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取消漢字給生活帶來的不便,韓國國內復興漢字的呼聲越來越高。Fotolia
第179期
近年來,由於取消漢字給生活帶來的不便,韓國國內復興漢字的呼聲越來越高。這一現象也引發陸媒的關注。
大陸媒體報導,韓國自古以來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漢字也一度成為韓國的主流文字。1970年代,時任韓國總統的朴正熙下令施行韓文教育,將漢字從教育機構和官方檔中徹底抹去。
韓國詞彙中,70%源於漢字詞。漢字取消後,作為表音文字的韓文有許多同音詞,人名、地名容易出現混淆。更嚴重的是,許多韓國歷史古籍由於是用漢字書寫,如今幾乎無人認得。如今在韓國,不少中學生甚至不會用漢字正確書寫自己的名字;而在二、三十年前,韓國的大學生用漢字寫論文很常見。
不過,近年來,韓國國內要求復興漢字的呼聲越來越高。一份2014年的民調顯示,有超過五成的韓國人認為,不懂漢字會感到生活不便。另外還有67%的韓國人贊成在學校教科書中並行漢字。
2016年底,韓國教育部決定,從2019年起,韓國全國小學五到六年級教材將標注漢字及其讀音和釋義。也有韓國議員提議,新生兒姓名登記時,將漢字姓名和韓文姓名一起登記。與此同時,一些韓國父母也開始教孩子漢字。
這一消息引發大陸網民關注。有一些網民嘲諷韓國,但也有不少網民提醒大家,韓國人所使用的漢字是台灣、香港目前正在使用的繁體字,而在大陸,廢除繁體字使用簡體字,同樣導致中華文化傳承的斷裂。
中共建政後,大力推行簡體字、拼音輸入法等,嚴重破壞漢字形體,削弱漢字效用。1956年1月,大陸正式推出《漢字簡化方案》,至1964年5月《簡化字總表》出版時,簡體字總數已經達到2,236個。
繁體字(也叫正體字),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近年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指出,繁體字才是中國人的「根」。原大陸歷史學教授劉因全曾指出,正體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維護漢字體系的完整性,能使中華文化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