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2017年10月在中共十九大會議報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習近平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但中國年產垃圾量近10億噸,七成垃圾直接送掩埋,有三分之一的城市被垃圾包圍。2017年光是「雙十一」,就有超過15億件包裹,產生了30萬噸垃圾。如不放手藉助更多民間力量,「美麗中國」恐淪為空談。
中國垃圾量暴增
中國垃圾量如影子一般,跟著中國GDP一起暴增。2010年,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統計,中國年產近「10億噸」垃圾,其中生活垃圾產生量約4億噸,建設垃圾5億噸。據官媒《人民日報》統計,2013年,北京(人口約2,150萬)日產垃圾1.84萬噸;上海(人口約2,415萬)日產2萬噸;廣州(人口約1,404萬)日產1.8萬噸。相對台灣垃圾就比沒有那麼多,根據環保署統計資料顯示,2014年新北市(人口約397萬)日產2,768噸最高,其次為高雄市(人口約278萬)2,531噸,台北市(人口約270萬)2,303噸。
中國除了年產10億噸垃圾,更是全球廢物進口大國。世界上使用過的塑膠、廢紙、廢銅,多半輸往中國,進口額約180億美元。這些垃圾大多來自歐美國家,以美國為最多。中國回收商長期以低價收購國內外大量垃圾,透過回收獲取原料,再轉賣給製造商製成商品出口海外,形成龐大的利益鍊及全球供需體系。
垃圾圍城,成山成海
中國大部分的垃圾處理採直接掩埋,城市垃圾都往附近地區傾倒,出了大城市在郊區,就會看到垃圾場,形成一種「垃圾圍城」的奇觀。中國攝影師王久良的紀錄片《垃圾圍城》,驚心動魄地呈現了北京被垃圾圍城的奇觀──從城市往外推、往山上堆、往海裡丟。
龐大垃圾量造成中國垃圾山林立,如四川省海拔3,660公尺的牛背山,原有「中國最大景觀平台」之美譽,卻變成天然掩埋場,被發現遭民眾傾倒大量垃圾。大量垃圾也遭民眾往海裡丟,漂流在海上,去年廣東東莞就有4,000噸垃圾傾倒在中山市珠江口海域,使台灣的得金門、馬祖、澎湖飽受其害。據統計,每年從中國大陸漂到金、馬、澎的垃圾至少1,800公噸,小至飲料罐、保麗龍,大至工程浮筒。對此,台灣環保署已啟動5年計畫,預計花4億新台幣處理這些大陸垃圾。
在中國,跨省惡意傾倒垃圾的行徑也不少。2016年,中國公安就查緝好幾起跨省傾倒垃圾的案件,例如河北省查獲來自山東省的400噸垃圾、江蘇查獲來自浙江2,000噸垃圾、廣西查獲從廣東東莞非法傾倒約100噸含重金屬生活垃圾至廣西潯江一處飲用水地點、江蘇蘇州太湖湖畔發現2萬噸來自上海的垃圾山等,以上都還沒包括遭到惡意廢棄的大量牲畜屍體(2013年上海市郊的河流發現約3,000頭豬屍)。
嚴重危及健康與安全
不僅對環境造成衝擊,垃圾山、垃圾村也成為病源村、癌症村,嚴重威脅人民的健康、生活以及居住安全。有「電子垃圾國度」之稱的廣東貴嶼,每年從廢棄3C產品提煉近4噸黃金,但洗金的代價就是當地有九成以上的小孩鉛中毒、工業廢氣刺鼻又難聞、河川被染黑、井深十幾尺依然有臭味,因此,貴嶼又被稱為「全球最毒地」。
王久良的最新紀錄片《塑料王國》,記錄了中國這些垃圾產業以及靠此維生的家庭,入圍2017年金馬影展最佳紀錄片、最佳剪輯獎項。片中,在垃圾村做垃圾回收的大媽就感慨道:「俺也知道(這些垃圾)對俺自己也不好,但俺為了生存也沒辦法。」
更糟糕的是,堆積如山的垃圾會造成公共安全危險。2015年12月,深圳一起造成73人死亡的「山體滑坡」,其實是「渣土滑坡」,中國國土資源部官方已證實該區域「主要堆放渣土和建築垃圾」,因堆積量大、坡度陡而造成坍塌事故。人命關天,中國大陸政府若再不正視問題根源,積極處理垃圾圍城的危機,不只會帶來生態浩劫,遑論「美麗中國」。
▲受限於政策與人民觀念,中國垃圾處理能力有限。圖為北京邊緣被垃圾堵塞汙染的運河。Getty Images
垃圾處理政策效用有限
大陸的垃圾處理方案,除了掩埋,就是焚燒。中國政府在各地興建焚化爐,提高焚化爐與垃圾量的占比,但副作用就是空氣汙染更加惡化,加上公共工程不透明,忽略民眾參與,使得民眾普遍不信任焚化爐興建案,甚至群起反抗。2014年杭州市企圖蓋一座日燒5,000噸垃圾的亞洲最大焚化爐,但遭民眾群起抗議抵制。類似抗議不勝枚舉,惡性循環的結果只讓垃圾問題惡化。
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等就已實施垃圾分類,但17年來成效不彰,無法有效落實,廚餘和垃圾不分,導致焚燒成本增加。直至2017年3月,中國政府才進一步要求46個城市強制實施垃圾分類。
至於來自境外的廢棄物,中國官方已在2013年實施「綠籬政策」,加強海關檢查電路板廢料、醫療廢料、廢塑料、廢紙,使得廢料進口大幅下滑。2017年2月,再推出「國門利劍」政策,打擊垃圾、回收品等進口。2017年7月,中國通知世界貿易組織,將於2017年底不再接受24種可回收的固態廢料。此政策有助改善大陸環境公衛,但比例並不重。2016年,中國進口730萬噸的垃圾,占中國國內總垃圾量不到十分之一。禁令雖然讓中國的國際企業失去主要的垃圾買主與上億元的生意,卻意外迫使歐美、台灣等國家關注資源回收市場與其本國的回收產業升級。
台灣世界級環保經驗可借鏡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台灣政府與民間合作的模式或可供大陸借鏡。台灣資源回收做得相當成功,根據非營利團體「星球援助」(Planet Aid)2015年的資料指出,台灣資源回收率高達60%,全球排名第三,僅次奧地利與德國。台灣不僅有世界級的水準,也向國際輸出綠色技術。
台灣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運行成功的祕訣,除了要讚美隨車放送的「給愛麗絲」、「少女的祈禱」古典音樂之外,主要得力於政府、民間企業、民間團體的三方合作,進而帶動全民落實資源回收,締造台灣綠色奇蹟。這也是中國大陸目前最欠缺的。由於中國公民社會的力量受到壓制,政策主由政府單方面主導,政府、民間難以齊心協力,共創多贏。
如果王久良的《垃圾圍城》、《塑膠王國》,柴靜的《穹頂之下》等環保紀錄片都遭中共封殺禁播,民眾的環保意識真能抬頭嗎?習近平的「美麗中國」夢,恐怕也只能是夢幻泡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