生命共同體的關係,值得政府正視與重視。
台灣需要甚麼產業?未來的成長動能何在?台灣中小企業中的隱形冠軍,為我們提供了解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