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盛夏,說到台灣代表夏天的花,除了枝頭火紅的鳳凰花、池中亭亭的荷花,還有一種花東獨有的金黃奇蹟——那就是美麗又可食用的「金針花」。
▲華人傳統中的母親花,其實是金針花。
母親花
金針花又名忘憂草、一日花、黃花菜等,原產於中國大陸中南方省份、西伯利亞、日本等地,台灣於1661年引進,直到1982年才由台東農改場加以推廣,從食用性質進入觀賞用途。
每年5月中旬,大街小巷處處可見豔紅的康乃馨,然而華人傳統中的「母親花」,其實是金針花。金針花古稱「萱草」,早在漢朝就有栽種紀錄,文學作品中也不乏對於萱草的描寫,例如唐代詩人孟郊著名的《遊子吟》中,「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即意指萱草。
▲花蓮玉里赤科山的金針花海。
六十石山與赤科山
台灣的三大金針花栽培區全都位於東部,分別是花蓮富里的六十石山、玉里的赤科山,以及台東太麻里的金針山。在每年8到9月的盛開時期,滿山遍野都是明亮燦爛的金針花,加上藍天白雲的襯托,宛如藝術家筆下的迷人鄉間,讓此三處成為著名的賞花景點。
由北往南,首先來到花蓮縣玉里鎮的赤科山。日治時期,赤科山盛產「赤科樹」,由於木質堅硬,是當時日本人製作槍托的重要材料。爾後,從西部遷徙而來的漢人在此開墾,種植玉米、花生等農作物,後來才改種金針。
再往南走,六十石山位於花蓮縣富里鄉竹田村東側海拔約800公尺的海岸山脈上,關於「六十石山」這個特別的名字,有兩個說法:在日治時期,耕作技術比較原始,一般水田一甲地的收成大約只有四、五十石,但是這一帶新開闢的水田,一甲地可以收成六十石稻米,因此被稱為六十石(ㄉㄢˋ)山;另一個說法,則是這片山區原本生長著一片繁茂的樟樹,為了煉製樟腦而被砍伐殆盡後,發現在光禿禿的坡地上,散布著60塊巨大的石頭,因此被稱為六十石(ㄕˊ)山。
近年來由於大力宣傳,赤科山金針花海可說聲名遠播,令遊客們趨之若鶩。然而相較於原始壯闊、任花朵自然生長的六十石山,赤科山的花海美則美矣,卻多了些人工斧鑿的痕跡,是較可惜的一點。
▲於花田間辛勤工作的人們。
在被360度的花海環抱、享受難能可貴的幸福之餘,穿梭其中照顧花田的農婦與工人們,更令人印象深刻。他們低著頭、彎著腰,默默工作的身影,是一幅幅純樸而動人的生活紀實,也是成就這片美景不可或缺的要角。
▲東里車站被譽為「山線最美的車站」。
▲玉富自行車道仍留有舊鐵道的痕跡。
東里車站
移動途中,意外邂逅了位於富里的「東里車站」。每天平均只有大約20人進出,看似相當不起眼,沒想到卻是被譽為「山線最美車站」的隱藏版景點呢。
▲佇立月台上,花東縱谷的美景一覽無遺。
走上樓梯,站在高聳的月台往下俯瞰,花東縱谷特有的無敵山景與無垠稻浪在眼前開展。突然,寧靜的空氣中出現了小小的騷動,站務員匆匆趕上前,零星的遊客們守株待兔──原來,火車要進站了!以雄偉的群山為背景,列車緩緩駛進的畫面,美得讓人忍不住連按快門。
▲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
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
旅途接近尾聲,最後的亮點就屬赫赫有名的「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了。板塊交界紀念碑設於由舊鐵道改建的玉富自行車道上,而橫跨秀姑巒溪的玉里大橋,則是亞洲唯一、世界唯二(另一個在冰島)橫跨兩個板塊的橋樑。漫步其中,一邊徜徉於優美的花東風情,一邊還能體驗跨越板塊的奇妙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