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東史前館國寶玉器 看新石器時代的台灣文化交流

▲史前館大廳展出重要古物與國寶。
第254期
文、攝影⊙謝平平

「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台灣史前文化、原民文化為主要研究、典藏,館區除了台東市主館之外,還有台東、台南二處分館——卑南遺址公園、南科考古館,二處分館附近均出土了距今5,000年前左右的文物,而主館則典藏有文化部核定之「國寶」級文物,包括:人獸形玉玦、玉管、喇叭形手環、鈴形玉串飾、花岡山文化蛙形玉飾等,讓今人得以窺見史前台灣的生活型態。

------

台灣史前文化遺址小檔案

大坌坑文化:距今7,000年至4,700年,遺址分布在台北芝山岩、台中安和、台南善化與歸仁、高雄林園、台東長濱、澎湖。

牛罵頭文化:距今3,500年至4,500年,台中清水。

卑南文化:距今3,500年至2,300年,花蓮、台東。

營埔文化:距今3,500年至2,000年,遺址分布在台中海線、南投、埔里、集集、竹山、彰化、雲林等,部分遺址與牛罵頭文化相疊上、下層。

大馬璘文化:距今3,600年至1,000年,南投埔里。

三和文化:距今2,300年前至1,000年,台東。

番仔園文化:距今2,000年至400年,分布在大肚台地、八卦台地、苗栗等地。

大邱園文化:距今2,000年至400年,分布在南投民間、水里、竹山、魚池。

------

 

民眾參觀史前館國寶文物。

▲民眾參觀史前館國寶文物。

 

台灣最大史前遺址:卑南遺址

「史前」意指尚未出現文字的年代,台灣東部有舊石器、新石器至鐵器時代的遺跡,年代約距今5,000年至1,000多年,出土文物包括:石器、陶器、玉器、鐵器等,學者通常從陶器紋樣、墓葬出土文物區分不同斷代、民族。

1969年,台東長濱的八仙山遺址被發現,標注了台灣舊石器、新石器時代生活。

1976年,因台東車站動土開工而被發現的「卑南遺址」,面積達100公頃,也包括三和文化遺址、舊香遺址,範圍有花蓮馬太鞍溪、秀姑巒溪、台東台地與山坡地、太麻里溪口等處,是環太平洋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年代跨越新石器時代晚期、鐵器時代。

「卑南文化」推估年代約距今3,500至2,300年左右,晚於大坌坑文化、牛罵頭文化,接續的是「三和文化」與舊香蘭遺址,年代推估為距今2,300年前至1,000年左右。

2013年,颱風來襲、大浪沖刷,舊香蘭遺址被發現,其不同於位於山坡的三和文化層,舊香蘭位於太麻里溪海口附近,是考古界中相當罕見的遺址,其後又陸續發現上多良、下多良等遺址。

舊香蘭遺址出土有爐渣、火燒土層堆積、散落玻璃珠、鐵器等,學者推估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接軌金屬器時代的遺址。該處遺址還發現有文物青銅鈴鐺的砂岩鑄模,證明台灣在史前時代已能自製金屬器,而非早期推論來自外來民族的交換或餽贈。

 

台東史前館模擬台灣史前社會人類生活樣貌。

▲台東史前館模擬台灣史前社會人類生活樣貌。

 

史前流動的島嶼文化

史前館副研究員葉美珍表示,全台都有遺址,但有趣的是,位於新北的十三行遺址竟與舊香蘭遺址都出土了排灣族三寶之一「青銅刀柄」文物。她據此推測,史前台灣居民的生活是流動的,因而帶動文化流動。

再看台北芝山岩、圓山遺址也出土有台灣玉製成的玉器,花蓮豐田出產的台灣玉,是如何抵達北部的呢?

而舊香蘭遺址則出土有漢朝的五銖錢、與菲律賓相似的厚胎陶器。葉美珍指出,海邊聚落可能較易接受外來民族的物資與技術,除了不可能在地製造的五銖錢,該處還出土數量龐大的海相文物,如:可補獵大白鯊的鹿角製單棘魚槍頭、鐵製魚鉤、魚槍,還有許多大白鯊牙齒。

學者推測,福建、廣東沿海善於航海的族群或南島族群,藉海流抵達台灣東岸,年代估計在漢、唐前後。

而在卑南遺址的三和文化層、舊香蘭文化也有不同族群文化相融的跡象。

葉美珍認為,三和文化人可能是外來族群,從卑南遺址慢慢往南移動,因他們的墓葬習俗為土坑葬,晚期才採用石板棺葬;而舊香蘭遺址的人們則一直使用石板棺墓葬,但其中卻出土了三和文化的陶器。

她表示,卑南遺址上的文化時代久遠,且有斷點,並不好將直接與在地原住民劃上等號,但不可否認的,卑南遺址中的元素,如人形印紋,在現今「泛排灣族」(卑南、排灣、魯凱)文化中,可看到類似圖樣。

 

國寶「人獸形玉玦」。

▲國寶「人獸形玉玦」。

 

雙人玉玦頭頂台灣雲豹?

史前館典藏之五件玉器國寶,有四件出土於卑南遺址的墓葬文物,由文化部於2012年認定為「國寶」級文物,此四件國寶紋路細緻,讓人相信當時應有高度工藝技術,推斷是比石斧、陶器更進步的文化。

其中的「人獸形玉玦」也成為史前館館徽圖案,由台灣閃玉鏤雕而成,圖案為雙人頭頂一隻尾巴捲起的貓科動物——學者推測為台灣雲豹。

該玉玦不只在卑南遺址發現,北部芝山岩、南科考古館附近都有,但玉器薄、做工較差,最精緻者當屬卑南遺址出土的人獸形玉玦,年代約與中國的戰國時代、漢朝同期,但當時中國出土的玉器器型已能規格化製作,學者認為工匠可能是依據草樣製作,而卑南遺址則是工匠自行發揮。

葉美珍根據出土文物,提出「頭頂的貓科動物才是重點」的觀點。她表示,卑南遺址不只出土一件雙人獸形玉玦,也有單人形式的玉玦,部分也頭頂貓科動物;若以出土數量而論,以雙人獸形玉玦為多。此外,卑南遺址出土的圓形玉玦,其上也有立起的貓科動物,部分具象、部分抽象。

而該玉玦僅出現在台灣,其他國家沒有類似圖案,使此觀點更具有說服力。

 

國寶「玉管」,直徑約1.23公分。

▲國寶「玉管」,直徑約1.23公分。

 

30公分長玉管可能為織布者桂冠?

史前無珍珠奶茶,為何卑南遺址會出土長達30公分的玉管?其實,不只卑南遺址有,中國浙江的貴族墓葬、東亞也曾出土過玉管,長度約10公分左右,也有更短的管珠。台灣卑南遺址出土的30公分長玉管可說獨一無二,直徑約在1至1.23公分左右。

葉美珍解釋,「史前」並不一定是落後、原始的生活狀態,尤其織布一直是人類的重要工作,花樣繁複展現人類智慧,布料多寡更是財富象徵。因此,服飾在史前文化通常都被當成身分表徵。

而生活在卑南遺址的該處族群已能織就30公分窄幅布,技術可說相當精湛,織布工具應該很多,但目前僅出土陶紡輪——單面錐狀突出、輪中穿孔之圓形器物,作為撚紗之用。

葉美珍表示,自己思考玉管用途多年,15公分長的玉管可做服飾複合裝飾,但30公分長的玉管是否為擅織布者的桂冠?史前館曾與花蓮玉器工坊合作,以現代化工具製作15公分長的玉管,光是要鑽透頭尾就耗時許久,因此長玉管極可能不是給一般人使用。

她推測,卑南遺址或許已有金屬鑽頭,只是沒有保存下來,因數百年前的鐵器現今都已嚴重風化,但三和文化依然保存了鐵器,因此,此說也不無可能。

 

國寶「喇叭形玉環」。

▲國寶「喇叭形玉環」。

 

喇叭形玉環、玉鈴技藝高超

而史前館的國寶級文物喇叭形玉環、玉鈴應為墓葬主人的飾物,尤其後者是將台灣閃玉切割為小塊,慢慢琢磨成5、6公釐見方的玉珠,其上有可穿線的小孔。

葉美珍表示,從中國夏朝到戰國時期,都有出土玉環,但卑南遺址出土的玉環轉折弧度較大,推測大約是距今3,800年至2,800年左右的文物。

 

國寶「鈴形玉串飾」。

國寶「鈴形玉串飾」。

▲國寶「鈴形玉串飾」。

 

台灣史前玉鈴在墾丁附近遺址、卑南遺址都有出土。前者尺寸較大,出土位置在頸部,後者尺寸較小,多與喇叭形手環共同出土。葉美珍表示,1980年學界搶救卑南遺址時,玉鈴還戴在頭骨上,推估年代約距今三、四千年前。史前社會如w何將玉石切割成小塊玉,再琢磨成玉鈴,並予以穿洞,現代人已經無法想像。

而花岡山文化蛙型玉飾是史前館唯一非出土於墓葬區的國寶。花岡山文化位於花蓮鹽寮,存續時間與卑南文化相當。葉美珍解釋,一般玉器扁平狀為多,但此蛙形玉飾雕刻相當立體,近期又再出土相關玉飾。

如果讀者有機會到史前館,可在一樓大廳觀賞五件國寶,一旁為史前人類生活樣貌模型。從學生時代就參與卑南遺址搶救的葉美珍建議,除了本館,設立在卑南遺址附近的卑南文化公園是台灣第一個考古遺址公園,約30公頃,現地保留二、三千年前人類的生活樣貌,包括房舍與陶器,千萬不可錯過。卑南文化公園之遊客中心為日本建築師內藤廣設計之木構建築,也非常值得一遊。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古早味,好想念
老友從中南部上來辦事,事情辦完打個電話約見面吃飯。幾十年的老交情不需客套跟矯情,也無須看行事曆約時間,吃這種飯最是自在。…
王岐山出重拳 大老虎呼之欲出
自中共中央前政治局常委周永康落馬後,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反腐打虎」的終極目標,成為國內外媒體關注焦點。   還有無更大的老虎?  …
出版寒冬?出版人挑戰新時代!
2017年初,一則新聞震動台灣出版界!原因是國家圖書館每年固定發表的《台灣圖書出版現況及其趨勢分析》報告中指出,…
荷蘭村生態園區 盡攬北歐浪漫景緻
荷蘭村生態休閒園區以荷蘭風車為地標,在台南柳營德元埤的荒蕪之地,精心打造梵谷吊橋、渡船碼頭、建物等設施,並架起白色圍籬圈養乳牛,…
達悟傳統文化 展現蘭嶼遺世獨立之美
清晨天未亮,一個蘭嶼島的達悟族男子走向東清灣,推著泊在岸邊的拼板舟,跳上船向外海划去。陸續又來了幾個達悟族男子,不發一語,熟練地跳上拼板舟…
不再懷疑!
卡通《麵包超人》裡有一個「反話精靈」--心地好卻被角色賦予說反話的本性。有時會懷疑丈夫是否是「反話精靈」上身,對我說話總是反著說。…
歐洲&台灣 在二手市集挖寶 簡單幸福
踏入歐洲的二手市集,隨處可見復古大型太陽眼鏡、各式古著服飾,還能看見船矛與捕魚網這樣形形色色的生活用品。漫步於古董市集,從市場上的手工藝品…
澳洲「卡車門」到底傷了誰?
進入6月以來,澳洲政壇上爆發了一場被稱為「卡車門」的政治風暴。這場風暴最早爆發是在6月4日。當時反對黨領袖坦博(Malco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