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思考是否有助創意生成?

▲豐富的創意從何而來?可以學習嗎?Adobe Stock
第218期
經濟新潮社提供
豐富的創意,是先天帶來的本能,還是後天可以打造的技術?你自認是天生沒有創意的人嗎?

日本早稻田大學商學院教授,曾任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BCG)資深副總裁兼董事,並在2006年獲選美國《顧問》(Consulting)雜誌「世界最具影響力的25位顧問之一」的內田和成,認為擅長直覺、感性的右腦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加以訓練。

這本《創意思考的日常練習》就是他具體做法的傳授。他在書中提出許多創見,包括「面對龐大的情報或資訊,唯一需要的是問題意識」、「現代人過度仰賴數位」等等。閱讀本書將帶給您新的啟迪。

從第177期開始,《看》雜誌編輯部與多家出版社合作,為讀者精選好書,經授權後以小篇文章形式,供讀者吸收好書精華。以下內容摘自原書,文中第一人稱為原書作者,部分小標為編者所加。

創意思考的日常練習

書名:創意思考的日常練習:活用右腦直覺,重視感受與觀察,成為生活上的新工作力!

作者:內田和成(Kazunari UCHIDA)

譯者:周紫苑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類別:經營管理、創意思考

出版日期:2020年10月6日

 

數位與類比交替使用。經濟新潮社提供

▲數位與類比交替使用。經濟新潮社提供

 

1979年左右,我最開始接觸電腦,當時,電腦還叫做微電腦(Microcomputer)。大學時代我主修電腦(按:東京大學電子工程系),後來又擔任IT產業的管理顧問,無論是IT產業或是數位產業,我很有自信,比一般人更有知識和經驗。

即使如此,我更執著於類比手法,我在類比發想的領域,鑽研超過二十年。

情報分為蒐集和分析、加工,以及上傳發布三階段,在各個階段中,可用數位和類比二種方法。

這裡所說的數位,指的是用電腦等數位產品處理情報。具體來說,就是透過網路或檔案資料庫搜尋、蒐集情報,再利用Excel或統計軟體做資料分析和加工,最後以做成簡報檔案並上傳到社群網站。

另外,類比指的是閱讀報章雜誌等等的紙本媒體、與人當面交談對話,或電話聊天等等,並不是透過數位方式所做的情報處理。具體來說,就是蒐集自己親眼看到、親耳聽到,藉由自己的手和腳得到的一手資料,或是親手寫成文章等等形式分析和加工;最後透過聊天對話、口頭簡報發布情報(如圖)。

我認為,想要生成創意,或說服別人,最好三階段全用類比為主,會比較好。

怎麼說呢?

電腦雖然在情報、創意、課題等資料整理,可以幫上忙。但是,電腦再怎麼好用,我們並無法就此想出好點子。大部分都是因為受限於時間,必須將創意轉化成提案,所以不得不借助數位工具。

倘若不能全程都用類比,那麼至少在哪個階段運用呢?加工和分析,可以全部依靠數位來進行。類比最好用於:

蒐集與發布的階段。其中,蒐集階段運用類比手法最恰當。

我並不是說,在蒐集情報的階段不能使用網路或數位工具。如同前述,我也會使用數位方式來搜尋。只不過很難期待從那些資料中,可以生成創意或靈感。即使一開始,或許是在網路搜尋資料網羅基本情報;但我建議,之後一定得再去跟比較熟悉相關資料或情報的人聊一聊、問問題,可以補強一些資料。

第一個原因是,愈靠類比方法獲得的情報,顯得愈獨特。如此一來,即使情報加工和分析稍嫌不足或略為弱勢,不過,光靠內容,就一定可以居於優勢。況且還有另一個好處,比起分析和加工,也更容易取得獨特的聯想。

第二個原因如同前述,上網利用簡短的關鍵字搜尋情報,很難靈光乍現。倘若在自己的腦中早已充滿了很多情報(放在虛擬抽屜中),也浮現一些假說,那麼只要有新的情報進來,引起衝擊,常常能夠靈光乍現。相反地,如果原本腦中並沒有自己獨有的情報或是假說聯想,就算有新的情報進來,也不會有任何靈光乍現。所以,只靠上網搜尋,並無法讓人孕育創意點子。

不論是管理顧問或媒體工作者、職場專家等等,熟練使用數位工具的人,我建議盡量運用類比方式,蒐集具有差異化觀點的情報,進而分析和發想。如此一來,即使原本的情報並不獨特,依然可以賦予很高的附加價值。

也有許多的情形,是善用數位工具蒐集和加工情報,再交由部屬或工作人員發表。不過,我很堅持用類比方式蒐集差異化的情報,可以想出獨特的創意,並發表與眾不同的簡報。

接下來,順便說一個過度依賴數位工具的壞處。

那就是「以為自己做完工作」症候群。搜尋一大堆資料、剪貼眾所周知的情報、整理成很棒的企畫書,這些都可以藉由數位工具來完成。不過,縱使簡報、企畫書做得再好、再漂亮,如果內容空洞,依舊無法說服人心、引起共鳴。然而,因為以數位工具為主進行並完成工作時,難免會產生一種錯覺,就是覺得自己「已經交出某種工作成果」。這樣不行,原因在於用這種過度倚賴數位工具的做法,反而會抑制甚至扼殺創意的生成。

就我而言,直到最後的階段,我都依然用類比方式進行。尤其是面對企業經營者進行簡報時,所有階段都用類比方式,才能令人留下深刻印象,也最有效果。即使無法全程使用類比方式,只會在最後的階段才用數位工具,做成簡報。

從一開始的情報蒐集到簡報,都只相信自己的感性,自由暢遊在感性之中,那就好了。因此,比起受限的數位工具,運用自由自在的類比手法,才是更好的方式。

我深信,沒有什麼是職場人非讀不可或非看不可的報章雜誌、書籍或電視節目。我認為,最好不受限於形式;因為愈是受限所得到的情報和發想,附加價值就愈低。讓感性帶領自己,目光所及之處隨意看看、想見的人就去見;最好不要規定什麼,隨意就好。

(以上取材自《創意思考的日常練習》第4章〈類比思考有助於創意的生成〉第129頁~第133頁)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整頓華爾街 美推出金融改革新規
美國參議院7月15日通過金融改革法案,該法案涉及金融業各個領域,從自動提款卡到華爾街交易員,將置美國銀行業於更嚴格的限制措施之下,…
質疑北京貸放標準 日本不入亞投行
就在美國歐亞戰略盟友競相加入「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簡稱亞投行…
小巷弄的誠意涼麵
這次的主題是涼麵?沒錯。 在冷到吱吱叫的1月份,應該是薑母鴨、羊肉爐跟麻辣鍋當道的季節,誰要吃冷颼颼的涼麵?這也沒錯,在寒流來襲的時節…
奢侈品消費 中國超美國居世界第二
在金融危機使歐、美、日奢華品牌需求普遍萎縮之際,中國奢華品市場卻一片大好。目前中國奢侈品消費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
萍水相逢──與CEO 的相遇
在媒體工作過好一陣子,可我就練不出來同行的精明世故與適時的滑溜本領。我將這一切「歸咎」於我的採訪路線。除了製作深度報導的新聞專題,…
見證台灣奮發有為的年代 走訪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上)
回溯民國38年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初期,內外交迫、百廢待舉,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也是一個奮發有為的年代,艱困中看見勇敢、堅持與希望…
8.珊迪颶風重創美東 禍及六千萬人
珊迪(Sandy)颶風於華府時間2012年10月29日橫掃美國東海岸與加拿大,帶來嚴重災難,至少六千萬人受到影響。 美東最黑暗的一夜…
台商廿載 策劃將來
海基會在去年12月7、8兩日,舉辦了「兩岸開放交流二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商「反攻大陸」已經二十個寒暑了。二十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