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營的成功,關鍵性的要素在於──征服人心,而征服人心的工具,首先就是信用。仔細觀察周圍的成功或失敗者,「信用」是他們最鮮明的差異。因為信用的原理,存在於人們心中。
在iPhone 7全球開賣前,蘋果公司9月16日宣布,沒有事前預約iPhone 7的用戶,直接到店購買將可能買不到現貨。首賣當天,以中國為例,廣州、深圳、北京、杭州、上海、濟南的果粉們瘋狂搶購,天貓旗艦店湧入千萬瀏覽量,短短幾日,電商平台「京東商城」的預約量就接近400萬。
若說這是因為中國人有錢,似乎說不通,因為美國、歐洲市場一樣熱烈。美國第二大電信商Sprint先前說,iPhone 7和7 Plus前三天的預購訂單較上一款成長375%;美國四大通信業者之一的T-Mobile首席執行長John Legere也發布多個推特文說,iPhone 7系列的預售火爆,上市前4天的訂單將近是iPhone 6同期銷售的4倍,是公司史上最出色的預售數據;歐洲最大手機零售商Carphone Warehouse說,今年想買iPhone 7的人比去年想買iPhone 6s的人多了70%。
iPhone 7將上市時,中國國內很多手機廠商都在微博中將自家產品和iPhone 7做了對比,結論也很一致,那就是在很多指標上,自己的手機都比iPhone 7更好,至少差不多。
但是,中國廠商在媒體上與蘋果比拚某些性能,某種程度就把自己放到了模仿甚至抄襲的角色上,這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現,更無法建立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信用。所以,很長時間以來,中國的手機只能在中低階市場中互相廝殺。
今日的手機,初級定位是耐用電子消費品,也是通訊設備,但更是一個人的「伙伴」,甚至比助手的功能還強大,時刻都需要帶著它。手機已經不完全是一個商品,而是具有了人文內涵。中國手機廠商將手機當作一般的商品來看待、只比較單一功能,只能說明自己的手機具備了某部分功能,例如:耐摔,但手機並不是鐵板,比較它的強硬度並不能論斷優劣。
從中國手機廠商在iPhone 7上市時的態度來看,與蘋果的差距大約還有一個時代。現在絕大部分產業都是產能過剩,很多產品的基本功能也相似,此時廠商比拚的是甚麼?
一、 滿足基本需求:
例如:一個人早上要到遠方上班,也許製造一輛代步的自行車賣給他,就解決了他的代步需求,這是最基本的商品屬性。這時幾乎沒有信用概念,誰生產的產品都沒關係,能代步就行,沒有自行車,用牛車也可以,注重的只是實用功能。
二、品質和信譽:
當今社會,幾乎甚麼都是過剩,生產自行車的廠商有無數家,如果廠商依然只限於滿足代步需求,距離關門也就不遠了。此時,在基本功能屬性之上,就要比較品質和信譽。
任何企業和個人的成功,都在於點滴的積累,積累的都是信用。日本、德國的商品,就是透過品質和信譽來建立產品以及企業與消費者間的信用,從而占據國際產業鏈上的地位。
三、文化內涵:
在品質和信譽之上,就是文化的比拚,這是企業競爭的最高內涵。
蘋果公司已故前執行長賈伯斯是個完美主義者,他認為,完美的品質沒有捷徑,要關注所有細節,最終要讓自己的產品永遠與眾不同,讓這些內容成為自己對消費者的承諾,並經由承諾建立遍及世界的信任。賈伯斯還認為,創新無極限,有限的只是人們的想像力,同時要在產品中植入美學元素、人文元素。所以,賈伯斯時代的蘋果公司,還有動物學家和人文學家擔任管理者。賈伯斯讓人們對蘋果產生這樣的印象,也就是蘋果打動消費者的不只是產品本身,而是這些產品代表的具體涵義。
如果蘋果只是生產一件耐用的電子消費品,那麼,其他廠商只要精益求精地把品質做好,經過一定時間的積累,追趕上來將相對容易。但是,當蘋果將創新的想像力、美學內涵、人文基因等植入產品後,就具備了另外的含義,既是藝術品、美學產品,也是活力和身分的象徵,後來者將很難追趕。
最終,蘋果是藉由品質、產品的內在文化、內涵等,建立了企業與消費者間的牢固橋梁。這種信用已經不侷限於有形的品質等內容,還包括創新、美學、文化等精神內涵,比德、日產品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很多窮學生就算借款也要購買蘋果手機,並不是因為品質,而是因為蘋果蘊含的特定文化。當用文化征服了別人的心靈時,這樣的企業將戰無不勝,就像今日的蘋果及iPhone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