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去年12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前一個月增加0.5%,年增7%,並連續三個月超過6%,是美國近40年來的最大增幅。拜登政府、聯準會、主流媒體去年一直強調不要擔心,通膨是暫時現象。
美國通膨是暫時還是持續?
認為通膨只是短暫現象的人主要基於幾個推測:首先,疫情下從聯邦到地方各級政府的財政援助已經結束,貨幣流通量減少,物價就會降低。第二,物價上漲是供不應求造成的,是供應鏈瓶頸造成的,而瓶頸遲早會通暢,隨著經濟逐步開放,美國人會消費更多服務性商品(例如觀光旅遊),對實體商品的需求會降溫,供需關係恢復到穩定狀態,產品價格會回落。第三,隨著疫情過去,美國人恢復上班,就業市場不再那麼緊張,生產及供應增加,大宗商品也會降價,所以通貨膨脹是暫時的。
不過,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傑森.富曼(Jason Furman)就提出反對意見。他認為,今年美國通貨膨脹會繼續,甚至更厲害。
他提出三個理由:第一,今年一開始,就業市場就是緊繃的,比去年元旦更緊繃。在疫情之前的20年,預測當年通膨的最好指標就是美國人的辭職率,辭職率高說明就業市場好,換老闆、漲工資,物價就有上漲壓力,隨之帶來的就是通貨膨脹。2022年初美國人的辭職率達到有史以來最高,同時收入水準提高,比生產力提高的速度快了5個百分點。
第二,市場需求仍然高於疫情爆發前,但是生產供應持續跟不上,物價就掉不下來。雖然聯邦政府救濟款8個多月前就已發完,但是民間需求仍沒有下降;各州政府相繼採取免稅政策,為了刺激經濟而增加預算;過去兩年來美國老百姓賺了不少錢,沒地方消費;還有聯準會寬鬆銀根政策的後續力,都是需求不會下降的理由。今年供不應求的情況還會存在,華爾街、企業、分析師到普通消費者都預期今年的物價高過去年。
第三,疫情前途未卜。如果疫情緩解或是人類學會與病毒共存,通膨會更厲害,因為當美國各地相繼解除封城令,需求暴漲,供應跟不上,物價就漲。如果中國大陸仍然維持零容忍,封城、隔離、關廠、關店、關碼頭,商品供應依然跟不上。這樣看來,通膨只是暫時現象嗎?
2020年為了幫助老百姓度過疫情難關,美國國會撥款4,840億美元救濟,2021年3月拜登政府又推出近2兆美元的刺激政策。白宮和聯準會雙管齊下引發物價上漲,他們不是調整財政和貨幣政策,而是採取公關手法,強調通膨只是暫時現象,不要慌張,但去年12月的CPI年增7%就到達40年以來最高點。
對通貨膨脹抽鞭子?
古人云以史為鏡,40年前美國的高通膨與現在很類似。當時的高通膨從70年代末期就開始了,民主黨的卡特政府印了太多鈔票,不怪自己,怪大石油公司、大銀行、大通信公司,甚至怪超市連鎖店等商業集團壟斷市場、抬高物價,於是政府推出限價令,進行反壟斷調查,還掀起一場運動叫做WIN──Whip Inflation Now,就是對通貨膨脹抽鞭子,結果美國經濟搞得更糟,物資缺乏。後來卡特政府明白了,開始對航空、鐵路、卡車貨運行業解禁,還任命保羅.沃克(Paul Volcker)擔任聯準會主席,國會也成立了預算協調程式,降低政府預算。但是這一切做得太晚,幅度也不夠。
1月12日拜登說去年12月的CPI僅月增0.5%,增速低於前兩個月,油價下跌了、食品價格下跌了,政策是對的。但是,美國的核心物價指數卻上升了。油價在2021年底時下跌了一段時間,現在又回升了,美國朝野普遍預期物價會進一步上漲。與當年的卡特政府一樣,拜登怪商業集團壟斷,就是不怪自己。雖然拜登還不至於祭出限價令,但他主張聯邦政府花更多的錢,說只有這樣才能把物價降下來。但是,目前的物價上漲是因為需求大漲,供應鏈瓶頸是亂印鈔票的結果,不是物價上漲的原因。
疫情造成勞動力市場緊張,美國人的工資上漲了,可是名目工資上漲卻被通貨膨脹抵消了,現在美國人每週實際收入比拜登就職前少了11美元,實際收入的下降幅度超過19個百分點,大於金融危機時,但拜登還在極力推動重建5兆美元計畫。
政府不怕通膨,一半以上的聯邦政府開銷與通貨膨脹率掛鉤,物價高漲,美國名義GDP也會好看,稅收也會增加。但是,倒楣的是中產階級,特別是藍領勞動人口,他們的工資不會與物價掛鉤,倒楣的還有消費者、習慣儲蓄的老百姓。商業集團也不怕通貨膨脹,企業的銷售增加,獲利增加,股價就上升。政治經營集團、商業經營集團受益,苦的還是普通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