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去餐厅点菜,拿到菜单时会出现一种茫然的感觉。是饿昏眼花了?才不是,是因为看不懂菜名在讲甚么。难道菜单不是中文吗?不,内容当然是中文,只是此中文非彼中文,而是被餐厅「加了工」的中文。
有趣吧!菜可以加工,菜名居然也玩起加工。我经常在餐厅玩猜猜看的游戏,当然答案揭晓人就是餐厅的服务员,不过也因为常常好奇心大起,不小心问过头,害负责点菜的服务员成了说文解字的老师而尴尬不已。但我真的不是故意的,因为有些菜单还真的让人摸不着头绪呢。例如去吃喜酒时,常会在桌上看到一张写满菜名的小卡片,里头一堆文诌诌的词,还真够折杀想象力不够的人哪。举例来说,「花好月圆」或许还勉强让人猜出跟汤圆的关系,但「金玉良缘」到底为甚么跟螃蟹有关系,「红袍锦绣齐欢庆」为甚么是烤乳猪拼盘,「美点映双辉」为甚么指的是烧卖点心......如果看倌们不是在餐厅工作,光看这些菜名就可以马上说得出菜色,那我只能深深一鞠躬,对您的想象力拜服拜服。
实在不晓得为甚么菜名要弄得这么复杂,后来听说这是香港人的习惯,大抵是因为菜名取得吉祥漂亮,叫起来好听,客人会比较高兴吧。不过这种另类的形式主义真让人有点别扭,不问怕不懂,问了怕闹笑话。最近我才搞清楚菜名或饮料名称上有「鸳鸯」指的就是混搭。
如果是菜单大猜谜,那我还觉得有些乐趣,不过有一些菜单我比较不能理解,明明用的是我们熟知的蔬菜,但是却不用我们的一般用语称之,而是用另外一种称呼。如果不是经常去高级餐厅用餐,而且有过杠龟经验,谁会知道原来西兰花是花椰菜,蕹菜就是空心菜啊。
哎,不要光说中式餐厅了,西式餐厅的菜名也是夸张,经常是「落落长」一串,让读菜单的人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好好的奶油熏鲑鱼面,偏偏要叫做酸豆奶油熏鲑鱼罗勒意大利细面;明明是白酒蛤蜊面,却要称做罗勒白酒风味海瓜子意大利面;更别提意大利肉酱面成了波隆那风味红酒肉酱意大利面。不过这些也都还好,因为挺明白地把用材料都呈现在菜名里了。
不过我们的网友们很爱搞笑,也把中式的菜名搞成一样的德性,让人看了很喷饭。例如把阳春面改成了「中式肉末佐青葱蔬菜细面」;「清蔬牡蛎蛋汁薄饼佐特调酱汁」就是我们的小吃冠军蚵仔煎啦!「罗勒风味酥炸椒盐鸡块」大家猜得出是咸酥鸡吗?
光看到这些变化版就让人笑到无力。没想到对岸的朋友更「猴塞雷」,菜名抽象后现代到破表。举几个例子,有道菜叫「母女相会」,指的是黄豆炒黄豆芽;还有青、红椒配在一块也成了一道「绝代双娇」;「悄悄话」是猪耳朵跟猪舌头;「白马王子」则是一块白豆腐配上某位香港四大天王的照片。这把画饼充饥的成语演绎到极致的功力,真的只能用N个惊叹号形容。
不过玩起抽象菜名的爆笑程度还是这边比较厉害。大家猜猜「雪白原野上的肉体诱惑」指的是哪一道美食?呵呵,别想歪了,先卖个关子,请自己在本刊某页找答案吧!