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的首要目的之一,不外乎是「呈現真相」。但,「真相」是甚麼?容易取得嗎?
探討1:
韓劇《皮諾丘》的啟示
生動描繪電視新聞記者工作的韓劇《皮諾丘》,有這麼一個片段:一個90公斤重的大媽在短短兩個月內減肥了20公斤,某天在健身房中由於運動過度,導致心臟麻痺,送醫不治身亡。
這起事件,兩家電視新聞台YGN與MSC的記者們為了報導,來到健身房索取監視器錄影畫面,健身房不願提供,只願意讓記者們看一下。由男星李鐘碩飾演的YGN記者崔達布,偷偷用自己的手機錄下畫面;而說謊話或做違心事就會打嗝、由女星朴信惠飾演的MSC記者崔仁荷,則空手而歸。
對電視新聞來說,沒有畫面、沒有聲音,就等於沒有素材。拿到監視器畫面的崔達布自以為獲得獨家畫面,並根據健身房老闆猜測大媽如此辛勤減肥的原因,很可能是前夫離婚後再娶了一位身材姣好的女子、心有不滿所致。YGN將此新聞結合另外一則高中生運動過度致死的新聞做成專題,並採訪專家,告知民眾「過度愛美,可能威脅生命」。
沒有取得畫面的崔仁荷並未放棄追探原委,她來到大媽做媒炭搬運工的工作場合了解情況,並到醫院等待家屬,採訪到大媽的女兒。大媽女兒告訴崔仁荷,因為自己肝硬化到了末期,唯有靠移植才能活下去,有脂肪肝的媽媽為了將自己的肝移植給女兒,需要減肥30公斤,才會有如此過度激烈的運動。
競爭同一時段收視率的MSC,知道YGN取得監視器畫面但沒有採訪到家屬,刻意將播出時間往後移,等待YGN播出了錯誤的專題後,才播出大媽女兒的採訪,硬是賞了YGN一記大耳光。一個原本是感人肺腑的母愛情節,被描繪成了「為了喚回前夫、愛美而減肥」。自己也曾被錯誤新聞害了一生的崔達布,看到大媽女兒因為自己的錯誤報導而難過,只能不斷地向女兒致歉。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胡元輝,認為「三器新聞」常導致「去脈絡化」及「養成記者不查證的傾向」。葉俊宏攝影
探討2:
有圖、有畫面,真的就有真相?
網路上流傳這麼一句話:「有圖有真相。」這似乎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但《皮諾丘》這個片段卻明白告訴我們:一味地追求畫面,反而會失去探究真實的可能。
曾經在TVBS、民視、台視、中央社、公視等多個媒體服務過的中正大學傳播學系胡元輝教授,直指網路瀏覽器、行車紀錄器和街口監視器所組成的「三器新聞」,最大的缺陷就是「去脈絡化」以及「養成記者不查證的傾向」。
「我們看到的新聞影片都是一個片段,它只是一個段落,並沒有把前因後果放進去。你看到車禍那一瞬間的畫面,但真正會發生車禍的原因不一定在畫面裡。」當記者看著影片說故事的時候,可能是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卻不見得是個「真實」的故事。
被稱為「阿信主播」,總是身先士卒,宛如拚命三郎勤於追求真相的壹電視新聞部總編輯、製作人陳雅琳,同時也在中山、世新、文化等大學擔任教職。她如此描述了新聞界的生態變化:「現在有些記者都不太跑線了!甚至有些電視台有專門的人在網路搜尋比較有趣的畫面,把它弄出來。」
最早在TVBS擔任記者,主跑政府新聞的陳雅琳,回想台灣剛剛解嚴、從威權走向民主、經濟起飛的那個年代表示:「當時的記者對於路線的經營非常紮實,『獨家新聞』非常有力道。而現在真正去跑所謂『我們這個年代認為真正的新聞』的人就變少了。」
轉戰壹電視的陳雅琳認為,畫面素材只是輔助,重點是新聞的公共性必須做出來。葉俊宏攝影
探討3:
有正有負,如何看待「三器新聞」?
陳雅琳曾經播到一條令她難以置信的新聞:有一對男女朋友,男生開車載女友出去。開車開到一半突然想到當天是父親節,就想是不是應該回家陪爸爸。男生和女友說後,沒想到女友不願意,還是要他陪伴。男生就覺得很生氣,把車子停靠路邊後,把女生拉出車外,掉頭就把車開走。
「That's All!(全部就只是這樣!)」陳雅琳坦言播到這樣的新聞,讓她很想「翻桌」,最後她還跑去問記者:「這是新聞嗎?」
不過,陳雅琳認為科技進步所帶來的「三器」,仍然有其正面意義。她舉女童小燈泡的隨機殺童案為例,認為該起非常重大的社會案件,就需要監視器畫面了解歹徒是怎麼跟蹤、行動並隨機犯案的,對於還原現場有其正面作用。另外,「三器」也讓記者可以接觸更多小市民,很多對庶民的不公不義就是在這些來源中發現的。
胡元輝也指出,三器不全然是壞的。他舉今年7月美國明尼蘇達州一起「拿證件被誤認掏槍,黑人被警射4槍死亡」的案件為例,當時該黑人的女友在男友被槍擊中後馬上開啟手機直播,讓警員臨檢過程畫面傳遞出去。「這個影片加起來大概有幾百萬人觀看,事情很大。這是三器做為『公民見證』的功能。」
只不過,現在三器新聞氾濫地使用在不具公共性的「小新聞」上,已經導致了「三器」被汙名化。現在許多人會一條一條地指著電視新聞,邊看邊罵,「你看,又是監視器畫面,真糟糕!」
對此,陳雅琳認為:「不要看到黑影就開槍,它有時候是幫助你更了解現場發生的狀況。重點是記者拿到的這個素材也只是一個輔助,做這條新聞背後的公共性要出來!有理念的人必須堅持這樣去做。」
探討4:
電視新聞「小數點下的戰爭」?
根據尼爾森(Nielsen)「廣告監播」所公布的2016年上半年的廣告量數字,有線加無線電視的廣告量為新台幣110億元,而台北市數位行銷經營協會(DMA)統計同一期間數位媒體廣告量為111.95億元。不斷攀升的數位廣告,在2016年已然正式超越持續下探的電視廣告量。不斷縮減的收入,除了讓媒體持續地裁員、減薪、減少開支外,更讓電視台聚焦在競爭收視率的數字。
收視率的高低,本來就是媒體是否有滿足視聽大眾需求的一個指標。但台灣目前的競爭,卻很畸形,胡元輝稱之為「對微幅的變化賦與高度的關注」。
他解釋,現在電視頻道非常多,連最暢銷的八點檔節目,有5%~7%的收視率就已經非常高,而新聞頻道基本都在1%,甚至0.5%以下(如表1)。他表示,估且不論尼爾森電視收視率調查的準確性是否存有爭議,也先不論統計誤差,「就算數字真的是那樣好了,0.2%跟0.3%的差別到底有多偉大?換算成戶數可能看起來有幾萬戶的差別,但絕對數字都不很高,更多的觀眾可能不看電視。」胡元輝質疑電視台為何不著眼在把這一類不看電視的觀眾找回來,卻每天在計較小幅觀眾裡面的小幅變化,他說:「這根本不是一個真正有意義的變化。」
新聞頻道 2015年平均收視率
台視新聞台(無線) 0.05%
中視新聞台(無線) 0.05%
華視新聞資訊台(無線) 0.03%
公共電視(無線) 0.12%
NTVN/壹新聞(有線) 0.17%
ERA-N/年代新聞台(有線) 0.34%
ET-N/東森新聞(有線) 0.39%
CTiN/中天新聞台(有線) 0.29%
FTVN/民視新聞(有線) 0.35%
SETN/三立新聞(有線) 0.45%
TVBSN/TVBS新聞台(有線) 0.47% ← 表1:11家電視新聞台2015年平均收視率。資料來源:Nielsen 電視收視率調查
胡元輝舉了一個真實的例子說明新聞台已經成為「小數點的奴隸」。某新聞台觀察每一分鐘的收視率變化,發現某天有那麼一分鐘收視率高出其它的。一查之下,發現那一分鐘播的是「鋼管女郎」的新聞,結果該新聞台竟要求記者再去加強採訪鋼管女郎。
小數點下的戰爭,不僅無法反應視聽大眾的需求,無法擔負好「第四權」的職責,更讓本來有理想的新聞工作者、記者,被網路鄉民嘲笑為:「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
SNG早期也被濫用,但在社會壓力的促使下,已經得到減緩。李唐峰攝影
陳雅琳在三立時製作的調查報導「爐渣屋‧崩裂啟示錄」,讓政府改變政策,也入圍2016年卓越新聞獎「電視類調查報導獎」。網路視頻擷圖
探討5:
雖逢寒冬,還未絕望、還有選擇?
廣告市場的位移、閱聽習慣的改變、現代科技的突破,雖然造成目前電視新聞的寒冬,但並不盡然悲觀。
胡元輝談到早期透過SNG車、微波等方式的「現場直播(Live)」也被濫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97年白曉燕命案罪犯陳進興等人逃亡過程的「五常街槍戰」、「南非武官官邸挾持人質事件」以及1998年的「華航大園空難」。
五常街槍戰,危險現場混雜了警察、民眾以及做直播報導的記者;南非武官官邸事件中,現場衛星直播陳進興專訪、傳遞未經證實的訊息;大園空難,SNG不斷地把宛如人間煉獄的火場和屍海畫面,毫無過濾地傳送到家家戶戶。
每一次濫用都掀起社會的不滿,當時大眾更為SNG取了別名「super no good(超級壞東西)」。在社會龐大的壓力下,SNG車不當使用的情況漸漸減少,當時在電視台工作的胡元輝觀察,經過這幾個重大案件,新聞界的確有更多的反省與自我要求。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術界、公民團體,正在對三器新聞的持續濫用發出諍言,他認為:「如果壓力夠大,電視台就有可能會自律,制度上、法規上也可能會有改變。」
放棄教職、放棄寒暑假、放棄十八趴,義無反顧踏入記者這一行的陳雅琳,看著媒體環境的一路變化,心裡雖然感慨,但仍牢記她們那一代新聞記者的理想、使命與堅持。
「後來就是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所以我做了一個『總編輯觀點』節目,把它取名叫『會思考的新聞』,讓年輕記者看看甚麼叫真正的跑新聞。我長期也在做深度報導,這類節目也有不少,就是希望補足每日新聞、即時新聞不足的那一塊。」
在三立電視台擔任總編輯的時候,陳雅琳進行了非常多的深度報導,也包括難度更高的調查報導,至今總共改變了三個政策。例如,耗時10個月進行調查的「爐渣屋‧崩裂啟示錄」今(2016)年初播出,已經讓政府與業者決定要推動廢爐渣的驗證履歷,確保回收再利用業者有足夠的爐渣處理設備,以免廢爐渣流入混凝土建材,危害居住安全。
在這過程中,身為總編輯的陳雅琳帶著記者,找資料、做研究、去新聞第一線,甚至還要抵擋財團的壓力,直接面對面詢問官員與企業高層。「我覺得記者真的還是要到第一線、新聞現場,才看得到那裡的真實。當你看得到真實,才有辦法發問!」這個「爐渣屋」的調查報導,也入圍了第十五屆卓越新聞獎「電視類調查報導獎」。
來到壹電視後,陳雅琳除了主播晚間6點到8點的《壹電視晚間新聞》,也特別在晚上十點開設《十點上新聞》。「這個時段,我只會上真正的新聞,就是今天你應該要知道的國內外大事。它的國際性新聞很多,我找好多有關世界正在怎麼變化的素材。」
一路走來,持之以恆的陳雅琳對於觀眾的選擇與需求,並不悲觀。「我們播國際新聞,不管播美國總統大選,或是播菲律賓的杜特蒂去訪問日本,這些東西收視率相對是好的!表示觀眾其實是很OK的。」
身為媒體這個社會公器中的一員,陳雅琳深知媒體有設定議題的影響力,「如果我們提供的視野就是這樣,那麼觀眾就會以為世界就是這樣。」她期許自己,也期許新聞業界的工作者,為社會持續帶來正面的改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