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是北韓的「太陽節」(即金正恩祖父金日成的生日)。先前幾週,北韓一直宣稱要在當天核爆,這傳言將朝核危機與東北亞地區危機一度推到了最高點。美軍也同時對北韓施加了壓力,宣稱將航母戰鬥群開往北韓。全世界各國媒體近二百位記者奔赴平壤,希望作一次「戰地報導」;外界普遍猜測:北韓會在這一天實施早已準備好的核子試驗,如果美國隨即採取軍事打擊行動,北韓可能報復性地「萬炮齊發」,把首爾變成「一片火海」,一時間北韓半島「戰雲密布」。
4月15日過去一週了,除了北韓實施了一次失敗的導彈發射試驗外,實際上甚麼也沒發生,一切重歸平靜。那麼,北韓半島的軍事衝突究竟是虛驚一場,還是兵不厭詐的一次虛聲恫嚇?無論如何,朝核危機這場不輕鬆的「連續劇」之「第一季」暫告一段落,而「第二季」已經開場。
川習會就朝核危機達成有限共識
朝核危機「連續劇」之「第二季」,看上去好像是以和平解決為目標,而主角則從美國與北韓彼此「拔刀」威脅,變成了中國與北韓和平談判。中國其實一向是北韓的盟友與主要支持者,不但北韓的石油和糧食供應嚴重依賴中國,而且北韓的核武器和導彈的研發技術、所需要的特殊材料和部件、甚至專用軟體都取自中國。一個最新的證據是,4月15日北韓閱兵時展示的遠端導彈發射車被外界發現是中國製造的,而中國也不得不承認是軍方公司提供給北韓的。可以說,沒有中國的支援,朝核危機就不會出現。那麼,現在中國為甚麼突然拋棄北韓?
一切要從川普和習近平4月上旬的佛羅里達會談說起。台灣的讀者多關注川習會是否涉及台灣話題,但實際上這次會談的重心是朝核危機問題;正是從這次會談開始,美國和中國在北韓問題上取得了相當共識,會談之後雙方都表示,願意再嘗試一次,看朝核危機是否無法和平解決;也就是說,中國不僅同意加強對北韓的禁運和經濟制裁,而且願意出面與北韓談判,謀求北韓棄核而改求經濟發展。然而,北韓並不給中國面子,近日中國派往北韓解釋中方政策的特使被北韓拒於國門之外。
形勢有變,中國對朝核危機的考量也在變化
中國出面嘗試解決朝核危機,當然首先有國家安全方面的考量,北韓核武器的研發和投射準備,確實讓中國感到不安;此舉也是賣美國新總統一個面子,因為中國經濟的不景氣日益明顯,對美出口成為重要的經濟支柱,唯有改善中美雙邊關係,才能保住中國的巨額對美貿易順差。
不過,中國其實也還有一個難言之隱,那就是,中國長期以來對北韓的扶助政策有一個致命弱點,即北韓是條「喂不熟」的「野狼」。其根源在於,北韓獨裁統治者的保命之道令其視中共為敵。北韓的世襲政權無法承受經濟改革造成的政治衝擊:不改革,經濟就死路一條;一改革,便證明金家三代的「偉大領袖」們蠢笨之極;而金家第三代更害怕中國暗中推動「換馬」,他玩弄核威脅,無非是表明,誰要動我,我就拿核武器回應。沿著這條路走下去,中朝關係不僅是陷入死局,而且中國終將扶助出一個隨時準備把自己往死裡咬的帶「狂犬病毒」的「瘋狗」。
中國與北韓金三代之間根本談不上任何信任,若中國試圖勸說北韓放棄核武器,恐怕很難如願。由此看來,朝核危機「連續劇」之「第二季」裡,中國這個主角不但「上了場」就退不下來,而且可能不斷碰壁,一事無成。美國擺出了軍事威脅的姿態,現在則坐下來看中國「唱」這場注定不會成功的「文戲」,川普的心情其實倒可能蠻輕鬆的,難堪的則是中國這個「北韓人民的老朋友」。
▲韓國部分民眾反對薩德反導彈系統,原因出自對北韓同情的民族主義,也出自於「未必希望真與貧困的北韓立刻統一」。Getty Images
韓國態度是解決朝核危機的關鍵
在朝核危機的各方較量中,有一個關鍵方似乎一直態度含糊,那便是韓國。據韓國《民族日報》和民族經濟社會研究院4月1日對1,512名成人所做民調,當問到美、中、日三國中誰最值得合作這一問題時,51.5%的應答者選了美國,36.2%選擇了中國,前一個比例比2014年12月的調查增加了17個百分點,而後一個比例則下降了22個百分點。顯然,由於韓國為了國防安全而接受美國的薩德反導彈系統,而中國卻強烈反對,甚至發動對韓國企業的抵制,導致不少韓國民眾非常不滿。
但是,在韓國這個靠美軍維持國防安全的國家,贊成與美國合作的受訪者只有51%,這說明,韓國民眾當中仍有相當多的人不信任美國,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民族主義情緒強烈,這樣的民族主義情緒本身便暗含著對北韓的同情。另一方面,韓國的年輕人對現狀比較滿足,未必希望真與貧困的北韓立刻統一,導致韓國背上沉重的援助包袱,令韓國國民的生活水準明顯下降。如果韓國的年輕人不想從軍打仗、去進攻同族的北韓同胞,那麼,韓國政府就很難實行針對北方的戰爭動員。
5月9日將舉行韓國總統大選,5組主要候選人透過電視辯論會連續交鋒。其中,圍繞薩德與因應北韓等安保問題,成為他們疲於回應的問題,無論是反對還是支援布置薩德系統,都拒絕明確表示以北韓為敵。尤其是5月韓國的當選總統是誰、會採取甚麼立場,仍在未定之天。
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如果單方面地主動打擊北韓,有兩大風險。第一,不能確保完全消滅北韓的「二次還擊」能力,北韓可能使用在美國的「第一次打擊」中漏網的攻擊能力,襲擊韓國、日本,導致平民和美軍的重大傷亡。第二,如果韓軍缺乏參戰意願,美軍就不能單槍匹馬對北韓發動地面進攻、去全面占領其軍事要地,美國政府並不打算在北韓涉入一場需要大量地面部隊、耗時甚久的戰爭。
▲美國「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Getty Images
朝核危機第二季仍將繼續
目前,北韓只是進行了不成功的導彈試驗,並宣稱這種試驗將無限制地繼續下去;國防部官員馬蒂斯宣稱的「美國航母戰鬥群將會於4月底抵達北韓半島」,被證明只是誤傳,美國實際上是要將「卡爾.文森」號開往澳洲進行「西太平洋」聯合軍演(軍演現在宣布撤銷),中國的經濟制裁就是限令中國公司退回北韓的煤炭。由此看來,在朝核危機「連續劇」之「第二季」裡,美韓聯手主動攻擊北韓的「武戲」大概不會「上演」,而中國與北韓之間的「文戲」難有結果。
今後,如果韓國先受到北方的攻擊,則美韓合作實施反擊,就比較容易動員韓國的軍隊和社會;至於開戰後如何解決北韓政局,只能靠韓國,但韓國似乎對此並無充分準備。朝核危機「第一季」的謝幕,留下了一系列危險的懸念,東北亞地區的緊張局勢依然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