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現代、後現代,這些個藝術或建築領域的專業詞彙,對許多讀者來說,也許有些陌生,但我認為,這一組詞彙的概念,正好也是我們經濟體系演變的重要階段,請耐心看下去。
容我從拙譯《沃爾瑪效應》(The Wal-Mart Effect)這本書切入。作者費希曼(Charles Fishman)在書中描述許多美國小鎮在沃爾瑪進入之後百業蕭條的景象。蕭條的過程大致如下:連鎖大賣場沃爾瑪進駐之後,小鎮市民樂於在那買便宜又大碗的用品,接著鎮上許多小商家因為生意被沃爾瑪搶走而紛紛倒閉,於是小鎮的失業率上升,平均所得下降。簡單說,小鎮的經濟生態系被摧毀了。
傳統、現代、後現代
回到「傳統、現代、後現代」的主題,我們大致上可以用沃爾瑪這個案例,簡單解釋如下:「傳統」就是鄉下小店的營運模式,基本上承襲上一世代的老觀念老方法。「現代」則是指運用科技、商學原理、效益分析、理性決策等全面性的改革傳統,一個進步而且高效率的運作方式。
沃爾瑪這樣的大賣場當然是理性進步的,然而,卻不免失之於專橫、單一甚至獨裁與殘暴,把小鎮的店家淘汰殆盡。我們可以這樣說,在經濟領域,現代主義一出現,傳統便幾乎沒有生存空間。同樣的故事,也曾經發生在台灣的連鎖超商取代傳統柑仔店,以及連鎖書店與網路書店興起讓傳統書店紛紛倒閉的事件上,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那麼,甚麼是「後現代」呢?當傳統迅速消失,我們的消費只剩大賣場時,漸漸有人感到不對勁甚至不滿之後,便刻意去顛覆、打破現代主義。他們進行傳統的更新,追求多元化和多樣性,並窮盡一切可能,嘗試把傳統和現代揉合在一起。例如這幾年全台各地漸漸出現一些新型柑仔店,他們除了實體的復古店面之外,有的也經營網路賣場,呈現出典型的多元後現代風格。
但顛覆現代主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經濟事務上尤其困難!因為不論就資源掌控、營運效率或經營策略,空有理念的後現代業者都不是現代企業的對手,很容易就被淘汰。除非,這些叛逆的後現代文青能夠得到部分的消費者認同(或是同情),並得到支持。也就是說,社會同時要具備後現代的消費者。
今天,傳統書店雖然日漸凋零,全台各地卻還是存在並新開了不少獨立書店。走進獨立書店,儘管我只逛過少數幾家,可以感受到明顯的風格與特色,一見即知完全不同於傳統書局,也不同於連鎖書店。他們通常會偏重某個主題,例如音樂、在地文化或是生機飲食等,有的更結合咖啡、演講、音樂演奏等項目,充分展現後現代的多元多樣性。
然而,即使是外行人也看得出來,這種另類經營是很辛苦的,之所以能夠存活,除了業者的堅持之外,還要有一批足夠數量的支持者與愛好者。而這些愛好者或支持者選擇獨立書店的原因也是多層次的:或在美學層次上的喜歡那種氣氛、或在知識層次上的欣賞店主的選書、或單純在情感層次上的給予認同和支持。對這裡的客人而言,經濟效益頂多是次要的考量。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似乎也可以用傳統、現代、後現代這個簡單概念,去理解新興經濟體的發展過程。一開始幾乎都會經歷現代取代傳統的階段,典型的資本主義以叢林法則進行快速成長。而當傳統被全面消滅之後,經濟生態系瓦解,除了強權企業之外,哀鴻遍野,失業、低薪和貧富不均等問題隨之而來。
這時,是否可以重新建立一個豐富完整的經濟生態系,就很重要了。但這要看社會是否能夠容許後現代的出現,是否有人願意努力付出,重新揉合傳統與現代。這需要許許多多既熱血又叛逆的業者和消費者,缺一不可。簡單說,我們需要一些「腦筋壞掉」的人,而不是只知道賺錢、省錢的達人。
台灣很後現代
就這點來說,我覺得台灣現在算是很後現代的。最常見的是科技新貴放棄園區高薪工作,回鄉種菜務農甚至賣蘿蔔糕;年輕人為了承接家裡日漸凋零的老工廠、老店、老技藝或是老茶園而放棄知名企業的鐵飯碗,有的甚至從外國回來。只要花點時間搜尋,故事非常多。請注意,本質上,這和高學歷者一時找不到理想工作而屈就有很大的不同。就是有這麼一群人,願意拋棄比較好的選擇,而去走一條一般人難以理解的路。
企業家也有很多熱血的故事。有的不願意移到大陸而在台灣咬牙苦撐;有的為了品質堅持不用廉價進口物料而成本高漲;有的企業則是從利潤中拿出相當的款項來贊助活動或是回饋鄉里。企業努力降低成本,無止境地追求利潤才是天經地義的事,怎麼還有人反其道而行?因為這些企業就是要顛覆霸道的現代主義,十足的後現代。
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有熱血的後現代消費者。例如在宜蘭從事無毒栽培的「穀東俱樂部」就得到支持者的熱烈響應。喔,是的,各位訂閱《看》雜誌,讀這篇天馬行空的文章,也是非常的後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